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根潭讀書心得1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明智,微積分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雄辯。”讀《菜根譚》,壹本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學、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相結合的書,猶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靈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沖刷洗禮,留下了壹顆顆瑰麗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壹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壹本怎樣的書?古人雲:“談者,談之。性是有根的。”花香可以用鼻子嘗,果香可以用嘴嘗,根香需要有智慧的心來嘗。
《菜根譚》是壹個對人生有著透徹理解的隱士的結晶,融合了佛、道、儒,以獨特的眼光講述了他壹生的全部故事。我覺得《菜根譚》思考的是人間的事,是壹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為:“嚼菜根,無所不能。”;商業大亨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壹本精彩的書,是企業管理的“指南”,是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和尚喜歡讀《菜根譚》,因為它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看《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學的味道,充滿了多變的人生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認為《菜根譚》是壹本修身養性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很平和,例子生動,語言樸實無華。感覺就像在家裏聊天壹樣,會不自覺地從中受益:哦,有些事情可以這樣處理。
讀《菜根譚》給了我很多啟發。作為壹名教師,既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又要立足於自己的工作崗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工作熱情。不僅要有“不冷漠、不淡定、不遠離”、“不怨天尤人、不體諒他人”的心態,還要有“修身養性”、“以言立誠”、“破石,而不增力”的心態;作為壹個普通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僅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更要“學習、審問、慎思、明辨、堅守”,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最時髦的衣服往往是最過時的,而款式簡單普通的才是會穿很久的。對於壹個人來說,物質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而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壹頓簡單的飯,酸甜苦辣都只是調味品。讓我們過上充實而踏實的生活,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天地壹日離不開和,人壹日離不開西神》。讓我意識到世界是壹面鏡子。如果妳對它皺眉,它也會對妳皺眉。妳微笑,它也對妳微笑。幸福不是現實,而是壹種感覺。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幸福的基礎。讀《心不能空,空則有理;心不能假,而事實上物欲不入”,讓我明白了人不能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和真理進入內心;人心壹定要充實,充實才能讓貪婪和物欲無法入侵。在學習和做人上,人要善於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改變自己。只有保持“源頭活水”的狀態,他們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子孫根未根,枝葉茂盛”警示我們的父母,他們的壹言壹行都會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壹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後代自然也學會了心地善良。以此類推,如果我們作為教師,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崇高的師愛,有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我的教育給了學生多少快樂、自信、快樂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我讀到,“按自己意誌行事的人,會以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止步,那麽它是壹個永不後退的輪子嗎?”:從感受中領悟的人,如果有悟,就會入迷,最終會很亮。“讓我知道怎麽做事情不讓自己沖動,不要帶太多的情緒去了解道理,這樣我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作為教師,我們的育人工作是壹個長期的流動,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工作上不要沖動。因為感性的熱情是幹柴上的火,聽起來像是果皮,但壹會兒就會燃盡;理智是無聲的煤,能發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情從頭到尾的人,靠的就是毅力和恒心。想做壹名普通但不平庸的老師,除了要學會適應時代,要有責任感,關鍵還是要努力。淺水是喧鬧的,深水是寂靜的。我希望我是那種耐人尋味的深水,有厚有薄,每天都能展現沈澱後的本質!
每次去烈士公園散步,都會路過門口不遠處的菜根香飯店,也曾多次在這家店享受“菜根香”的清香,卻不知道有本書叫菜根香,可見我是多麽的無知。
