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洋中鎮的旅遊

洋中鎮的旅遊

依托開發水利風景區,壯大古鎮旅遊產業,打造洋中古鎮品牌,重振“寧德好西鄉”,是洋中鎮黨委、政府既定決策之壹。

目前,洋中水利風景區擬劃分為管理服務區、夢裏水鄉休閑區、古村落文化展示區、水生態涵養保護區、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區、濱水休閑帶等六大塊,整合開發龍潭瀑布、林阪水庫、三溪水利自然景觀,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環境,形成集歷史文化展示、特色農業觀光體驗、濱水休閑遊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娛樂、康體休閑等為壹體的綜合性水利風景區。景區按照科學合理開發,現已建成“夢裏水鄉”休閑園、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好西鄉廣場、小長潭、影視基地等。

近年來,洋中鎮黨委、政府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突出功能配套,著力優化旅遊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景區年接待遊客30萬人,年旅遊非財政收入近3000萬元,旅遊產業保持高位增長。 洋中鎮區周圍山峰環布,乃鷲峰山脈的東南余脈。風景綺麗,地靈物博,勝跡甚多,有“東臯十景”和“雙環六勝”兩大自然景點,其中“東臯十景”屬寧德八大勝景之壹,由自然山水形成“環水波光”、“龍潭午日”、“花洲魚泳”、“鑒池雲影”、“旗阜清天”、“大阪耕雲”、“棋山擁翠”、“青鸞曉色”、“白象飲湖”、“東山月霽”等十大景觀。獨特的地理條件構成了洋中“峰巒環立,溪流環繞、田洋環村、道路環街”的獨特自然美景,故有前人稱贊洋中“環峰環溪,錦江萬裏”。 東山村 東山村,舊名東山下,寨頂山西南麓。坐南朝北,村落整體格局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村落南面和東面為山體,北面為農田和河流、西面為河流,布局獨特。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築沿著山體層層升高。

整體村莊布局呈太師椅,是擁有1000多年歷史,3000多人口的古村落,是壹個美麗而古老的地方。

東山古村落依山而建,三面臨水,東臯十景有“東山月霽”、“環水波光”、“花洲魚泳”、“大阪耕耘”四景在東山。

古建築有柳州祠,古戲臺,聖母宮,狀元及第,六扇房,紅白大廳,東山古街等。村裏有民間藝術鐵技,陳靖姑信仰等民俗,歷史上有南宋陳紀,陳汜,陳彬,陳璣,陳華等名人。

東山村是福建省第壹批傳統古村落

國師公園 洋中國師公園,建於1995年。是為紀念明代國子先生周斌所建。國師公園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公園建有門樓、溪亭、石獅、國師石像等,石像底座鐫刻有“明太祖欽賜 國子先生——周斌(1331-1394)”字樣。2014年初,在洋中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洋中村委會向鄉賢和社會各界籌措資金,投入160萬元對國師公園進行改造建設,對照現存的國師畫像重新雕刻了塑像,建設欄亭、廣場和綠化,改造後的國師公園更加明亮整潔,給群眾和遊客提供了壹個休閑遊覽的好去處。 天湖村 天湖村位於洋中鎮西部,是福建省特色景觀名村,距鎮區約14千米,西南與古田縣相接,北與虎貝鄉相連,東部與山阜、前路毗鄰。交通便捷,是久居鬧市的市民回歸、親近大自然首選之地。轄19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248戶,1060人,常駐730人,耕地1134畝,林地16721畝。 天湖景區內有萬畝牧場、奇石怪物、龍潭瀑布、天湖鯉魚溪等景點。天湖村內,壹條小河穿過,流水潺潺,白墻黛瓦,山水相和,別有壹番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

位於洋中鎮西部的天湖村,海拔968米以上,具有良好的高山氣候條件,高山資源豐富,天湖夏季涼爽,無炎熱之感,乃城區居民避暑勝地。天湖村內植被茂密,擁有天湖林場,植被覆蓋率達80%。壹條魚溪貫穿全村,小橋流水人家,房屋錯落有致,樹木郁郁蔥蔥,山清水秀的鄉村美景令人陶醉。天湖村境內風光獨特,擁有萬畝草場、鯉魚溪、龍潭瀑布、後山天然氧吧、百年紅豆杉等自然景觀以及人工湖、獨木橋、水尾宮、流米亭等多處人文景觀,構成了美麗生態的旅遊鄉村。

繁茂的珍奇樹種,風光獨特的萬畝草場、人工湖、獨木橋、天湖公園等多處景觀,將這個小山村打造成風光綺麗的旅遊勝地,尤其是做足了“水”文章,成為千米高山上的“江南水鄉”。天湖村從宏觀角度,綜合自身優勢,開展的觀光農業各式各樣,多姿多彩,樂趣無窮。如:大棚種植采摘園區、CS野戰基地、馬鞭草園、萬畝草場、圍獵場、垂釣場、天然泳池、油菜花園、高山籃球場、特種菜園等。

