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筆寫出了平淡日子裏的煙火味。
汪曾祺 (1920 - 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曾就讀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金庸先生贊譽汪曾祺是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
散文集《五味》,收錄了汪老先生 38篇談吃的文章,全部都是談食物的文章,今天分享其中壹篇《豆腐》的讀後感。
《豆腐》,這篇文章主要寫豆腐的吃法。豆腐吃法:涼拌,北方人香椿拌豆腐,南方的松花蛋拌豆腐,家鄉高郵的鹹鴨蛋拌豆腐。燒豆腐,分為油煎後燒,不油煎燒。用油煎的“虎皮豆腐”,想象中的 “文思和尚豆腐”,燒豆腐裏的翹楚 “麻婆豆腐”,還有家鄉的“汪豆腐”。四川樂山的豆花與北京的豆腐腦怎麽吃。蘇州的豆腐幹到淮揚名菜 煮幹絲。談到了武漢、長沙、昆明的臭豆腐、安徽屯溪的黴豆腐、江西、廣西桂林、雲南、廣東的豆腐乳、上海人的百葉結,最後以豆腐皮怎麽吃,結束了全文。
38篇食物的散文中,許多食物的吃法,作者都寫得很詳細。比如寫家鄉的“汪豆腐”。
這段文字寫出“汪豆腐”的形狀,具體制作,讀著文字,眼前出現了操作的畫面,看到了碗裏浮著的油,用勺舀了吃,讀到這裏,不禁舌下生津。如果不是作者親自品嘗,或者親自做過的,估計無法寫出來。
讀完汪老先生的38篇散文,我有如下感受。
第壹,汪老先生的文章,文字平實質樸,語言娓娓道來,如談家常,充滿關懷。沒有特意追求深奧的思想,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浪漫的煽情,讀起來卻讓人舌下生津。
這是文字的魅力,還是美食的魅力?我想,食物本身是有魅力的,但是,文字如果不能把美食的魅力表達出來,我怎麽能讀得滿口生香呢?
第二,寫美食,可以開闊思路,壹個豆腐,從南寫到北,從東寫到西,看上去散漫,壹會兒北京的小蔥拌豆腐,壹會兒四川的麻婆豆腐,壹會兒高郵的汪豆腐,壹會兒長沙的臭豆腐,等等,但是,這些由豆腐這根線牽著,並沒有離開豆腐的主題。真所謂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由該篇文章聯想到,人們常說的追求“詩和遠方”,但其實,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鹹,才是我們追求詩和遠方的根基,發掘出日常生活中的真實與美、用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讓我們平淡的日子充滿美好與詩意,讓我們明白日常生活也是充滿樂趣的,也許這就是生活賦予文字寫作現實意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