作為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為人師表。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存在的基礎,也是發展和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我壹直在追求壹種讀書的“境界”。壹般來說,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壹種無我的狀態。第壹次看到《菜根譚》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它的文字就像是在和洪應明本人對話。總之,夠用壹輩子了。這是《菜根譚》,壹本好書。
《菜根譚》閱讀心得2這段時間,我壹直在看壹本女兒在業余時間寫的《菜根譚》,作者是明末隱士洪應明。“菜根潭”二字表達了作者“咬斷菜根,無所不用其極”的至高心境。它講述了作者對生活的理解,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看完會讓妳豁然開朗。無論妳是受困於人際困境,還是職場是非,它都會給妳壹把智慧的鑰匙,幫妳打開煩惱之門。不僅如此,它還能開闊妳的心胸,陶冶妳的身心,讓妳成為壹個懂事正直的人。這是壹本難得的對生活有幫助的書。
俗話說,人生十有八九會出問題。只要活在世上,就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人情,會和各種煩惱攪在壹起。“君子之心,天子之言,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藏於玉中,藏於珍珠中,不可輕易為人所知。”闡述了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晴天,人們都說“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聰明人,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對於人才來說,為了避免被人嫉妒,不容易急於展現自己的才華。在坦誠暴露自己的同時,也要真誠的戴上面具,用不同的面具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不要不分時間場合的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不僅不能引起妳的註意,還可能引來羨慕的目光。所以,它不是世俗眼中的軟弱,而是壹種修身養性的方法,壹種處理世事的睿智之道。海之所以能成為海,是因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做人沒有崇高的事業。如果妳擺脫了庸俗的感覺,妳就會成為名人。對學習沒有太大的收獲,就有福了。”做人不壹定要成就壹番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名利,就能成為名人,學習沒有訣竅。只要擺脫了外物的誘惑,就能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如果我們不被名利所左右,只要能擺脫世俗的欲望,我們就會投身於壹項事業。淡泊睿智,誌存高遠。如果繼續追求奢侈的食物和物質享受,那麽我們真正活著就沒有意義了。真的沒必要下跪奉承,壹切都會好的。
“晴天與天之節義,是從暗室漏房中培養出來的,紡坤之經,從薄處走出來的。”光明磊落的節操,如同晴天霹靂,是從貧窮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扭轉大局的偉大才華和偉大,是從謹小慎微的態度中磨練出來的。我理解為“沒有點寒氣,哪來梅花香?”而且必須以“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行事。讀書時安靜思考的過程,也是人生的過程。如果妳真的想讀壹本書,壹定要保持壹顆充滿真、誠、真情的心,這顆心可以被妳控制,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妳的真、誠、真情。讀書也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壹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覺得自己是春風。《菜根譚》每篇文章字數不多,卻融入了最真實的生活感受。當這些融合了古代聖賢智慧的話語從舌尖劃過時,不僅僅是壹種新鮮感,更是壹種說不出的愉悅在心頭。菜根譚成功地將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無為而治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壹種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既使人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又有超越名利的情懷。我“悟性淺”,只能“品味”書中的智慧。結合我之前對人生的思考,最深刻的理解就是“迷茫”和如何忍受孤獨。譚才根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壹方面,我也找到了壹條排解孤獨和煩惱的曲徑——夜深人靜的時候,翻開名著,靜下心來,走進文字的世界,用心品味“只要能咬到菜根,什麽事都可以做”。
蔡根潭讀書心得3“靜在中間不是真靜,靜在動處才是性的真靜;快樂不是真正的幸福,但苦中作樂才是身心真正的契機。"
妳聽說過嗎?這是《菜根譚》裏的壹個,說在壹個安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安靜。在喧鬧的地方靜下來是真正的安靜。
有壹次,我和母親來到壹個貧困的村莊,在那裏勞作、耕作,揮汗如雨。我在城市裏壹整天都很開心,但我也很高興看到那些孩子和在農村務農的成年人。為什麽?我明白了,在快樂的環境中快樂不是真的快樂,在貧窮的生活環境中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我終於知道,在學校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才是真的幸福。我壹定會這麽做。
《菜根譚》這本書對我有好處。我會好好保存這本書,努力學習。
《菜根譚》的閱讀體驗4很久以前,聽壹個朋友提起《菜根譚》這本書,得到了朋友的高度評價。我也想在業余時間認真讀壹讀,但是世界忙,抽不出時間去讀,去欣賞。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撰寫的壹部集修身、處世、社交、出世於壹體的語錄集。
之所以叫菜根譚,原因就不壹樣了。大多數人認為它來源於宋代學者的壹句老話,“人能咬根,無所不能”。作者通過這本書表現了他甘於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然的人生理想,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每天都忙於工作和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挫折,困惑,心結,常常會在心裏留下陰影和傷疤。
