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初年到“文革”時期是泉州牌坊群歷經劫難的時期,古城牌坊群損毀幾盡。當時,人們尚未認識牌坊群的文化價值,反而將其作為封建統治的象征和經濟建設的障礙加以鏟除。
壹、民國初期,拆毀黃培松狀元坊和施瑯將軍坊 。
泉州同盟會以施瑯扶滿反漢而議定拆除。因施瑯後裔亦參加革命且有重大貢獻者,準其族人自拆。部分構件今存開元寺。
二、拆城拓路時期,城內主要街道多數牌坊被毀壞。
民國十年(1921年)開始,泉州古城經歷了為期十余年的拆城拓路時期,建成縱貫南北的中山路和數段支路,同時也拆毀了城內主要道路上的牌坊群。古城雙門前至南門原有牌坊約20座(其中明坊17座),僅存南嶽後街俗呼“打槍坊”等3至4座牌坊,其余牌坊悉數拆毀。拆下牌坊構件,較完整精美的被人收購,其余則敲碎充作鋪路石子。
1926年,泉州民辦汽車路有限公司修建泉州至萬安橋南公路,原方案需要拆除仁風街石坊群,後來技術人員提出填湖築路的第二方案。經比較,仁風街在東湖邊為壹條弧線,線路較長,征地賠償費用高,第二方案從東湖填土築路(形成今日東湖街的前身),線路較直,征地費用降低足以彌補填土增加的費用,從而使東門外牌坊群僥幸逃過壹次大劫。
此間曾掀起破除迷信運動,東嶽行宮和元妙觀首當其沖,後來導致“萬山第壹”坊塌圮,其坊額今收存於大開元寺內。
三、1955年-1967年疏通道路和“破四舊”,泉州古城內外遺存的牌坊拆除幾盡。
1955年,公路部門以妨礙通車為由將東門外至仁風街頭數座貞節坊拆除,此風壹發不可收拾,殃及其他牌坊。
當時,有關部門曾就泉州牌坊的處理問題報告國家文化部,1955年5月,國家文化部函示:“壹、這些牌坊可選擇少數雕刻精美、藝術價值較高的,適當保存,如有危險,可視具體情況及現有力量予以加固。二、藝術價值較低者,如有危險或妨礙交通時,可以測量照相後予以拆除。”此函僅要求對少數牌坊適當保存,實際上為大量拆除牌坊開了綠燈。
此後,東門外牌坊被陸續拆除,如東門外“勞績懋著”坊。城內牌坊亦未加保護。東街原有石牌坊18座其中明坊15座,至解放初期,尚存“豸繡承恩”坊、“宮保提督”坊等4座跨度較大的石坊。
1961年壹個夏夜,東街行春門附近的史朝賓進士坊被臺風刮塌,次晨便開始拆除。
1962年,臺灣海峽關系緊張,泉州城軍隊調動頻繁,以疏通道路為由,將東街和東門頭牌坊悉數拆除。牌坊部分構件由泉州文管會收藏於開元寺。至“文革”前夕,泉州仁風街數十座牌坊所剩無幾,石坊構件被當地民眾挪作他用,雕刻精美的石構件成為豬圈的窗戶。
1966年的“破四舊”旋風席卷全國,泉州古城內外牌坊亦遭厄運。最令人痛心的是,曾從龍狀元坊亦毀於壹旦。到“文革”末期,古城內外已見不到成群的牌坊,城內僅存“小山叢竹”坊;泉州城東門外數十座牌坊只剩下“急公尚義”坊。城外仍可見個別幸存牌坊,往往淪為他用,面目全非。石獅市原屬晉江縣境,其城隍廟後不遠有壹處二層民房,將施瑯將軍“南邦寄重”坊夾建其中,這座重要的牌坊雖屈於檐下,卻藉以幸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