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制雞湯
除夕當天家裏要謝年,老媽會將養了壹年的雞宰了。這只雞的任務還是挺重要的,當完了祭品拜謝天地,還得祭我們壹家的五臟廟,不過倒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我家燉雞湯不需要復雜的食材,自家養的雞,泡發的香菇,再來些生姜、蒜頭,適量的黃酒。黃酒是自家釀的紅曲黃酒
看到燉雞湯覺得用砂鍋煲便已經很講究了,處理好的雞肉放進砂鍋,泡發好的香菇也放進砂鍋,再加入生姜、蒜頭,倒入少量黃酒。大火煮開,然後轉小火慢慢煲壹個小時左右,出鍋前加鹽調味,雞湯就可以喝了。
可我家的雞湯卻更費工費時,為了做好喝的雞湯,還在上高中時我家老爸買了壹只超大的鐵桶,自己改造成可移動的柴火竈,就這柴火竈可是老爸的得意之作。畢竟當時某寶上還沒有賣這類柴火竈,舅舅、姑夫都對老爸柴火竈很是羨慕。
類似這種柴火竈
我家的秘制雞湯,是老爸借鑒東陽瓦罐雞的烹飪方法制作的。柴火竈的大鐵鍋裏放鹽,再在鍋底放上瓦片,然後放入裝滿雞肉和食材砂鍋,再倒扣上另壹口鐵鍋,先用武火燒開,後以文火慢燉,需得燉上至少4小時。
那壹碗雞湯燉上4個小時左右,不直接接觸火,倒扣上的鐵鍋,將雞肉的香味封鎖在鍋中,讓雞肉的香味無法“逃逸”。
這樣燉好的土雞的雞肉皮中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此時打開砂鍋,就可見雞湯表面有壹層黃澄澄的雞油。撇開這壹層,底下的壹層雞湯特別清澈,雞肉燉的軟嫩無比,輕輕壹嗦就能脫骨。
平日裏老爸極少會燉雞湯,也就我回家時他總會讓老媽給我殺雞燉湯,壹碗雞湯到我手中花費的時間少說得大半天。
大年夜這鍋費工費時的雞湯也可以說是占住餐桌的C位,也算是我念念不忘的年味。
其實涼菜中也有C位,年夜飯餐桌上涼菜的C位也是白切羊肉。
白切羊肉
想來全國各地好吃羊肉的地區不少,大約多是在本地羊有上好得品種,例如甘肅、寧夏、內蒙古,新疆灘羊、陜西等地。
但在義烏,壹個不養羊的城市,年夜飯的餐桌上竟然有壹道白切羊肉,並且大多數家庭都會擺上,在我家更是必不可少的壹道菜。
要說北方人吃羊是豪放、肆意,那麽南方人吃羊肉則是細致、求真。
而在義烏更甚,比起烤、燉、涮等烹飪手法,義烏人吃羊肉更愛白切,保持原形、原味、原色,享受羊肉本身的美。
在義烏,白切羊肉只有在冬天時節食用,以往日常生活中極少嘗到,到冬日各時宴會必然出現,是壹道講求時令儀式感的美食。
據《本草綱目》記載:羊肉具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滋腎氣,養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等功效
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幫助脾胃消化,是冬季滋補養生之上品。
義烏的白切羊肉又以佛堂為最佳,義烏人稱“羊肉酒,美成仙”,亦有“到佛堂,不吃羊肉,枉此壹行”之說法。
看到這,定有不喜吃羊的朋友覺得羊肉腥膻,白切這種做法更不用說。
但義烏白切羊肉,在保持羊肉原汁原味的同時,卻做到了絲毫沒有羊膻味,且色澤白潤、肉質鮮嫩,勁道十足、結實緊密,色鮮味醇。
生於蘇北的葉先生也說他老家也有白切羊肉,但他老家的白切羊肉常常皮肉分離,肉質幹柴。吃到過義烏的白切羊肉後,每回與他父親小酌就拿來對比,惹來父子壹時的辯論。
白切羊肉的蘸料也極簡單,醬油或醬油和醋,無需更多,果然高端的食材只需最簡單的烹飪方法,美味的食物也無需繁雜的佐料。
白切羊肉的制作遵循古法:清水、大鍋、木柴以及數小時的悶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