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我們翼城,尤其是農村,特別是臨近中秋佳節之前,妳只要到農村去轉轉,就可聽到不止壹處的“嘩啦啦、嘩啦啦、嘩啦啦”的響聲。由於制作石子餅這種專用的鐵鏊不多,所以大多是幾戶人家在壹塊合用。由於是八月十五拜月專用供品,所以家家都要烤石子餅,場面非常熱鬧。村婦的嘰嘰哇哇聲、小孩的嘻鬧聲、石子餅的嘩啦啦聲相互應和,好壹派熱鬧的景象。年長的人大多都記得,各家各戶要烤好多,除用做供品,走親戚訪友禮品之外,剩余的就用麻繩串起來掛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能放置好長時間,正是這種能長時間放置的特性,幹透後的石子餅吃起來又脆又酥,越吃越香,石子餅的特點是,制作方式古老,且與月餅的制作方法極其相似,又都是中秋節拜月的供品。於是,便有了月餅源於石子餅的說法。
石子餅真的是月餅的鼻祖嗎?這種加工方法原始制作方式古老的石子餅為什麽當時只能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做專用供品呢?大家知道,月餅是八月十五的專用供品,中秋節是我國的“團圓節”,也就是慶秋收節,八月十五前後秋果、莊稼成熟,家家戶戶都拿出豐收的果實來祭拜月神,供案上月餅、蘋果、葡萄等各種鮮果幹果是必不可少的,但石子餅只有在翼城和少數地方才有,而且也是中秋節專用供品,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花樣不斷翻新,品種不斷增加,工藝越來越復雜,形成了各種各樣好看的月餅。現在月餅上各種花紋的不斷翻新,但那精細的紋烙是否是石子餅上凹凸遺留下來的印,漸漸的好多地方就用月餅代替了團圓的石子餅。但由於石子餅的做法比較簡單,工藝也不復雜,在有些地區就慢慢地流傳了下來。長期以來,也就把石子餅同月餅壹樣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在翼城還有拷制的“兔子型”、“石榴型”、“桃型”的石子餅,能看出當地人對“拜月”的遺風,談起石子餅就不能不提起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鑄有“中秋賞月”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修,十五於初,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署均,取於月數,則故曰中秋。”到宋代賞月盛行,明清以來,民間重視中秋節《西湖遊覽》雲“民間以日月相,取團圓之義,”《商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這種烙“團圓”餅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並壓兔子、石榴圖案,在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切成塊,每人壹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壹份,掛通風處涼幹,春節回來後分享,已示合家團圓。這段對月餅的描述是否與開頭提及的石子餅在當地的風俗有吻合之處。 ?
看來,月餅是由石子餅演變而來的,石子餅是月餅的鼻祖,此說法是有壹定可信度的。自唐代以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考究了。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同時與當時的放入油、鹽、糖、鮮花椒葉、大料、蔥等制成石鏊餅有異***同曲之妙。 ?
那麽石子餅又起源於何處呢?在查閱了好多資料之後,也如此分析壹番。這種利用滾燙的石子加工成的薄餅,用現在的烹飪語言說是“石烹法”。“石烹法”指壹種“加物於燧石之上”的食品加工方法,既把食物原材料放置在加熱至滾燙通紅的小石塊之上,利用石塊的高溫烹飪食物,或把燒紅的石塊投入有食物的水中,壹直到水沸食物煮熟為止。目前的“鐵板肥腸”、“石頭腰花”等菜肴就是使用此方法烙烤而成,由此可看出石子餅的制作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取火熟食,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的形成,烹飪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焙熱,這也就出現了“石鏊”(壹中經過打磨制成的能在下面用火燒的薄石片)被烹飪界稱之為“石烹時代”,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餅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壹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禮記》有“燔黍捭豚”,東漢鄭玄註曰:“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擘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民間石子餅至今仍以石子傳熱焙熟而食,凹凸疤痕呈粒燔之象,故被稱為遠古烹飪的“活化石”。 ?
特別是從原始社會到堯帝時代,這個時候雖陶器大盛,但石烹猶存。《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面食流芳”的傳說: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黍麥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慶賀糧食豐收,喜賀子孫興旺,現在,晉南地區麥收以後,家家戶戶都要烤制石子餅,走親串友,慶賀豐收,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民間又稱石子餅為“堯王餅”或“華夏第壹餅”(《名食掌故》) ?
