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麻湧傳統芋頭糕。傳統芋頭糕是麻湧民間特色糕點之壹,它的制作材料有粘米粉、芋頭、蝦米、欖角、臘肉等,味道鹹甜香口,男女老少都愛吃。材料的分量壹般控制為壹斤粉6.5碗水2.5塊紅糖,1.5斤芋頭和3茶匙鹽,少許的五香粉和耗油。具體做法:先將粘木粉用水浸泡半小時調成粘米漿,然後爆香芋頭、蝦米、欖角、臘肉,加入燒酒姜汁。然後將爆好的材料趁熱加入粘米漿中拌勻。最後用銅盤裝好用大火炊10分鐘,文火炊10分鐘,出爐後在上面撒上蔥粒、香菜、花生末,芋頭糕就大功告成啦。
3、鴨尾魚包。魚包簡直就是麻湧人打邊爐的桌上必備品,現在麻湧市場也壹直都有手工魚包賣。鴨尾魚包傳統制作,壹般選用上乘的土鯪魚深層肉肌精制成晶瑩白凈的薄皮,其餡料則選用鮮嫩蝦肉、魚肉、豬肉、冬菇、鮮蛋和適量調味料、臘鴨尾(鴨篤)拌制而成。制作時,壹般包成大小勻稱的金魚狀體。食用麻湧鴨尾魚包的方法可用上湯配上適量塘縟(壹種蔬菜,本地俗寫塘好)、生菜之類的蔬菜泡食,或蒸(炊)熟後蘸料進食。
4、炒米餅。每逢年初二,麻湧有個習俗就是女兒要回娘家拜年,我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用來拜年的炒米餅和糖環了。現在大家都貪圖方便,多采購現成的蛋卷、餅幹來拜年,我多年沒吃過炒米餅和糖環了。其實老壹輩的麻湧人都會做,壹點都不難,就是現在人生活步伐快了,我們的習俗也在慢慢的流失。炒米餅的主要成分是大米、糖,配料根據各地習俗習慣而不同。將大米翻炒至金黃,而後碾成米粉,和上糖膠及加入各地特色的配料(可以是芝麻、花生、雞蛋、花生碎、椰絲等),用木制米餅模具碾壓後敲出,放入烤爐中烤制而成,米餅松脆、甘甜、可口。
5、糖環。糖環形狀,由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主要材料糯米粉、砂糖、生油。首先,把沙糖混和清水同煮溶侯用;取量好的糯米粉倒放臺板上,加入清水同搓成粉團,再放下沸水中燙熟成粉池;接著,把余下的糯米粉倒在臺板上,放入剛燙熟的粉池和濃糖漿壹同搓勻,搓至粉團柔軟適中即可用以制糖環了。從粉到環的過程可分批印與手扭兩種制作方法。其中批印的做法是在水模印上塗以少許面粉作焙,再把粉團壓實到糖環模內,右手拿薄刀在糖環模面輕輕切去多余的粉團,拿起木模,在臺角輕輕壹敲,木模內成環形的粉團便會脫模而出,落在事先備好的箕內;而手扭可用組之成束.扭作環形壹句話來概括,雖略顯復雜,但有的人還是喜歡這種傳統的做法,堅持不用餅印,手工把面粉搓成長條,再捏作環形,因為粉子經過拉伸後,吃時更加韌脆。值得壹提的是,炸糖環時註意要用筷子翻動炸件,讓每件受炸時皆均勻受熱,這樣才避免炸焦的情況,最後至呈金黃色便可上盤了。
6、炸蝦堆。其實蝦堆的做法並不難,把壹定量的糊狀粘米粉放進燒熱的蝦堆勺中,再加進韭菜粒、成只活蝦等餡料,然後再加入粘米粉定型,在滾油中炸至金黃色,這樣壹個個誘人又香脆的蝦堆就出爐了。炸蝦堆時火候的控制最為講究,粘米粉的選用和調味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