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尋源洚水口,人龍情未了

尋源洚水口,人龍情未了

摘要:木有本,水有源,大千世界壹切事物皆有其本源,而我們中國人素來自認為“龍子龍孫”、“龍的傳人”,自然也有我們對於“龍”這種文獻記載中的神物的崇拜的緣由。而本篇文章,就以周秦時代南越程溪浦口龍母豢龍的故事作為依據,通過對歷代文獻記載的辨析,論述歷代南中國人與“龍”的特殊淵源及情結。

壹、探尋“南龍”之源

(壹)?“南龍”何物

所謂“南龍”,就是指中國南方地區傳說中的龍,這是相對於北方地區傳說中的龍而言的。在今天的中國,各地“龍”的形象大體壹致,為集鹿角、駝頭、蛇身、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蜥腿於壹體的神獸形象,這種龍形象最初源於中原地區,如河南省濮陽市就有距今六千多年的“中華第壹龍”圖騰文化,後來隨著華夏文化圈的不斷擴大,這種產自中原的龍形象逐漸傳播到全國各地,所以就有了今天中國各地龍形象大體壹致的結果。而據筆者考證,古代中國南方地區的龍形象與中國中原地區的龍形象是有所區別的,古代南方地區所說的龍實際上就是鱷魚壹類的生物。西漢《淮南子·原道訓》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民斷發文身,以象麟蟲。”唐朝《史記正義》載:“交趾周時為駱越,秦時曰西甌,文身斷發避龍。”也就是說,在遠古時代的南越地區,越人“陸事寡而水事眾”,他們生活中很多事都與水有關,而水裏又有可以傷人的“麟蟲”、“龍”,所以越人就斷發、文身,身上紋滿“龍”的圖像,就像與水中的“龍”壹樣,“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這裏的“麟蟲”與“龍”,就是指遠古時代鱷魚壹類的生物,因為這類生物大都潛伏於水中、很少在陸上傷人,所以平時經常要涉水的越人就幹脆在身上紋出它們的圖像,就如它們的兒子壹樣,以此來獲取它們的好感、謀求不受他們的傷害。遠古越人敬“龍”而遠之、自認為“龍子”的心理,在古代南方地區壹直傳承,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等到秦朝統壹南越後,越人的這種心理收到了來自中原的龍圖騰文化的影響,開始發生質的改變,越人逐漸對“龍”產生愛意,並且以自詡“龍子”為榮,這是後來南中國人同樣自認為“龍子龍孫”、“龍的傳人”現象的重要原因。

(二)“龍母”何人

所謂“龍母”,就是指養育龍的老母親,“龍母”既是古代中國南方地區越人養龍的第壹人,也是古代中國南方地區越人的文化符號。在歷史上,最早記載“龍母”的文獻是晉朝《廣州記》:“程溪浦口有蒲母養龍,列斷其尾,因呼掘龍,時人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其次是南朝《南越誌》:“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也,居常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於水側遇壹卵,大如鬥,乃將歸,置器中。經十日許,有壹物如守宮,長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長尺五,便能入水捕魚,日得十余頭。稍長二尺許,得魚漸多。常遊波中,縈回媼側。媼後治魚,誤斷其尾,遂逡巡而去。數年乃還。媼見其輝色炳耀,謂曰:‘龍子今復來也?’因盤旋遊戲,親馴如初。秦始皇聞之,曰:‘此龍子也,朕德之所致。’留使者以玄珪之禮聘媼。媼戀土,不以為樂,至始興江,去端溪千余裏,龍輒引船還,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數四,使者懼而止,卒不能召媼。媼殞,瘞於江陰,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策浪轉沙以成墳。人謂之掘尾龍。今人為船為龍掘尾,即此也。”這兩則文獻記載的“蒲母”和“溫氏媼”為同壹人,相傳她居住於程溪浦口,壹天在水邊拾得壹卵,帶回家中,壹日有狀如“守宮”的異物破卵而出,長大後就能為溫媼捕魚,壹日異物被溫媼誤斷其尾,於是在水中遊離而去,數年才返回,溫媼見其身耀光芒,知其是“龍”,於是便問道“龍子今復來也”,溫媼與“龍”就這樣又重新生活在壹起,因為溫媼和“龍”的感情深厚如母子,所以溫媼也就被時人尊稱為“龍母”了,這也是古代中國南方龍傳說、龍母傳說的最早版本。文獻中的“守宮”,就是我們俗稱的壁虎、四腳蛇、鹽蛇,是蜥蜴的壹種,文獻雲溫媼所拾巨卵產“壹物如守宮”,也就是後來溫媼所稱的“龍子”,這也說明文獻中龍母溫媼的“龍子”形象是由最初的“南龍”鱷魚類生物形象演變的,由於文獻出現於晉朝、南朝,所以這裏的“龍”就是南北地區龍圖騰文化交媾後的產物,既有其原生態特征,也有北方文化的影子。

