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豆、荷蘭水、葡國雞的美麗誤會
? 文 | 茉莉
荷蘭人將荷蘭豆稱為“中國雪豆”;荷蘭水並不產於荷蘭,而是壹種薄荷水,也是汽水的前身;葡萄牙並沒有葡國雞這道美食……其實這些名稱都是風格迥異的飲食文化在交融中造成的美麗誤會。
荷蘭豆跟豌豆同屬,廣東人通常只吃荷蘭豆的豆莢,而食用豌豆的成熟果實。據《粵屑》記載:“荷蘭豆,本外洋種,粵中向無有也。乾隆五十年,番船攜其豆仁至十三行,分與土人種之,九月重陽前後播種……豆種自荷蘭國來,故因以為名雲。”據此推斷,荷蘭豆的確是飄洋過海來到廣州的。也有觀點認為,荷蘭豆種首先是傳播到東南亞和臺灣地區,然後再由閩南人帶到潮州。不管是哪種觀點,都說明荷蘭豆是外來品種。然而,荷蘭並不是荷蘭豆的原產國,在英語中人們稱之為“Chinese snow pea(中國雪豆)”。
荷蘭豆屬於半耐寒性作物,整個生長期都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和充沛的土壤水分。廣東冬春季的氣候潮濕陰冷,就特別適合荷蘭豆的生長。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廣東人也特別喜歡吃荷蘭豆。荷蘭豆爽脆清香,簡單的清炒或與肉同炒都大受歡迎。
粵謳《荷蘭水》有雲:“荷蘭水,要飲多盅。清涼解渴,氣味額外唔同。咪話熱血中人,唔著受用。舍得學佢壹團銳氣,萬事都可以成功……快開埋個杠。睇見滿人專制、咪話壹味包容。”這是非常接地氣的粵謳,將汽水的特點形容得生動有趣,並將之拓展到為人處事上,用汽水的特點來形容人的壹種生存狀態,甚至還帶有強烈的政治味道:對於滿人實行的專制統治,不能壹味包容,要團結起來,適時地暴發出來。
人們將進口的洋汽水稱為“荷蘭水”,皆因荷蘭人進入廣州的時間較長。荷蘭行和英國行都是最早進入廣州的商館之壹。在當時的詩文記載中,荷蘭館以“琉璃綠嵌”和“碧玉闌幹”這般美麗的綠色建築名噪壹時。“荷蘭”之名容易記住,所以有汽的樽裝汽水被稱為“荷蘭水”,後來在廣州和上海也自行生產汽水。
還有壹種夏天的飼料也被稱為“荷蘭水”,其實就是加了薄荷油、糖精等的清水,薄荷有揮發效果,飲後人體感覺清涼舒暢。清涼、解渴、生津、解暑正是其特征。有偷工減料、魚目混珠的商販將薄荷葉子打成汁來制作荷蘭水,售價便宜,在街邊擺攤售賣。在偏僻的山村小城,這種“荷蘭水”出現了較長壹段時間。直到國產汽水產量滿足需求後,“荷蘭水”才逐漸消失。
葡萄牙人在澳門聚居後,想念家鄉的美食,無奈食材不易得,於是他們將當地食材和東南亞風味的調料施以葡萄牙的烹飪技法,最終創造了壹款最具代表性的澳門美食——葡國雞。葡萄牙視公雞為吉祥物,但是葡萄牙沒有澳門風味的葡國雞。
20世紀20年代,葡國雞在廣州的西餐廳已經很有名氣。享譽壹時的“太平館”西餐廳就售賣“四大天王”菜式——燒乳鴿壹元、葡國雞五元、焗蟹蓋六毫、牛尾湯四毫,以葡國雞的價格最高。當時壹般人壹個月的夥食費也就五六元,葡國雞可謂是高檔菜品了。
黃姜、椰汁、咖喱粉是制作葡國雞不可少的作料,也是此菜濃郁風味的主要來源。後來的粵菜廚師將以此制成的醬汁稱為“葡國汁”,除了煮雞之外,還可以用來焗海鮮。隨著時間的推移,葡國雞也放下身段,成為普通人都能吃得起的異域風情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