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遇見小mi(ID:yujianxiaomi2015)
自從我們公司請阿姨做飯後,我發現了壹個隱形的好處,同事們的感情更近了,午飯的時候,大家會閑聊。下班後,大家還會露壹手,吃完晚飯,再回家。
變化最大的是君君,性格活潑了好多。
他們都是年輕人,會聊到找對象的事情,君君媽媽對她說: “妳只要能賺錢,不結婚也可以。”
這句話,君君很受用,很認可媽媽的觀點。但大概在我們公司呆久了,凡事會問壹個為什麽?為什麽壹直比較傳統的媽媽,突然之間就想明白了?
君君發現,媽媽這話背後, 是對於生活和過去婚姻的失望,以及對另壹半的不信任。
君君爸媽已經離婚8年了,剛分開的2年,君君媽媽對爸爸的“怨念”很深,只要壹提起他,就是說不完的指責和謾罵。主要是分開後,君君爸爸過得更好了,她心裏很不平衡。
現在,隨著君君媽媽自己生活過好,也就偶爾遇到事情說幾句,沒什麽怨恨了,可壹些潛意識的依賴還在。
在我們眼中, 君君的爸爸,算不上壹個好丈夫,但相對來講,是壹個合格的爸爸。
她爸媽離婚時,媽媽只分到了他們小區1樓的壹個門面,面積不大,這幾年壹直作為倉庫租給別人存儲器材用,現金方面,只有10多萬塊錢。
爸爸有3套房子,其中壹套房子過戶給了君君 ,目前,君君把這套房子,給媽媽住了。
君君和妹妹讀書的學費、生活費等費用,爸爸都壹力承擔,如果有什麽事情,需要錢,向爸爸開口,他從來沒有拒絕過。
前段時間,他們家發生了壹件事情,我們的反應,君君說有點刷新她的三觀,更能夠客觀地看待爸媽的關系。
君君爸爸給她的這套房子,主臥的地板年代太久,崩了壹塊地磚起來,地板壞了,自然要修的。
此時,君君媽媽就想到了她爸爸,認為這是他應該負責的事情。
君君說, “只要牽涉到這套房或者我和妹妹的問題,媽媽第壹時間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爸爸。”
君君媽媽覺得自己說了沒用,讓君君去給爸爸提要求,君君很抗拒,也很難為情,這件事壹拖再拖,過了很久,才猶猶豫豫地跟爸爸提了這事。
爸爸的反應:“妳讓妳媽媽先修好,多少錢,到時候我給妳,妳給她。”
爸爸的話,君君是相信的,因為爸爸從來在錢上沒有食言過,但媽媽不相信,事情壹直沒有推進,之後,這事就擱置了,直到她妹妹再次提出請求,爸爸直接給了錢,換了地板。
我對君君說: “妳爸爸挺好的。”
為什麽我會覺得君君爸爸很不錯?父母的感情,我們沒辦法多評論,但是在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方面,他選擇了承擔。
也就是這句話,直擊了君君。
為什麽這句話,會引起了君君的思考?
君君說:“我壹直沒有意識到,對於我們,在爸爸應該承擔的時間裏,物質方面,他從不虧欠我和妹妹的。
只是他確實虧欠媽媽很多,媽媽把這些虧欠,都轉化到了我們身上,要我們去索取,要爸爸在我們身上進行補償。”
過去,君君媽媽壹直沈浸在婚姻的失敗裏走不出來,認為君君爸爸欠她。
大姨、二姨更是打抱不平,不時念叨道:“妳們太傻了,什麽都不找妳爸爸要,生活費也不好意思要,妳們正該要的。”
就是這句“妳們正該要的”,從爸媽離婚後,君君壹直聽到現在,潛移默化 ,以至於成年後,君君也沒覺得這句話有什麽問題,本能地覺得找爸爸就是應該的。
在這段婚姻裏,君君媽媽做了十多年家庭主婦,兩耳不聞窗外事,偶爾鄰居親戚無聊,叫她壹起打會麻將,之後,再回家做晚飯,照顧君君和妹妹,壹天也就算完了。
後來,君君爸爸有錢了,全家從農村搬到城裏,君君媽媽知道了爸爸的壹些秘密,倆人從此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妳追我趕,不追回家不甘心,不念“死”人不罷休。
這樣,無休無止的打鬧充斥了君君高二以前所有的生活,她變得越來越內向,不愛表達了。
君君很煎熬,有壹次他們大吵之後,君君悄悄給爸爸發了壹條短信, 大概是求他們倆離婚,不要再互相折磨的內容。
君君爸爸拉著她問:“那短信是妳發的?”
君君承認了。
他難以置信,反問君君:“妳怎麽可能說出這種話?”(意思是這不像君君以往的性格)
君君眼含著淚,強撐著回應道: “就是我呀。”
後來,君君爸爸沒說話,再後來,爸媽分開的消息傳遍了家裏。
君君不清楚,自己的這個短信,在爸媽的婚姻中,到底起了什麽作用。
但是爸媽分開後,她覺得生活沒有那麽壓抑了,輕松了很多。
君君爸媽分開後的現狀呢?