中國天湖山文化影視傳媒基地建設項目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頂旗峰 蕉城區洋中鎮的頂旗峰也稱“展旗峰”,海拔1165米,山峰挺拔峻峭、高聳入雲;登頂遠眺,群山層巒疊嶂、蜿蜒起伏,山上滿坡色彩斑斕的蘆葦在微風中起伏,景色令人陶醉。頂旗峰擁有獨壹無二的高山草場,風光無限。登頂遠眺,群山層巒疊嶂,蜿蜒起伏,呈現壹片泛綠的青翠。

頂旗峰前瞰官井洋、橄欖嶼、羅源縣中房,滿盾盡收眼底;背看支提、天湖山群峰相連;左觀洋中、三峰山恍若觸手可及;右望鐘洋、老鷹山近似咫尺。晴天,初升的旭日染紅了東方半邊天;傍晚,夕陽西墜,五彩的晚霞像壹幅巨大的天簾披掛於西天;雨日,祥雲盤頂,薄霧輕繞,峰鸞如黛,宛如雲中仙境。每逢農歷十五及前後數日清晨,當艷陽淩空升起時,天幕的西邊仍垂懸著銀盤般大滿月,形成“日月同輝”的祥瑞天象。

夢裏水鄉 夢裏水鄉水利風景區以水庫、山潭、河流為依托,結合周邊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形成的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是福建省水利風景區。景區核心項目占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裏,東至三溪電站水庫,西至林阪村溪尾水庫,北至陳洞村龍潭瀑布,南至東南溪。景區內水系蜿蜒迂回,常年綠水如綢、波光粼粼,時而穿梭於天然石灘之間;時而匯聚成寬廣的水面,水體景觀豐富多變。另有天然落差達百余米龍潭瀑布,沿峭壁飛瀉而下,峽谷幽深,水深凝動。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景區內天山、展旗峰等山峰屹立四周,環顧水面,山體起伏變化無窮,青山與綠水相融,河湖山水組合巧妙,風光旖旎,為景區的核心。

“夢裏水鄉”園區項目位於洋中鎮東山村東山溪畔,總占地面積40多畝,項目投資約160萬元,主體工程為“夢裏水鄉”美食長廊:包括西鄉美食酒樓、特色小吃店、自助燒烤、天山茶館、休閑公園等,主要推廣洋中當地豬蹄凍、燙粉、糟姜、光餅等特色美食。同時,建設北洋溪水上樂園,配套遊船、水上泳池、漂流等遊樂項目,以發展洋中親水旅遊。

在“夢裏水鄉”休閑園,河水清澈見底,江畔風景秀麗,花紅綠柳,沿河修建的竹制涼亭、走廊、閣樓、延岸的涼亭、吊橋、石凳、庭院等都別具特色。踏著幹凈整潔的青石板小路,悠悠前行,竹建築壹字排開,翠竹深深,嫻靜清爽。涼亭與天山茶樓掩映在竹林深處,酌壹壺清茶,品人生百態,置身其中,茶香與竹香纏繞其中,似述說著博大精深的“天山綠茶文化”。還可以到“夢裏水鄉”美食長廊品嘗洋中豬蹄凍、光餅、拌粉、生姜、黃粿,回味無窮。這裏可以讓遊客飽覽山清水秀,目睹春華秋實,品嘗鄉村風味,體驗田園風光。

步入“夢裏水鄉”,寬廣的湖面波光點點,恰似心底的歡快音符在跳躍,春風拂過,頓覺神清氣爽;側邊壹排樸質小木屋與傳統文化長廊相互輝映;再往邊上的東園內,壹片綠蔥蔥的翠竹林格外惹眼,樹影婆娑,陽光迷離……讓人只想在這安靜與從容的氛圍中休憩。 洋中水利風景區 洋中水利風景區以水庫、山潭、河流為依托,結合周邊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形成的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景區核心項目占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裏,東至三溪電站水庫,西至林阪村溪尾水庫,北至陳洞村龍潭瀑布,南至東南溪。景區內交通條件便捷、自然生態多樣、文化底蘊深厚、水力資源豐富。

景區內水系蜿蜒迂回,常年綠水如綢、波光粼粼,時而穿梭於天然石灘之間;時而匯聚成寬廣的水面,水體景觀豐富多變。另有天然落差達百余米龍潭瀑布,沿峭壁飛瀉而下,峽谷幽深,水深凝動。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景區內天山、棋盤頂、展旗峰等山峰屹立四周,環顧水面,山體起伏變化無窮,青山與綠水相融,河湖山水組合巧妙,風光旖旎,為景區的核心。

