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南北兩地各自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差 異漸顯,北方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南方, 占有“魚米之鄉”的楚人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形成了蘇 菜的雛形。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後的“天府之國”吸引了 大量移民,與古蜀國的飲食習俗相結合,形成了川菜的雛 形。相比之下,粵菜的出現相對較晚,漢高祖被冊封為越 南王時,使“飛、潛、動、植”皆為佳肴,並流傳至今, 形兼收並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二、秦漢的飲食文化——中華飲食 文化形成時期
? 秦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期,整個 中華民族呈現出壹種欣欣向榮的態勢,此 間我們與外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引進了繁 多的食物品種。張騫出使西域後,通過絲 綢之路引進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 水果,黃瓜、菠菜、胡蘿蔔、芹菜、扁豆、 大蔥等蔬菜,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 被 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豆腐也在此時 被端上飯。
三、飲食文化的高峰——唐朝
? 作為中國人最引以為豪的壹段歷史,飲食文化在 發達繁榮,兼容並包的唐宋自然也隨著經濟政治 的發展而發展起來,達到壹個高峰。 ? 過分講究飲食的現象也尤唐為甚,菜肴分高、中、 低三個檔次。高檔為宮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數 燒尾宴了,燒尾宴是指士人剛做官或做官得到升 遷,為應付親朋同僚祝賀,必須請壹頓飯。尚書 令左仆射韋巨源在家設“燒尾”宴請唐中宗,肴 饌豐美,世所罕見;宴會上的58道菜可以說是唐 代市場上高檔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時宰相 李德裕創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寶珠、雄黃、 朱砂、海貝煎汁,每杯羹費錢三萬!
元朝-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註意衛生,講究科學,壹要註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壹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宋朝
擺脫了饑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閑適的時間、更從容的心思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之道,發明各種美食,以滿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壹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 東坡肉與火腿是宋人發明的
? 湖北黃州,在十壹世紀還是壹個“蠻荒之地”。“壹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在這裏度過了他壹生中的第壹個低潮期,因為“烏臺詩案”,他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壹個低微而沒有多少實權的閑職。但這位樂天派的詩人決心從平淡的生活找出人生的樂趣。品嘗壹次美食,顯然可以讓黯淡的世俗生活煥發出舒心的光彩。
? 紅燒肉,中國人食譜上最常見的壹道菜式,以味醇汁濃、肥而不膩、入口香糯而讓吃貨們食指大動。今天的人們相信,這種成功地將豬肉中的油膩轉化為醇厚美食的烹飪技術,正是蘇軾在黃州發明的,人們將這道美食命名為“東坡肉”。東坡,是黃州的壹塊撂荒舊營地,蘇軾在這裏開荒耕種,親近自然,自號“東坡居士”。
? 宋朝的黃州人,尚不知道經過神奇的烹調,壹塊普通的豬肉在火與酒的復雜作用下,可以發出誘人的美味。“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在美食家蘇軾看來,這無異於暴殄天物。
明朝
花生最初出自1538年左右蘇州的兩條原始資料。玉米的首次確切記載是在1555年,出自河南;最初應該在中國其他地區引種。在那之前,玉米可能是以適合各種谷物的通用名而被斷斷續續地引用。玉米肯定是經海路而來,同時也可能取陸路從雲南入境。在前哥倫布時代,玉米在中國並不為人所知,但歐洲人壹到遠東,無疑就被引進了;葡萄牙人發現,玉米在熱帶條件下比其他任何農作物都長得更好,所以他們到處種植,而且經常當其剛剛首航到某壹地區時就這樣做。由於產量高,甚至在丘陵和貧瘠土壤中也易於生長,玉米迅速地傳播開來。
? 煙草(可能還有若幹小宗食物性作物)也大約值此期間隨伊比利亞人壹起進入中國。幾種農作物在華南根據名稱辨識出來,這種名稱是將形容詞“番”與長期確定的本土作物名稱連在壹起[西方人至今有時仍被辱稱為“番鬼佬”這些農作物全都從新大陸傳入;全都是由伊比利亞人收集並廣泛傳播的典型拉美植物;其中有些食物,講英語的民族並不食用。相比之下,標準的歐洲農作物和此後舶來的新大陸農作物名稱則含蓄壹些,紅番椒肯定與之同來,廣泛流行於南亞和東亞的大部分地區,這表明引進既早,傳播又快。在中國,紅番椒僅在湘菜地區才真正流行,但卻聞名和應用於全國。
? 到明朝末年,新大陸的食物性作物甚至在中國的極偏遠處也很重要了。徐霞客這位晚明的堅忍不拔的旅行家發現,偏僻的華南內地山區的瑤族也大量依靠馬鈴薯和甘薯生活。
? 其他新的農作物屈指可數,因為中國已經擁有亞洲其余地區可以提供的大部分農作物。棉花種植極大地擴展了,而土生的烏桕也許剛被栽種,因為明以前的原始資料中未曾提及過,但這些農作物中無壹是食物性作物。作物比例的變化更重要:稻谷的地位進壹步加強,它作為中國的重大主食而舉足輕重,壹如現在。同時,小麥在南方普及開來,而面粉成為日趨重要的食物。羅斯基發現,福建的窮人買不起米,轉而將面制品作為主食。面粉大概是制成面條以供食用,福建人不論貧富均把它當成主食。
清朝
清朝統治時期,宮廷美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鹹豐五年,便宜坊烤鴨店開業;同治三年,全聚德飯館開業,這個時期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老字號的大發展時期,如月盛齋的醬羊肉、六必居的醬菜、王致和的臭豆腐、信遠齋的酸梅湯、東來順的涮羊肉等均成為了尋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小吃方面還出現了杏酪、炒栗子、薩其瑪、芙蓉糕等。
茶臺茗敘 :古樂伴奏-滿漢侍女敬獻白玉奶茶
到奉點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蘋果 合意餅
攢盒壹品 :龍鳳描金攢盒龍盤柱 (隨上乾果蜜餞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餞 蜜餞蘋果 蜜餞桂圓 蜜餞鮮桃 蜜餞青梅
奉香上壽: 古樂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龍鳳呈祥 洪字雞絲黃瓜 福字瓜燒裏脊 萬字麻辣肚絲 年字口蘑發菜
餑餑四品: 禦膳豆黃 芝麻卷 金糕 棗泥糕
醬菜四品: 宮廷小黃瓜 醬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環漿: 音樂伴宴-滿漢侍女敬奉貴州茅臺
膳湯壹品: 龍井竹蓀
禦菜三品: 鳳尾魚翅 紅梅珠香 宮保野兔
餑餑二品: 豆面餑餑 奶汁角
禦菜三品: 祥龍雙飛 爆炒田雞 芫爆仔鴿
禦菜三品: 八寶野鴨 佛手金卷 炒墨魚絲
餑餑二品: 金絲酥雀 如意卷