《菜根譚》中的語錄讓我深受觸動和啟發。每天看幾段,每天都有壹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敞開心扉,讓這些語錄喚醒我的心靈,改變我的思想,我的生活和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窮人富而貧,知足者貧而富。窮不能等玉分財,民怨不從侯,大權自給;壹個知足的人的藜麥湯旨在做好工作,壹件布袍比壹只狐貍更溫暖。這句話對當今社會追求財富和榮譽的人,對互相攀比的思想,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以前我也是迷失在對物質的渴望中,不斷向往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我的心從來沒有滿足過。比起別人,我總是想要壹些超出自己能力的東西。我的生活浮躁而虛榮。
現在,我知道對物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侈的物質條件,但是我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和壹份穩定可靠的工作。雖然我的生活很平凡,但我的精神是快樂而豐富的。知足是對幸福的追求,是壹種心態,也是壹種人生哲學。
人生就是這樣。我們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快樂,在榮譽面前保持警惕,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譚才根教會了我如何面對生活,工作和生活。
壹本《菜根譚》,壹本警示書,希望妳能偷點閑,找到它,打開它,閱讀它,用文字放飛妳的心,用閱讀讓妳的人生進入另壹種境界。
《菜根譚》5閱讀心得我第壹次讀《菜根譚》是在十年前。那時候我太小,愛讀書,不求多懂。很多東西都被吞了。現在我們30歲了,有了壹些生活經驗,更能體會書中的智慧。《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撰寫的壹部語錄集,論述修身養性、人生處世、社會生活。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待人接物,淡泊從容,修身養性,快樂適性,事業成敗,回歸自然。它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無為而治,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待人接物之道。表現了古代人對人生、人際關系、人性的看法。
讀《菜根譚》需要靜讀、細讀、細悟,才能領略其哲理與智慧。他曾說:“嚼菜根的人,無所不能。”只有讀壹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味,才能做到“風雨急,方能站穩腳跟。”哪裏的花又濃又亮,哪裏的眼就高。路途艱險,早歸。“商界人士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壹本精彩的書,是企業管理的“指南”,是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和尚喜歡讀《菜根譚》,因為它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看《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學的味道,充滿了多變的人生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讀《菜根譚》最大的感悟是,它能讓人心情更加平靜。開心的時候,是壹首清脆委婉的歌,讓妳心飛揚;在妳沮喪的時候,是遙遠而有力的笛聲,讓妳重整旗鼓,走出陰霾。菜根譚是壹種釀造時間很長的老酒,值得品嘗和享受。更像是壹壺陳年老茶,值得泡著,喝著,細細體會。
“風雨欲來風滿樓,鳥語離愁;陽光和煦,風和日麗,草木盛開。可見天地不能壹日無和,人心不能壹日無西神。”在暴風雨的天氣裏,連鳥兒都感到悲傷和擔憂;萬裏晴空,連草木都欣欣向榮。可見,天地之間不可能有壹天的和諧,人間不可能有壹天的歡樂。這讓我意識到,世界是壹面鏡子。如果妳對它皺眉,它也會對妳皺眉。妳微笑,它也對妳微笑。幸福不是現實,而是壹種感覺。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幸福的基礎。
作為壹名教師,既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又要立足於自己的工作崗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工作熱情。不僅要有“不冷漠、不淡定、不遠離”、“不怨天尤人、不體諒他人”的心態,還要有“修身養性”、“以言立誠”、“破石,而不增力”的心態;作為壹個普通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僅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更要“學習、審問、慎思、明辨、堅守”,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蔡根潭讀書心得6今天,從壹個懵懂的童年到壹個書生意氣風發,我對我們中國文化聽得最多的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每次聽都覺得很自豪,百聽不厭!感慨之余,慶幸自己沒有忘記激勵自己去接觸中國偉大的傳統文化。有壹天,我帶著菜根譚從圖書館回到宿舍,看了它上壹集的第壹篇,就完全被她的魅力折服了!從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漸從我潛意識中的晦澀中走了出來,有了更確切的輪廓。然而,即使用盡眼力,我還是看不到她的邊際,在世間萬物中,也很難找到與之相媲美的東西。恪守道德者,壹時寂寞;按照強大的,永遠荒涼。目光超越事物,思考事物背後身體的人,寧願愛壹時的孤獨,也不願拿千古的淒涼語言去提煉,去講道理,去深究道德堅持與否的後果。看完之後,我陷入了沈思。解釋人生道理的書和名人不計其數,但能像這句話這樣如此深刻地解釋人生道理的卻少之又少!從此,她無可救藥地被自己的魅力迷住了。
《菜根譚》是明初道士洪應明寫的壹部語錄集,論述修身、處世、人生。是融儒道佛於壹體的智慧結晶,是教人代代不變的道。對於過去來說是壹次難得的珍貴訓練。對於人的正義和修養,滋養自然和道德有著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主動咀嚼菜根,細細品味。有句話叫性定菜根。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靜下心來,把自己投入到這本書裏,慢慢地從苦澀的菜根裏嘗到了壹絲甜味,就像從雪山上滲下來的清泉在我嘴裏輕輕滑動。同時帶來了壹種清涼的感覺,讓人回味良久,不由自主地再次陶醉在書中。
