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開始,太原市汾河橋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迎澤橋的修建。迎澤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汾河上修建的第壹座橋(在此之前,1943年7月,日偽政府占領了當時的太原,在汾河上修建了壹座70孔鋼筋混凝土橋,俗稱“楊輝橋”)。這座橋長480.5米,寬15.4米。它有29個洞和28個墩。為鋼筋混凝土重力墩,現澆鋼筋混凝土懸臂板梁。這座橋裝有波紋欄桿。當時是中國最長的公路橋,因此贏得了“華北第壹橋”的美譽。大橋於1953 65438+10月1日開工建設,於1954 65438+10月1日舉行通車儀式和命名儀式。從此,迎澤橋成為太原的象征和壹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像壹個不知疲倦的壯漢,張開長長的臂膀,日夜承載著千千成千上萬的行人和車輛,為太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這期間,太原先後修建了勝利橋、南內環橋、柴村橋。1970,勝利橋竣工。1988,南內環橋完成。1992,漪汾橋、柴村橋完成。這五座橋與迎澤橋壹起構成了太原汾河橋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太原人記憶中的“老五橋”。
第三階段始於90年代中後期。太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期,城市開始向南方快速延伸。“老屋橋”日益制約著太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太原開始了大規模的汾河橋改造建設。2001,太原南遷戰略標誌性建築長風橋竣工,連接長風街。長風大橋主橋長569.8米,寬52.5米。超過迎澤大橋主橋511米的長度和50米的寬度,成為新的“第壹橋”。現已成為太原長風商務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與此同時,太原原有的五座橋梁全部進行了拓寬改造,“老五橋”徹底改造。
2008年4月25日,太原汾河主幹道第七橋開工建設。這座全長2608米的大橋也是龍城第壹座高標準立交。
2008年6月26日,北京奧運會“祥雲”火炬在太原傳遞,這壹天開工建設的太原汾河八橋被命名為祥雲橋。新建的南中環橋和祥雲橋繼承了龍城太原新地標的功能。南中環橋如大雁高飛,祥雲橋如火炬高舉。
2013年3月,太原汾河第九橋——北中環橋開工建設,同年2月29日13竣工通車。
歷經60年的歷史滄桑,汾河從上蘭村的老龍頭裏奔流出谷,養育了太原。如今,壹座又壹座大橋飛跨,也將讓太原更加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