(三)人龍傳奇

發生在程溪浦口的龍母豢龍的傳說,在中國人與龍和諧***處的系列傳說中獨樹壹幟,譜寫了人與自然***存史上的傳奇。首先是該傳說起源的地理位置特殊,它起源於周秦時代的南越之地,它是南中國土生土長的傳說而不是外來傳說,具有開辟南越地區文化的性質,此後南中國人自稱為“龍子龍孫”、“龍的傳人”也是名正言順的;其次是該傳說起源的時間敏感而特殊,整個龍母系列傳說經歷了從周末的分崩離析再到秦朝的春秋大壹統的歷程,它的深刻意義就體現於龍母傳說從地方走向中央,只有大壹統的時代才能出現大壹統的神靈,因而龍母就是民間信仰的出現在秦朝大壹統後的神靈,她儼然成為南越地區從混亂走向統壹、從草昧走向開化的這樣壹個特殊的文化符號;最後是該傳說還充分彰顯了人倫道德、人道主義的精神,它有別於“批逆龍鱗”、“葉公好龍”式的以人、龍為兒戲的龍傳說,而用龍母施恩、龍子報恩這樣的最樸實無華的事跡來彰顯仁道、孝思、良俗的精神,南越的龍母傳說如同中原的三皇五帝傳說壹樣,是能夠構建壹個地域的最初的道德框架的傳說,它所彰顯出來的精神就是南越地區最初的道德基石。

二、探析龍母文化之源

(壹)龍母故裏

歷史文獻如《廣州記》、《南越誌》等記載龍母為“程溪浦口”、“端溪”人氏,可見這兩處有文字記載的地方即是龍母故裏,也是南中國最早版本龍傳說起源的地方。實際上,文獻記載的“程溪”是壹條河流的名稱,即是指今天廣東省雲浮市境內的降水河,“程溪浦口”就是指降水河的出水口處,專指降水河與西江匯流的壹帶地域的名稱;而“端溪”,是指西漢時期設的端溪縣,該縣管轄範圍包括今粵西大部分地區,其時程溪流域就在端溪縣轄內,因而南朝文獻又稱龍母為端溪人。後晉《舊唐書》載:“都城,漢端溪縣。東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溫嫗養龍之溪也。”元朝《孝通廟記》載:“媼死,鄉人葬之程之左澨、絳水之濱。”明嘉靖《德慶州誌》載:“(州東)八十裏曰靈溪水,壹名程溪,源出新興縣,北流百余裏,經儒林、富祿二裏入於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勢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溫媼者居水口,沒後著靈異,因祀之。故〈誌〉雲龍側山間黃猿聞鐘鼓聲則出而取馂余果食之。”又載:“有黃猿,州程溪出。”明嘉靖《廣東通誌》載:“程溪之水出焉顧微<廣州記>:‘程溪浦口有蒲母養龍,列斷其尾,因呼掘龍,時人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乃古悅城縣水曲也,壹名靈溪水,水口有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勢如峰。<州誌>誤以蒲為溫氏。陳獻章詩:‘山作旌幢擁,江絣鏡面平。舟航乘曉發,雲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絕,槎沖石角橫。經過悅城曲,無語笑浮生。’”清乾隆《東安縣誌》載:“青旗山,在城東北六十裏,開展若旗,橫連蔽日。楚懷王時,龍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後遷廟悅城,以此為照鏡山。樹林茂密,有三足鹿馴伏其中,官船至,輒先鳴。康熙癸巳歲,大饑,鄉人詣廟乞以山木賑,許之,自是斧斤相尋,遂成濯濯雲。”根據歷朝歷代充分的文獻記載,可以準確認定,今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都楊鎮降水村即龍母溫媼故裏無疑,這個區域是龍母畢生活動的地方,也是其豢龍、終老、歸葬的地方,這裏就是周秦龍母傳說、龍母文化的源頭。

