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恐龍歷史的作文810個字'.

關於恐龍歷史的作文810個字'.

第1篇:恐龍

恐龍

恐龍有好多種有翼龍.霸王龍.劍龍等好多.什麽是恐龍呢?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壹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的後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膚上覆蓋著鱗片,不透水,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壹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恐龍從出現直至滅亡,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

恐龍壹般生活在地球歷史中的三個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不同種類的恐龍都是在這三個時期生存和滅絕的。每種恐龍可能僅生存了200-300 萬年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裏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麽好的環境,恐龍們壹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50噸以上,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壹些的恐龍,像細腭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恐龍壹般的繁殖方式同現生的的爬行動物壹樣都是卵生。我國的恐龍蛋化石極其豐富,它對恐龍的分類與地層的劃分對比都有很大的意義。恐龍蛋常常成窩產出,壹窩最多可達20-30個,重叠數層,成同心圓排列。蛋的大小越向圓心蛋就越大。蛋的形態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小的直徑只的50-60毫米,大的可達500毫米以上,蛋表殼有光滑的,有帶顆粒狀的、也有布滿皺紋的。它們分別代表各種不同的恐龍遺物。

可是恐龍也逃不過滅絕,幾千萬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使火山噴發恐龍也漸漸滅絕了.今天我們也只能看到恐龍化石了.

; ; ;

第2篇:恐龍

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壹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龜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鱷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壹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壹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裏,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麽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壹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壹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壹顆直徑7-10公裏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壹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壹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壹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麽只有恐龍死光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於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壹而已。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壹、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鬥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壹壹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壹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壹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鬥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壹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壹步探究。

第3篇:恐龍

大家知道侏羅紀的霸主是誰嗎?讓我告訴妳吧,那就是霸王龍。下面是它的資料: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壹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rex),或稱雷克斯龍,是壹種大型的肉食霸王龍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壹。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它是我最喜歡的恐龍。

下面是鴨嘴龍,鴨嘴龍(hadrosaurs),生存於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這是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所以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龍中約占75%。它們是壹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目前(2008年)發現最大型的身長超過21米。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嘴狀吻端,故名。

我認為它十分可愛。

雜食類恐龍,我比較喜歡地震龍。地震龍(seismosaurus)的含義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時代為侏羅紀紀晚期。已經發現的身體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後肢。初看起來它很像梁龍,但地震龍具有更長的尾巴和粗壯的骨盆。據初步估計,它的長度至少有35米,甚至可達到40多米。不過現在已縮水至32米長,22-27噸重。地震龍長著長脖子,小腦袋,以及壹條細長的尾巴。鼻孔長在頭頂上。它的頭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圓形牙齒,後部沒有牙齒。地震龍的前腿比後腿短些。每只腳有5個腳趾,其中的壹個腳趾長著爪子。地震龍用四只腳走路,走得很慢。它們成群生活。地震龍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地震龍將樹葉整個咽下去,壹口也不嚼。地震龍是最大的恐龍之壹,但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壹只長得過大的梁龍。曾經是公認的最長的恐龍是地震龍。

下壹個是生活在海裏的長頸龍了。長頸龍(屬名Tanystropheus)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米(20尺)。主要的特征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米(10尺),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盡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

在意大利的Besano地層,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約2億3200萬年前[1]。長頸龍的屬名意為“長的脊椎”。

介紹完畢,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