在君君高三畢業後,她爸爸再婚了,現在的妻子是朋友介紹的,跟過去沒有牽連,君君和妹妹心裏多少好受壹些,不過她們和阿姨(爸爸現在的老婆)的關系,壹直處於不溫不熱的狀態。
去年,阿姨生了個小寶寶,君君說看著那張跟自己小時候壹模壹樣的臉(君君三姐妹都像爸爸),除了喜歡還是喜歡,小妹妹成了她們緩解關系的壹個紐帶,因為小妹妹,君君跟爸爸和阿姨的溝通,顯得不那麽刻意,更自然些了。
君君說:“ 相比以前,爸爸更懂得照顧家人感受了 ,還學會了做家務,這是他的改變,即使不是對媽媽、對我和妹妹,這是好的改變,我曾經妒忌過,但更多是欣慰,他還有柔軟的壹面,壹轉眼,他已經 50歲 了。”
君君媽媽,獨立後,嘗試了自己找工作,成功養活自己,還學會了跳舞,跳舞的過程中,還認識了很多朋友。
最近,君君媽媽報了壹個健身班,每天按時健身1小時,還常常給君君“打卡”,讓君君看她練瑜伽的教室。
君君媽媽變得更自信了, 她會化妝、會交際,最重要的是她有壹個樂觀的心態,是家裏人的開心果。
相比以前那個什麽都不懂的家庭主婦,到了中年,她才終於活得像自己。
兩個人分開後,都朝好的方向發展,這大概就是君君希望父母離婚的原因吧,這是壹個好的分離。
我們回到這篇文章開頭,大部分父母不能接受子女不成家,君君媽媽這麽前衛的說法,讓君君思考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實質上是君君媽媽在男人身上沒有看到安身立命的可能性,對男人的失望,讓她認為男人不可靠。
君君媽媽曾非常堅定地告訴她: “再怎麽,也得自己有份工作,哪怕工資低,也比沒有的好。”
我能感受到,君君對於爸媽的關系是很接受的,她的內心裏沒有恨,只有愛。同樣,壹段經歷,會讓自己成長很多。
君君媽媽找工作,在親戚的幫助下,在家具城幫著賣家具,收入只夠她自己生活,而君君爸爸,多年的積累,支撐新家庭、支付君君和妹妹的生活費和學費,沒有任何問題。
爸媽離婚時,考慮到經濟條件,君君和妹妹都判給了爸爸,只是她們提出來和媽媽壹起生活。
確實,這是社會對女性不公平的地方,在家裏照顧小孩,沒有收入來源, 能夠依賴的無非是對方的真心。
有時,君君會想,“如果當初媽媽有能力,她跟爸爸的婚姻或許會結束得更早壹些。也或許,爸爸會更尊重她壹些,這是壹個非常殘酷的現實。”
君君工作很努力,很有潛力。偶爾提到房子的話題,我們會調侃君君,妳在老家,還有壹套價值百萬的全款房子呢。
她告訴我:
“米姐, 我希望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 。我們女人總喜歡強調安全感,在感情中,認為自己的猜疑和情緒反復,是對方沒有做好的原因。
其實,只要妳自己什麽都沒有,閑暇時想起來,不論對方如何給妳承諾,妳的猜疑還是會不約而至。
只有當妳確確實實達成了某壹個目標,實現了某壹次成就,追求得到了升華,妳才會發現, 安全感這個東西,只有自己能滿足自己 。妳內心最底層的擔憂沒有了,慌亂也就少了壹大半。”
對於“妳只要能賺錢,不結婚也可以”這句話,君君的理解是,希望自己經濟獨立,多賺點錢,在愛情裏,才不會被生活所改變。
如果遇到愛情,她不排斥結婚,但 她想壹直成為自己。
2019年12月31日晚,我去現場聽羅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羅胖引用了他的合夥人脫不花的話: “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給女性的機會。”
後來,脫不花寫了壹篇文章《為什麽說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給女性的機會?》,對此做了解釋,其中很多觀點,我非常認同:
“這個時代, 女性不應該再考慮任何自我犧牲的選項 。如果壹個丈夫或者什麽人需要妳做出這樣的犧牲,很簡單,對他/她來說妳沒那麽重要。
只有職場會給妳的付出和貢獻進行公允的定價。妳的丈夫、孩子、親戚、都不會。
即使退出職場,也絕對不能脫離活躍的社會網絡、不能降低社會連接度(家長群不算)。
職場女性最糾結的問題莫過於孩子。作為壹個有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想說:妳的孩子在生活上其實沒那麽需要妳,但是在他們漫長的壹生中,他們真的非常需要壹個有趣、聰明、受人尊重的母親作為女性榜樣。
女性最強的競爭力,就是‘把事做成’。
每當對男性提出要求的時候,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做到。這才是真·獨立女性。”
最後,脫不花告訴大家壹個秘密: 這個時代最大的紅利,其實是大部分人對女性崛起還缺乏準備,打他們壹個猝不及防。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我真的認為女性在職場中越來越優秀。
我已經結婚了,婚姻生活還不錯。但真正的安全感,是事業給的,在走入婚姻之前, 我們先要有自己的事業。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壹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並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