(二)龍母身世

有關龍母溫媼的歷史文獻記載,均未提及其身世如何,即使偶爾提及也會寫明“其先不可考”,文獻壹般稱龍母為“蒲母”、“溫媼”、“溫嫗”、“龍姥”,足見龍母是以壹位年齡較大的寡婦的形象出現的,加上其本身又是周秦時代南越地區的普通女子,所以文獻未提及其先人也是有道理的。而後世根據歷史文獻對龍母的不同稱呼,就推論出龍母的不同姓氏,有以《廣州記》稱龍母為“蒲母”而推論龍母為蒲姓者(如明嘉靖《德慶州誌》),有以《南越誌》稱龍母為“溫媼”而推論龍母為溫姓者(如明嘉靖《廣東通誌》);筆者認為,“蒲母”可能只是對在長滿蒲草的江漵居住的老婦人的稱呼,而“溫媼”則是對溫姓老婦人的稱呼,當然,這些稱呼都是後世文學作品的描述,不壹定準確,或者歷史上的龍母並未有任何姓氏稱呼。另外,在後世的諸多文獻中,對龍母身世的記載又有了各種形式上的豐富、完善,比如以龍母為孀婦、織布女等等,這些無非是後人對於“龍母”這個文化符號及歷史人物形象所產生的臆測;如福建湄洲媽祖林氏壹樣,從最初的“女巫”形象,到後來的“都巡檢季女”形象,到最後的“天上聖母”形象,這些只不過是後人對於先人的各類描述及幻想而已。

(三)龍母遺存

龍母文化是指龍母傳說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包括龍母次生態傳說、龍母紀念場所、龍母信仰習俗等等,作為龍母文化起源地的都楊鎮降水村,就有著前述的這類文化遺存。在龍母次生態傳說方面,降水村有龍母馴鹿、龍母治水、龍母降潛牛、龍母點金魚、龍母會八仙、龍母浴龍洞、龍母過鐵場等傳說;在龍母紀念場所方面,降水村有程溪祖廟、龍母墓、程溪河、青旗山、龍脊山等場所;在龍母信仰習俗方面,降水村有過龍母誕、過龍子誕、賽龍舟等習俗。這些與龍母傳說息息相關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最初起源於降水地區,後來通過西江水道傳播到整個嶺南地區乃至於海外,並在不同的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龐大的龍母文化圈。

三、探索龍母信仰之源

(壹)圖騰同異

龍母信仰,歸根結底,是壹種“母憑子貴,母以子尊”的信仰,該信仰既強調龍母為主神、龍子為次神,又強調龍母的神位及神力源於其豢養的龍子,所以龍母信仰本身是含有古代龍圖騰崇拜的影子的。而提到古代龍圖騰,又分為佛教龍神、普通蛟龍、純水神龍、泛水神龍等幾方面的龍系圖騰。

1.佛教龍神:顧名思義,這類龍是佛教經典中的龍神,這種龍在佛教中的地位並不高,壹般是以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護法的形象出現的,所以才有“八部天龍”、“八大龍王”、“九龍浴佛”、“龍象”等說法,這類龍神壹般為佛陀、菩薩、羅漢的護法,在民間並不會受到重視,更加不會引起壹個地區的信仰。

2.普通蛟龍:這類蛟龍壹般為傳說中江、海、湖、溪居住的生物,這類生物與其他生物無疑,並無什麽過人的能力和神力,偶爾還會為禍人間,所以常常會有被人間法力高強者收服的情況,如民間有關禪宗六祖在韶關南華寺收服孽龍並將龍女帶回新興化作龍山溫泉、端州知府包拯在龍河邊收服孽龍的傳說等,凡此種種,皆源於這類生物。

3.純水神龍:這類龍,為單純的司水龍神,壹般為傳說中各地水域的水神,如四海龍王、涇河龍王、井龍王等等,這類龍壹般有較規範的宗教編制,在引起壹定區域的信仰,但這類信仰的影響力並不大,只能在小範圍中發揮影響。

4.泛水神龍:這類龍,為廣泛意義的司水龍神,其本身帶有神獸的影子,而且兼具呼風喚雨、祈福消災的各種功能,而且其本身的神力不會局限於壹個區域,而是可以出沒在任何壹個地方,所以這類龍能夠在大範圍中發揮大影響、形成龐大的信仰圈。

上述四大龍系圖騰中,降水村崇拜的龍圖騰就屬於最後壹種,這種圖騰崇拜加上龍母傳說的神聖光環,自然就衍生出獨具特色的龍母信仰,形成了龐大的龍母信仰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離降水村不遠的六合村曾發掘出壹座漢代墓葬,墓葬中出土的陪葬品帶有鮮明的龍圖騰崇拜現象,這就說明自秦漢以來都楊地區龍圖騰信仰已經形成了,這與周秦時代龍母傳說是有著密不可分的地緣聯系的。

