希拉穆仁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大草原。希拉穆仁蒙古語意為“黃河”希拉穆仁草原旅遊俗稱“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壹座清代喇嘛召廟“普會寺”而得名。寺院原為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宮,建於乾隆34年(1769年)。寺內二重殿洞,雕梁畫棟,頗為壯觀。普會寺背後環繞著希拉穆仁河,跨過河上大橋可達阿勒賓包山上觀賞草原風光。壹望無際的景色,讓人如醉如癡。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不算大,占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區70公裏。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壹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裏,這裏綠草如茵,壹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成吉思汗陵現在已經成為內蒙古的壹處主要旅遊景點。
五當召
五當召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約70公裏的五當溝內。山巒重疊,蒼松翠柏的大青山深處,坐落著壹處氣勢宏偉、建築規模盛大的召廟,即為五當召。
五當召的主體建築,以八大經堂(現存六座)、三座活佛邸和壹幢安放本召歷世活佛舍利塔的靈堂組成;另有僧房六十余間以及塔寺附屬建築,全部房舍二千五百余間,占地300多畝。現存六大經堂為蘇古沁殿、洞科爾殿、卻伊日殿(顯教經堂)、當圪希德殿、阿會殿(密宗經堂)、日本倫殿(菩提道學經堂)等。蘇古沁殿為全寺集會誦經之所。這些殿宇規模宏大,均為曲型的藏式建築群。殿內塑像俱全,壁畫絢麗,唐卡(卷軸佛畫)奪目,各殿各有特色,或立高達十米的釋迦牟尼銅像,或供高達九米的黃教始祖宗喀巴銅像,或塑面目猙獰的護法金剛像,或供奉白度母和綠度母塑像等。造型奇瑰,制作精美,金光奪目。三座活佛府邸在阿會殿的南面,其中洞科爾活佛府規模宏大,為第二世活佛熱西尼瑪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建。左右是接待多倫諾爾匯宗寺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和章嘉國師而建造的兩座府邸。
響沙灣
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部。從呼和浩特到包頭轉包東高速可達,南距包頭市區50公裏。屬於沙漠類自然風景區,為新月形丘鏈或格狀丘地貌。1984年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辟為旅遊景點,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線景點,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為5A級景區。
響沙灣背依大漠龍頭庫布其沙漠,面臨罕臺大川,又名“銀肯”響沙。沙高110米,寬200米,坡度為45度、呈彎月狀的巨大沙山回音壁綴在大漠邊緣,是壹處珍稀、罕見、寶貴的自然旅遊資源。沙漠凈水沙湖在彎月沙山回音壁南約2公裏處,是壹個小面積沙池,終年不渴,為難得的“沙漠甘泉”。從沙湖向西約3公裏處,有壹高出沙漠的高地,海拔1486米,上面有著名的庫布其銀肯敖包。神秘的沙歌現象吸引中外著遊客紛至沓來,沙響妙音春如松濤轟鳴,夏擬蟲鳴蛙叫,秋比馬嘶猿啼,在冬日則似雷鳴劃破長空。關於響沙的成因眾說紛紜,科學工作者進行過多次科學考察得出的理論有篩勻汰凈理論,摩擦靜電說,地理環境說,“***鳴箱”理論等等莫衷壹是,響沙之謎還在探索中。
昭君墓
昭君墓,蒙古語為特木爾。烏虎兒,位於呼和浩特南郊9公裏處的大黑河畔(其實,說的更準確壹些,應該是國道209桃花收費站南2公裏處)。現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築的,占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臺體狀,墓頂建有壹座涼亭,是壹座人工夯築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每年秋季,樹葉枯黃時,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稱這為“青冢”。墓地東側是歷代名人為昭君墓題寫的碑文,西側是文物陳列室。登上墓頂,我們會看到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會欣賞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五塔寺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壹座磚石結構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塔後嵌有三副石刻畫,分別為“須紗山分布圖”、“六道輪回圖”、蒙語“天文圖”。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墻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裏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壹用蒙古文標註的壹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磚石結構,通高16.5米,塔頂是由五座舍利玲瓏小塔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