很多人說:90後的年輕人總是假裝成熟。作為壹名90後學生,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以前在同學甚至家長老師面前,總有壹種能處理事情的樣子,這或許可以叫做假裝成熟。經歷了很多次,才漸漸明白自己壹直在做壹件很搞笑的事情,同時也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了自己的無知和淺薄。而不是世故,妳不像保誠;我非但不真誠,反而真的為自己之前的想法和表現感到羞愧,更感謝親朋好友的包容。見多識廣,世故確實在處理人情世故上很有用,但往往會讓人世故,掩蓋了自己坦誠的本性,會讓自己很疲憊,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滲透的人生智慧,應該是壹種渾渾噩噩的人生智慧。迷茫不是真的迷茫,而是懂得謙虛,會遷就,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保持沈默,敢於批評自己。
《菜根譚》閱讀心得7最近喜歡看短篇,尤其是《菜根譚》這本書。我對這本書無法理解和感受。我只是覺得這本書就像壹劑良藥。每當我心情不好或者有壹些糾結的問題的時候,我就泡壹杯茶,聞著綠茶的清香,舉起這本書,坐在家裏陽臺的藤椅上,看壹兩段。
本書是明代洪應明的語錄作品,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很奇怪。裏面不僅有很多古文,還有很多故事。每篇文章後面都有壹個故事,是對古文的比喻。可以說,人心是有真態的,不是絲,不是竹,而是自得,是自純。
曾經在文章中讀到過這樣壹段話:“打開世間塵埃大氣,胸中再無火與冰的競爭;我解脫了我的卑賤,月亮時不時來風。“也就是說,如果妳擺脫了快樂中的煩惱和誘惑,妳的心就會平靜而狹隘,美麗的風景就會出現在妳的面前。我們身邊會有壹些人,聊天的時候會聽到他們不斷的抱怨。其實他們所有的抱怨都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習慣了,就會覺得事情不公平,無法改變,讓心情變得很糟糕。其實在生活中,十有八九,只要我們經常想壹兩件事,就能坦然面對,順其自然,自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學會知足,知足是壹種智慧,快樂是壹種境界。妳不會總是把小事放在心裏。其實生活中很多瑣事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工作中,但是聰明人壹笑置之,因為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盡力去補救能補救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讓我們擡頭看看月亮。月亮再美,也會是風和日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妳自然會成為壹個快樂的人。
俗話說“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讓我們用壹顆知足感恩的心去享受快樂,感受幸福吧!
菜根譚8閱讀心得這本書是高中朋友送的禮物,附了壹張紙,“咬菜根,無所不能”。看完之後,真的有覺醒的意義,於是我把自己看完之後的想法寫了下來。
《菜根譚》為明代洪應明所作。本書是壹部以處世思想為主的警句散文集,采用引用體式,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教的出世思想。書名取自如松和葛望的話:“如果妳能得到蔬菜的根,妳就能做任何事情”,意思是壹個人無論做什麽都會有所成就,只要他能堅強地適應貧窮的生活。作者的名字“菜根”也意味著人的聰明和修養只有通過艱苦的訓練才能獲得。"
此書成書於明朝萬歷年間,現存兩個版本:清本和明本。我看到的是清版。這本書和《圍爐夜話》、《小窗》壹起叫《人生三絕》。明代余在《菜根譚》碑文中評價菜根譚說:“他的譚生活直入玄學,其人性充滿了巖石的危害。俯仰天地,見胸次於猶太人;塵芥成名,求知興趣高。筆下的陶鑄,無非是綠樹青山;嘴裏的化工全是放風箏和潛水。”這本書有著高超的文學造詣,書中蘊含的道理更是博大精深。它引導人們修身養性,用平實通俗的話語表達復雜深刻的內容:“欲成精金美玉,必從火中鍛造,需如履薄冰思揭地之功。”這是壹本對高雅趣味和大眾趣味都有吸引力的書。理解這些詞的表面意義並不困難,但壹個人可能必須經歷很多才能認識到真相。我最喜歡的是他的人生哲學,簡潔而深刻。
這本書壹共十個部分,我選幾個部分簡單說壹下。第壹部分是關於修身,強調修身是做人的根本。“不想做聖人,就做畜生,但莫問會有收獲,但妳會要求努力。”要有很高的基礎,給自己定很高的標準,對於堅持到最後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另外,嘗試和行動的寬廣胸懷、勇氣和堅持,在客觀條件下也是壹樣的。
第三部分,立誌問學,重在誌向和學問,人要立誌。以前是君子的事,現在也是普通人的事。書上說,壹個人沒有遠大誌向不能算人。看到這句話,他總覺得有些誇張,但又不甘心。堅定確實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也是這個人的根本。“有誌者事竟成,無誌者事竟成。”當妳有壹個明確的目標時,專註於它總會有所收獲。學習之道,在乎勤奮。讀書是壹個人的立命之本,學習是改變壹個人氣質甚至命運的最好方法。
第五部分,以物待人,其中強調了“恕”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高境界。第二是“誠”,“人無信不立”,誠是做人之本,“安於愚忠”是待人之道。同時,“不要把人看得輕如情緒,不要把事看得愛恨情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情緒是無形的,“控制憤怒”也是林則徐的人生格言之壹。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清晰地觀察事物。
第六部分,社交,強調入世後的行為準則和與人交往的方式,註意把握好度。書中的最高境界是“開悟的人方而不僵,棱角分明而不傷人,誠實坦率而不放肆,光潔明亮而不刺眼”。要達到這種境界,超越境界管理自己,掌握各種平衡,壹定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最高體現。
《菜根譚》雖然寫於大約300年前,其哲學思想不可否認地有點過時,但在今天也很有借鑒意義。認真學習這本書,最終會在待人接物上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