(二)龍母信俗

龍母信俗起源於秦漢年間,之後經過歷了朝歷代的豐富、完善,歷時二千余年,長盛不衰。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七日和八月十三日的“龍母誕”以及七月廿壹日的“龍子誕”期間,西江流域的善男信女都會到程溪祖廟賀誕,賀誕方式各種各樣,有行香、舞獅、舞龍、設醮開壇、茶果值神、聖駕巡遊、唱酬神歌、演酬神戲、放花炮、放香燈、擺米龍等等,每項活動都帶有強烈的祈福祝聖色彩,每壹個流程都與龍母信仰有關。兩個“龍母誕”和壹個“龍子誕”被善信統稱為“程溪三誕”,每逢“三誕”期間,程溪祖廟裏裏外外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民俗活動紛呈,就連西江航道上的航船在途經程溪祖廟前的江面上時,也會鳴放鞭炮,以示慶賀,足見龍母信仰對嶺南社會影響之深遠。龍母信俗,儼然就是雲浮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雲浮的壹張文化名片,嶺南文化因為它的傳承而更加豐富多彩。

(三)信仰分布

龍母信仰起源地為都楊鎮降水村,而在龍母身後兩千多年間,龍母信仰早已分布神州大地,在遠離降水的他鄉落地生根。龍母信仰是水神信仰,因而該信仰分布的地區大多為水鄉,如西江流域的南寧、梧州、肇慶、佛山、中山、廣州、香港等城市,大多建有龍母廟,並且流傳有龍母在當地顯靈的傳說,而這些傳說又大都與水有關,這正是龍母水神信仰的具體體現。而在龍母故裏雲浮市本地,同樣也有龍母信仰的密集分布,如鐵場龍母廟、雲霧山龍母廟、馬王塘龍母廟、春崗山龍母廟、桐崗龍母廟、稔村龍母廟、灣中龍母廟、北區龍母廟、沙朗龍母鳳廟、六都白馬廟、連灘張公廟等等,這些都是以龍母為主神或次神的廟宇,每到龍母誕期間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慶祝。另外,龍母信仰也有走陸路北上的,如韶關扶溪龍母廟、新余昌山廟等等,這兩處廟宇均以龍母為主神、均始建於唐代,是目前所知較早的龍母信仰分布地,在傳播龍母文化的事業上作出過特殊貢獻。以上所列種種,均為降水龍母信仰的傳播地,它們同奉都楊鎮降水村為文化起源地,奉降水程溪祖廟為祖庭。

四、探討龍母研究之源

(壹)前人追述

對於龍母傳說的研究,大概是自近代容肇祖始,此後幾十年間,有不少民俗專家、學者也加入到龍母傳說研究的行列中,他們對有關龍母傳說的歷史文獻進行了研究,並得出相關結論,於是有大量研究龍母的文章面世;然而,大部分專家、學者研究的資料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他們卻以此為正統文獻,並最終得出龍母是廣西人、龍母是先秦百越女首領之類的結論,在筆者看來,這些結論下得未免為時過早、荒謬虛誕。在前人對龍母傳說追述的文獻中,以晉朝《廣州記》、南朝《南越誌》為正統,以後晉《舊唐書》、宋朝《太平寰宇記》為權威,以明嘉靖《德慶州誌》及明嘉靖《廣東通誌》為客觀。根據前述,《廣州記》、《舊唐書》、《德慶州誌》、《廣東通誌》均明確記載龍母是程溪(即降水)人,而《南越誌》載龍母仙逝後葬於江陰,江陰即江南,因程溪在西江之南,故雲,又《太平寰宇記》與《南越誌》所載無異。由此可以確定,在大量有關龍母傳說的歷史文獻中,龍母的籍貫、生活地、歸葬地均在西江中遊南岸程溪浦口,所有與此相悖的說法都是宋、明以後某些文人杜撰、曲解出來的謬說。