遠古石烹技術跨越兩千多年的陶器、青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出現了最早仿陶鏊制作的三腿鐵鏊(山西萬榮縣出土),當時還只囿於貴族間使用。到西漢初年,隨著鐵器的廣泛普及和石磨技術的發展,鐵鏊在民間逐漸代替了石鏊而被使用,形成了平底鐵鏊上放河灘石子以烙餅的方法,當時的翼城煉鐵技術十分發達,象在冶南村發現的漢代煉鐵遺址就可說明當時鐵在翼城很普及,在民間,鐵鏊很快的替代了石鏊,但由於在鐵鏊烙的餅沒有在石鏊裏烙的餅好吃,人們就在鐵鏊的上面鋪上壹層河卵石在烙烤,著就是現在石子餅的雛形了,所以在我們當地也有叫此餅為“河卵烤”。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幸河東、祀後土、歡宴於汾河之舟,即以百姓敬獻的石子餅為美食,並作《秋風辭》發虎嘯龍吟(《河東名勝詩抄》)。(參閱《古烹古俗石子餅》李星民著) ?
到了唐代,石子餅又被稱為石鏊饃,作為奉獻給皇帝的貢品。關於石子饃,還有壹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壹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炊挨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裏,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名食掌故》載,永濟民間相傳,崔鶯鶯避難普救寺,與張生相愛,受到老夫人的阻攔不能見面。鶯鶯托紅娘每日買石子餅送給張生,以表情達意。因此愛情聖地的蒲阪人還將這種石(沙)子餅稱為“鶯鶯餅”。明代,據《繁峙縣誌》載,正德年間,明武宗曾出京巡視,品嘗疤餅(因石子餅有凹凸疤痕,當地人故又稱疤餅)。到了清代,石子餅有了“萬德昌”、“三和堂”等三晉專業作坊經營,並在大江南北流傳,在運城和陜西壹些地方也有“旮旯托”的叫法,把烙烤石子餅叫“打旮旯托” ?
從以上不難看出,我們翼城的土語說法也都不無道理,“圪烙托”更接近制作的過程,而“圪籃桃”從音上更接近土語,也更富有地方內涵,但用石子餅更為直接壹些。 ?
還想提到的就是“月餅山”的傳統和我縣的八月十五晚供品“石子餅山”有非常相似之處,這個習俗在清代已有,清代乾清宮供月禦案的“月餅山”高達十數層。墊底巨餅直徑數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頂小餅僅二寸大,三兩重。皇帝拜月餅祈豐年後,把精巧別致的“迷妳”小餅賞予寵妃,捧酥香軟糯的“敖爾合”滿語即“奶子”月餅敬奉太後,將墊底大餅切開分賜眾王公大臣、妃嬪公主、福晉命婦,每人壹份。而“石子餅山”也有類似,只是在最上層有筷子插上壹只兔子型石子餅,並朝月亮飛奔之狀,意為把供品帶給月神。也許我們翼城的石子餅曾經做過貢品。 ?
現在各地的石子餅不太壹樣,翼城的石子餅(圪籃桃)肥厚結實,餅上坑坑窪窪,幹濕適中,呈金黃色,有餡瓜的軟嫩清香,有幹果料的酥脆味爽,吃起來幹酥可口,經久耐貯,久放不變質,且攜帶十分方便。很受人們的喜愛。陜西大荔和太谷出產的石子餅,均為“幹餅”較薄,制作方法相似,攜帶方便。香酥、經久耐儲,汾陽、關中、繁峙、河津、潞城、呂梁、平遙也均有出產。細品起來,終不及風情故事雖與鄉民同嚼壹番充滿晉風晉韻的古烹古俗。如今雖然石子餅的身價倍長,已成為食用及訪親問友饋贈佳品。其他地區已有有識誌士,以獨特的經濟意識,註冊商標,專業從事石子餅系列生產,並且商品已登上超市、高級飯店的大雅之堂。而我們的翼城特產“圪籃托”就目前來看只有包裝,還沒有壹家註冊商標,不能不說是我縣區域經濟發展的壹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