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寧誰簡介壹下?
西寧概述 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訊中心。全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增長1.24%,其中, 城鎮人口129.24萬人, 鄉村人口86.12萬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區人口107.17萬人。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長率7.61‰,計劃生育率98.77%。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海湖新區。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對峙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全市總面積7665平方公裏,市區面積350平方公裏,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裏。市區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8.9攝氏度,屬大陸高原半幹旱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攝氏度,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西寧歷史悠久。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壹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 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會省會。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文化與藏文化的三大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壹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4。36萬人,占總人口25.55%。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壹,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壹。各民族團結奮鬥,相濡以沫,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賦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勤勞、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沖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 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絡已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壹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裏程1300余公裏。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以每年客運吞吐量以33%的速度遞增, 已通航全國各主要城市。“蘭壹西壹拉”(蘭州壹—西寧壹拉薩)通訊光纜工程,使電話通訊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 西寧市是中國優勝旅遊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機遇下,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擴大“天路起點, 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以西寧中,心的兩小時車程半徑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塔爾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根據海拔高度分類,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對人體有強化體魄,增進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壹是增強人體耐力;二是有利於減肥、降低體重而又不傷身;三是增加體內微血管能量;四是促進心肺活力。據統計,西寧地區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發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氣腫,關節炎、婦女濕癥等發病串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受低氧低溫低濕以及大氣中紫紅外線的影響,使許多細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傳播力度相對減弱,並因低氧刺激紅細胞代謝有利於機體氧的交換。國家體育總局在西寧湟中縣修建了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 西寧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先後與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協作和文化交流關系。每年在西寧舉辦的“郁僉香節”、“青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節慶活動,進壹步擴大了 “中國夏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西寧背靠青海豐富的高原動植物資源,天然礦產資源和水電資源,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立足於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鏈延伸,培育和發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相互協作的產業集群。進壹步擴大改革開放,抓投資環境建設,抓項目建設,抓招商引資,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積9.43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積2.67萬畝。零星植樹251.72萬株,本年育苗面積0.34萬畝。農村基礎設施繼續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進壹步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28.72萬千瓦,增長1.96%。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07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45.05,提高30.19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1.47億元,增長52.23%;實現利潤32.83億元,增長20.46%。旅遊業快速發展。全年旅遊接待國內遊客總人數685.9萬人次,增長37.12%;入境遊客3.34萬人次,增長16.27%。實現旅遊總收入30.95億元,增長42.33%,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015.50萬美元,增長24.61%。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1個,其中:醫院52個;衛生技術人員9589人, 其中:醫生359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916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48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長13.94%;農民人均純收入3398元,增長15.14%。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43.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3%,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6029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8%。 西寧在全省有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產總值占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8.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85%,其中:市屬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1.86億元,增長37.81%。,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66.35%。“十壹五”時期,我們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做強西寧,服務全省,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區域內投資環境優良的創業城市、生態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內涵豐富的文化城市、和諧穩定的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西寧概況 青海省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湟水中遊河谷盆地,地理坐標東經101°49′17″、北緯36°34′3″。總面積7665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50平方千米。總人口人口212.73萬人,城鎮化率為59.59%。 市人民政府駐地:城中區南關街, 郵編:810000。 代碼:630100。 區號:0971。 拼音:Xi’ning 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海拔2261米,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壹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地處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遊,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9′17″北緯36°34′3″地勢由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壹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 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61米。屬大陸性高原半幹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 西寧古稱“湟中”,是壹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西寧曾是西漢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基地,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溝通中原與西部邊地的重要城鎮,也是歷史上“唐蕃古道”必經之地。今天的西寧市為蘭青鐵路終點、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起點,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沖。 西寧周圍群山環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屬高原半幹旱氣候,年均溫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涼風習習,涼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作為壹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西寧市名勝古跡眾多,主要遊覽點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聖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寧市151公裏。 西寧市區面積350平方公裏,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裏,人口100萬。是壹個有漢、回、藏、蒙古、滿、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為多,如果要領略民族風情,這是壹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