(二)異音雜說

自宋、明以後,就開始出現有別於傳統文獻的異音雜說,別有用心地制造龍母是廣西人、龍母在德慶悅城長大的謬論,對於這類謬論的出現及其荒謬之處,筆者在此前所撰《正本清源話龍母》壹文中已有詳細說明,此處不贅,而筆者想進行說明的,是“悅城龍母”壹說。或者對龍母傳說有所了解的人,都聽說過“悅城龍母”,從而誤以為龍母是今天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人,其實這是錯誤的。唐、宋時期,的確有龍母生活於“悅城”壹說,但此“悅城”非彼“悅城”,古人所說的“悅城”是指以“悅城”命名的城邑,而非今人以為的悅城鎮,古代的降水地區同樣屬“悅城”管轄範圍之內。唐《閱城君廟記》載:“姥溫姓,閱城人也。閱城為秦南越邑,代謂之曰龍母。”可見,秦朝時已有“閱城”之邑,龍母就屬於“閱城邑”人;劉宋以後,在西江流域相繼設立樂城縣、悅城縣,當時該縣的轄地忽大忽小、忽北忽南,最初縣治在今高要區境內,而且有壹段時間悅城縣管轄範圍還不包括今德慶縣悅城鎮,可見當時的“悅城”並不是僅限於今悅城鎮範圍,到唐代以後,悅城縣的管轄範圍還包括了今降水地區,因而唐、宋人追述龍母,偶爾會提到“悅城”。明朝成化年間,嶺南大儒陳獻章在程溪浦口外的西江上泛舟,寫有《渡程溪》壹詩,詩中有“經過悅城曲,無語笑浮生”壹句,明嘉靖《廣東通誌》在記載程溪水況時便如此記錄道:“程溪之水出焉顧微<廣州記>:‘程溪浦口有蒲母養龍,列斷其尾,因呼掘龍,時人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乃古悅城縣水曲也,壹名靈溪水,水口有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勢如峰。<州誌>誤以蒲為溫氏。陳獻章詩:‘山作旌幢擁,江絣鏡面平。舟航乘曉發,雲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絕,槎沖石角橫。經過悅城曲,無語笑浮生。”《廣東通誌》載程溪為“古悅城縣水曲”,則說明此地即屬古悅城縣轄。又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載:“程溪水,東去(悅城)縣壹百步。”此文獻雖未註明當時的悅城縣治在何地,或者在方位上表述有誤,但仍能說明程溪在悅城縣轄內。又明末清初《天下郡國利病書》載:“降水埠,在州東七十五裏悅城鄉,北岸近大河。”實際上降水埠所在地在明朝時已經屬晉康鄉,但此則文獻仍載降水埠在悅城鄉,則說明此地歷史上曾屬悅城管轄,正如同時代的《廣東新語》載東安縣青旗山屬德慶州壹樣。直至清朝,德慶州官方修《德慶州誌》時,仍在《州境總圖》中描繪出西江南岸東安縣洚水河(降水河),並用文字註明“洚水即程溪”,所以可以確定降水河即程溪、程溪曾屬悅城縣,因而“悅城龍母”壹說實際上是歷史的產物,而非今天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意思。

(三)研究啟示

降水村作為龍母文化的起源地,卻往往被研究龍母文化的學者們所忽視,這無疑是龍母文化研究事業之殤。最早關註並研究降水村龍母文化的學者應該是中山大學的李文博士,李博士曾在2005年時到降水村考察龍母文化,之後其在發表的《西江流域的人群流動與龍母神話》論文中寫道:“在洚水臨西江的岸邊,有被當地人稱為‘程溪廟’的舊址。2005年被村長領著去看的時候還見地基上供著香爐。當地壹位賓姓的八十多歲的老人說,程溪廟裏供的‘程溪娘娘’是龍母的大姑。”但遺憾的是,李博士並未發現降水村正是龍母文化起源地,反而是以降水村龍母文化作為悅城鎮龍母文化的附屬進行研究的,當然,其在論文中也並未對兩地龍母文化產生時間的先後進行比較,也並未認定悅城鎮就是龍母文化起源地。此後,也有不少學者開始陸續加入到研究降水村龍母文化的隊伍,但大部分人仍然未能擺脫陳舊論調的陰影,仍然在清朝地方誌書的謬說上進行研究、結論,最終得出的結果與真正的龍母文化是相去甚遠。筆者認為,研究任何壹種文化都必須秉承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的學術精神,目光要長遠、胸襟要廣闊,要依史不依人,不能明知前人已誤但仍在前人的錯誤上壹錯再錯,用正確的歷史觀去面對所有的歷史問題,只有如此,所得出的結論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結語:西江是壹條充滿母愛的江流,在西江上遊貴州北盤江流域,就有遁水聖母養育竹王的傳說,在西江中遊廣東程溪流域,就有龍母養育掘尾龍的傳說,無論是“竹王”還是“掘尾龍”,他們都是無父無母的“江流兒”,都是被人間母親養育後而成了人格化的存在、為人間做了不少好事,從而與其養母壹道被後人尊為祖先神。二千多年前在程溪浦口上演的“人龍情未了”故事,成為此後二千多年間南中國人念念不忘的話題,通過壹代代人的口耳相傳,逐漸成為壹種膾炙人口的傳說,並形成獨具特色的龍母文化圈。龍母傳說的誕生,成功消除了南北信仰文化的隔閡,令到歷代南中國人與“龍”之間產生了特殊的淵源和情結,同時也讓歷代南中國人以自稱“龍子龍孫”、“龍的傳人”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