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白象鎮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鎮西的小山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形若象鼻,故名象山。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在象山建白塔院,故又名白塔山。白塔山上有壹座“白塔”,清道光丙戌(1826年)《樂清縣誌》將“白塔”改名“白象”並以此名鎮,意取白塔之白,象山之象。鎮內水網密布,樂琯運河東北段、樂琯運河西南段、樟河、南河及東河等5條大河呈輻射狀匯集於白象大橋頭,素有“五龍搶珠”之美稱。 民國21年(1932)建立白象鎮公所。1950年設白象區,1956年撤區稱鎮,1958年建立白象管理區。1961年與茗西管理區合並為白象公社。因與甌海縣白象公社重名,1982年10月改稱為北白象公社。1983年建立北白象鄉。1985年4月經省人民 *** 批準為建制鎮。1992年撤擴拼,由原北白象鎮、三山鄉、茗嶼鄉、萬家鄉、洪渡橋鄉合拼為現北白象鎮。
2.浙江省象山縣內各地區地名的由來象山的由來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有壹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不能私自下凡。
這壹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壹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壹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遊玩壹下多好啊!壹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壹變,變成壹個小後生駕起祥雲,壹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壹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妳從哪裏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壹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刮到這裏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裏去吧!我屋裏只有阿拉兩老,交關冷清。”阿祥說:“那我就做妳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壹天,地上壹年。凡間過了壹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壹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壹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裏跳去。只聽“轟”的壹聲響,海面升起壹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壹起,成了壹個半島。
後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丹城的由來民間故事
從前,有個山東人叫徐福,跑去跟秦始皇吹牛,他在海上遇到壹位大仙,大仙把他帶到東南方的蓬萊山。山上有壹座非常好看的宮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腳下,請問大仙,秦始皇怎麽樣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大仙說:只要始皇能送來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聽了竟然相信了,非常高興。馬上下旨全國,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藝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各種種子、家畜、農具等,壹起讓徐福帶到蓬萊山,去取回長生不老的仙藥。
徐福只好硬了頭皮,從山東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什麽神仙和不老藥呢?現在只得聽天由命,讓船在大海裏漂。也不知漂了幾天幾夜,忽然看見海中有壹高山,山上長滿又高大的樹,確實是個難得的地方。他就對船上的人說:“這就是蓬萊山。”
徐福把大家帶到了山上,造了壹座道觀,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這裏長期隱居下來。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遊發現他在這裏隱居,這可是要滿門抄斬的大事,於是,徐福連夜帶了童男童女、工匠,慌慌張張下船逃跑。據說,後來漂到現在的日本,才定居下來。蓬萊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觀和水井。
後來,有個叫陶弘景的道士滿世界雲遊,求仙煉丹。發現了蓬萊山和山上的道觀,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來。取了井中泉水,到蓬萊觀煉丹。還把自己的像,畫在觀內墻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縣建立了,縣城就設在蓬萊山下的彭姥村。以後,有人在蓬萊山上挖出了壹塊石碑,石碑上刻著蓬萊觀和水井的由來。人們根據碑文記載,把蓬萊山改稱丹山,造了煉丹亭,重建了蓬萊觀,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煉丹用的水井,取名為“丹井”,蓬萊山下的縣城稱為“丹城”,壹直沿用到今天。
石浦的由來
石浦是古鎮,宋範成大的《吳郡誌》上已見此名。清《淤南誌》稱石浦為“視縣諸鎮,名最古亦最著名。”據現有資料考查,石浦成鎮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從前,石浦不叫石浦,叫宋裏,那為什麽後來叫做石浦呢?原來,宋裏鎮上出了壹個狀元叫衛涇。衛涇小的時候是在宋裏鎮上的壹家叫友順堂的私塾裏讀書的。衛涇壹考上狀元,鄉裏的豪富士紳紛紛上門拜見,送禮賀喜,誰知衛涇誰都不見。大家眼見馬屁拍不上,這些人急得團團轉,其中有壹個機靈的鄉紳向衛涇身邊的師爺打聽,如何才能討好衛涇狀元?師爺說:“衛老爺曾經說過他小時候在友順堂裏讀書,友順堂的老師有恩於他,但是老師已故,無以為報,他想在這兒建壹座衣冠冢,以表示勿忘之心。還說衣冠冢最好選用太湖之石疊成像小山壹樣。” 當地士紳得到了這壹消息後,歡喜得不得了,立即把友順堂對面的小石橋改名為狀元橋,並紛紛出資疏通大華浦,安排了大批船隊,日夜趕裝太湖石,大華浦頓時壹片繁忙景象。衛狀元見此情景,高興得哈哈大笑,連聲說:“這地方分明是運石之浦。” 從此,大家開始稱宋裏鎮為石浦鎮。
3.象山的名字怎麽來的很久以前,天上有壹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不能私自下凡。
這壹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壹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壹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遊玩壹下多好啊!壹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壹變,變成壹個小後生駕起祥雲,壹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壹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妳從哪裏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壹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刮到這裏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裏去吧!我屋裏只有阿拉兩老,交關冷清。”阿祥說:“那我就做妳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壹天,地上壹年。凡間過了壹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壹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壹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裏跳去。只聽“轟”的壹聲響,海面升起壹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壹起,成了壹個半島。