同時,景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極高,林下植被多樣,壹年四季郁郁蔥蔥。現存有國家壹、二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水松、栲、柳杉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穿山甲、眼鏡蛇、大靈貓等。附近茶園面積8000多畝,是榮獲國優產品的“天山綠茶”的主產地;草場近三萬畝,是建設畜牧業基地的優良場所。

2015年11月,蕉城區洋中水利風景區被列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 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是集生產、觀光、體驗、休閑、科普等多功能為壹體的農業產業園,形成以農業展示館,休閑廣場,藥材、果蔬、食用菌種植、采摘為特色,打造全方位田園勝地。

在園內,奶油西紅柿、蔬菜、板栗南瓜、鐘洋紫薯、西鄉優質大米,黃家老酒、天山綠茶、食用菌等農產品盡收眼底。園內還展示了壹些精致的農業工藝品。 棋盤頂 洋中棋盤頂則是有名的道教聖山,從鎮上出發需要經過二個多小時的穿越、攀爬才到達棋盤頂,山頂海拔900多米,傳說古時有人經常看到兩位白發仙人在山頂下棋而得名。從遠處看山峰頂端特別尖,峰頂矗立著壹座規模精巧的道觀,站在棋盤頂腳下,就會有壹種急切的心情促使著向山上走去。登“棋盤頂”要攀登300多米陡峭的臺階。近年來,當地人將“棋盤頂”作為休閑旅遊的好去處,修建了這條上山的石板階。登上棋盤頂,憑欄遠眺,群山如畫,綠樹如海。四周是連綿起伏的山峰,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樹木。只見“錦幟悠揚氣勢高,碧天澄湛見秋毫,西風故故欺黃葉,散做清涼入布袍”,棋盤頂風景優美,景色怡人。雖然天氣寒冷,但在山頂上,艷陽高照,完全驅走了嚴冬,在壹種愜意中,盡情地欣賞壹個又壹個的山峰畫出的柔美曲線。

關於這座道教聖山,當地有壹個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人經常看到有兩位白須銀發仙骨神態非凡的老翁在山頂下棋,談仙論道,何不逍遙,因此而得名“棋盤頂”。

莒溪村的村民帶著我們尋找到了這塊傳說是仙人下過棋的“棋盤石”。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棋盤石”還有“石棋子”擺放著,如今仙人已遠去,空留棋盤山。而“棋盤石”由於石頭風化原因,也找不到絲毫棋盤印跡。過去“棋盤石”兩邊曾有兩位石人,後來也不知道是何緣故,兩位石人如今也不知去向。

路的盡頭,極具特色的紙屑焚燒池醒目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據莒溪村村民介紹,紙屑焚燒池,承載著當地村民對文字的崇拜。自從這個村開基以來,只要是村裏有字的紙張,村民都會將其集中送上山來焚燒,漸漸地也就成為該村村民的習慣。 親母嶺戰役遺址 在洋中鎮邑堡村村界,兩山夾峙之處,有壹個叫親母嶺的地方。相傳,曾有親家母面對面喊話,走親戚卻走了半天,故名“親母嶺”,而這裏就是著名親母嶺戰役發生地。

1937年威震閩東大地的“親母嶺戰役”,就發生在洋中芹嶼、邑堡與九都坑尾交界的山窩裏。1937年8月18日,閩東獨立師二縱隊到達親母嶺,葉飛、阮英平、陳挺等領導人憑借親母嶺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翌日敵人果然進入伏擊圈,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紅軍大獲全勝,***斃敵40多人,俘70多人,繳獲108支步槍、2挺機槍、5支短槍、200多枚手榴彈和2800多發子彈,敵加強連全軍覆沒,上至連長下至馬夫幾乎無壹漏網。親母嶺戰役沈重打擊了國民黨當局,迫使他們接受了閩東特委提出的“停止內戰,進行和平談判”的要求。親母嶺之戰殲敵140多人,紅軍大獲全勝,成了閩東紅軍三年遊擊戰的轉折之戰,最後壹戰,也是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戰役。親母嶺戰役大捷,終於促使國民黨不得不坐下來談判。由此,紅軍走上了抗日前線。如今,人們路過這段山路時,都會停下車來深情地看壹下這個山窩谷地,它書寫了閩東獨立師光輝的壹頁,敘說了蕉城老區人民奮勇支前軍民魚水情的生動故事。 閩東地委誕生地 在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芹嶼村有壹處叫九鬥丘的地方,它不僅是畬族將軍雷應清和胡布福將軍的故鄉,它還是中***閩東地委的誕生搖籃。1947年9月,中***閩東地委在這裏宣布成立,開啟了領導閩東人民謀求當家作主、開展轟轟烈烈革命鬥爭的序幕,推動著解放戰爭的進程。

洋中鎮當前正抓緊將親母嶺戰役遺址和閩東地委誕生地打造成壹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