禦菜三品: 繡球乾貝 炒珍珠雞 奶汁魚片
禦菜三品: 幹連福海參 花菇鴨掌 五彩牛柳
餑餑二品: 肉未燒餅 龍須面
燒烤二品: 掛爐山雞 生烤麅肉 隨上荷葉卷 蔥段 甜面醬
禦菜三品: 山珍刺龍芽 蓮蓬豆腐 草菇西蘭花
膳粥壹品: 紅豆膳粥
水果壹品: 應時水果拼盤壹品
21世紀前後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
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蔔、大白菜壹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了糧食。家家戶戶都在腌制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壹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壹道吃飯。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裏的長輩和男人們。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健康的標準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後,這個標準似乎沒有什麽改變——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麽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紅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們偶爾才能享受的。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個房間的家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木耳、絲瓜、西紅柿、蘑菇和荷蘭豆。尤其到了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壹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
從初期的糧油、副食品敞開供應,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臺時,預示著壹個新飲食時代的到來: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經慢慢開始增多。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和鱸魚,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每個人都有壹個明顯的感覺: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雖然如此,能夠明顯提高身體素質的牛奶,依然還是沒有在這個時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裏統籌解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成了配角。壹些粗糧已經被淘汰,與此同時,野味和海鮮也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各類蛇鼠,還有娃娃魚、穿山甲、果子貍等都紛紛出籠。那時候沒有禁止捕食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們都十分喜歡大啖那些美味的紅燒山珍野味。從這些菜肴中人們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經到來。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從這個時代初期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壹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元人民幣,菜肴的種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在這個時代的餐桌上,尤以鮑魚最吸引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征。在各個朝代,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盡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壹般。就在這個“追逐心理滿足”的時代,有位美食家對鮑魚在中國內地受到熱烈歡迎的程度,壹針見血地指出:“美食與營養是有壹定距離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營養。雞蛋有營養價值,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對美食的感受。另外還有壹種文化的追求在內。”
已經消失的粗糧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國人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壹個超常發展時期。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俄羅斯美食、法國大菜、意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妳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肥胖癥患者人數持續攀升,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減肥。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麻辣小龍蝦、香辣蟹、水煮魚都是這個時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壹場SARS,以及層出不窮的諸多“黑幕”曝光,讓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饞蟲都被殺死。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回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視起來。調查顯示,當今壹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大批商家針對市場,及時推出各種自然綠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當然最重要的是,卡路裏含量很低。
牛奶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過去的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現在也開始講究食用有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要吃現宰的,魚要吃歡蹦亂跳的。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活的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麽食品有營養,什麽食品能防衰老,怎樣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堿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的初期,清醒而及時地邁上了壹個嶄新的臺階。但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似乎做得還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