後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4.誰能給我講講白象街的歷史啊得名說法壹說是這裏有壹尊漢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壇廟壹對青石獅相對,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青獅白象鎖大江”;另壹種說法是,當地原有為白象洗沐的白象池,所以取名白象街。
歷史沿革白象街上的很多事物和重慶的發展密切相關。史料記載,南宋淳佑年間(1241年—1252年),四川安撫制置使(相當於南宋長江防線軍區司令)兼重慶知府余王介曾在這裏開設招賢館,廣納人才商討抗蒙方略。
1886年,這裏成立了重慶最早的有線電報局。1891年重慶開埠後,英、美、日等家在這裏開設洋行,形成“金融街”。
白象街15號是1897年宋育仁主辦的《渝報》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筆的《新蜀報》報社舊址。1905年左右,卞小吾、楊滄白、朱叔癡等人集資在白象街上創辦了東華火柴公司。
以前這裏還有碼頭,人煙稠密,是重慶的鬧市區之壹。名人相關除了老舍,在白象街的路上還出現過很多“名人”:1922年,陳毅在重慶《新蜀報》任主筆,和報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報》遷到重慶後,《大公報》第二任總編輯王蕓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壹個小寓所裏;1941年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在白象街舉行愛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代表建築開埠時期老建築:白象街166號。
建於19世紀末,中西結合折衷主義特風格,重慶開埠時期的沿江街區建築。重慶海關報關行(大清郵局)舊址:白象街154號。
建於19世紀末,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高三層,青磚外墻,立面簡潔,門窗采用券式結構,木質門窗,細部有西式風格的裝飾。美國大來公司舊址:白象街142號。
始建於1850年,整體呈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築,歷史上,這裏也曾是汪全泰號絲綢商鋪。白象街吊腳樓民居:街沿白象街往東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見典型吊腳樓結構。
繼續下行可至長江濱江路。
5.石浦鎮的歷史文化俞士吉(1354~1430):象山人,歷經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先後任監察禦使、湖廣巡按、侍郎右僉都禦史等職,在石浦還保留著他的故居——“侍郎府”。
紀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營商,家道日裕。好施與,行善舉,屢捐資建燈塔、橋梁、碼頭、學校等,曾資助蔡元培及馬敘倫避難福州。
民國總統黎元洪賜“孝義可風”匾,世人稱頌“樂善好施”,“急公好義”,被譽為慈善家。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東門島人。
因家境貧寒,兄弟倆只讀了兩年書後,奉其母黃氏之命開始從商。先後在石浦、沈家門等地開設寶泰行、大皆春國藥號、新協元運輸船等。
慈母課子極嚴,兄弟事母至孝,鄉裏有難,不吝接濟,數十年如壹日,將辛勤積蓄付公益事業。先後募建燈塔於臺州磨盤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雞娘山、銅瓦門、三門山等,又與紀子庚建仁義橋、五裏橋、三灣路廊、築路造涼亭修碼頭。
1927年1月,蔡元培、馬敘倫先生避難來象山,任氏兄弟與紀子庚先生壹起,用燈塔船、綠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民國33年(1944)筱和病故,鄉裏感其德,於東門天後宮前,塑立像紀念之。
柯受良:石浦沙塘灣人,有“亞洲第壹飛人”之稱,為紀念他,人們在老街專門建造了“亞洲第壹飛人館”。 漁文化:石浦的漁港、漁區、漁村、漁民、漁宅、漁鹽、漁埠、漁汛、漁事、漁行、漁節、漁商、漁史、漁諺、漁俗、漁具、漁服、漁飾、漁船、漁風、漁食、漁市、漁歌、漁號(子)、漁謠等每個漁字都是壹本書,都是壹筆寶貴的遺產。
石浦漁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歷史性,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以石浦為代表展現漁文化的***有三項:石浦媽祖信仰及迎親習俗,象山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曬鹽技藝。
海鮮文化:石浦港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國家中心漁港,早在漢時就被人們認識利用。數以萬計的漁船裝卸漁貨,400多種魚類、100多種甲殼類、80多種貝類在這裏匯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鮮美食,作為中國新八大系列之壹的甬菜石浦海鮮是主要組成部分。
海商文化:歷史上明州(寧波)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壹,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證實,吳越大量的絲織品和越瓷通過明州港走向世界,而這支龐大的船隊自唐朝以來即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向東南亞、西亞和非洲。象山從北至南的200裏航道,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橋頭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稱石浦為“浙洋中路重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處海防要沖,調昌國衛守禦置前、後二千戶所,築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廣六尺,周六百有七丈。
辟西、南、北三門。辟水門於(西)北、南二門之側。
羅以月城,城上雉堞壹千九百六十,警鋪二十九,敵臺十三。”東南開“濠壹百十丈。”
下轄石浦巡檢司和大金山、後山、前山、下嶴、松嶴、土灣六烽堠。逢汛期,衛撥遊哨兵船防守。
清順治,改置石浦陸、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設官防守,重築所城。
東、北面相接,長約700米。它壹頭連著漁港、壹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墻隨山勢起伏而築,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稱。
現仍存有金雞山炮臺、二灣摩崖、古城墻、古城門、古炮臺、摩崖石刻等海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