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前鄉下人正月十五會打著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情)”。相傳這可以偷來壹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小夥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她家的菜,這樣,姑娘就知道有小夥子愛上她了。小夥子回家把摘上幾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媽媽手裏,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不動聲色的媽媽煮上壹鍋清香的陽春面,讓兒子飽飽的吃下,期待兒子好運長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親的時候壹帆風順。
每逢元宵節的晚上,人們可以暫時作壹下“賊”“偷”壹點菜園裏的蔬菜,壹般主家是不計較的,間或有罵那倒好,因為據說“賊”挨罵得越刻毒就越“旺相”。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鄉下的孩子們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摸到鄰村村邊的菜地,拔幾只大蘿蔔、幾棵青菜或壹把蒜苗帶回家去烹食,這便是所謂的“偷青”。“偷”的名聲,雖不好聽,但偷青者大都不以“偷”為恥,大概他們的心理就象“上大人”孔乙已“讀書人偷書不算偷”的說法那樣。只要不把人家的菜地搞得壹塌糊塗或偷個精光,菜園主人也會是很豁達大度的。菜園主人在當晚如果早有準備,守候在菜園旁邊,當這群偷青的不速之客到來時,便會大方地每人分給幾只蘿蔔,壹點青菜和蒜苗,讓他們歡歡喜喜帶回去,決不讓他們空著手失望而歸。家鄉話生菜諧音“生財”;蘿蔔也叫“菜頭”,音近“彩頭”;蒜音同“算”,取其意為“好打算”。
在舊社會,窮苦百姓熱望在正月新春壹年之始討個“生財”的“彩頭”,過上壹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偷”是不光彩的事兒,但這也能說明在舊社會老百姓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對窮苦命運的抗爭精神。
1、 舊時的廣東農村,壹直流行著壹種神秘而浪漫的習俗:偷青。在舊社會,未婚女子受禮教禁錮,是壹年也不能走出家門幾回的。偷青正是源於人們向往自由思想的釋放。
2、 春節是中國農村最重要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壹天既是中國“情人節”,也是嶺南農村的開耕日,過了這天,壹年的忙碌又將開始了。
3、正因為如此,正月十五這壹晚,青年男女們是可以自由狂歡的,他們以鄰朋為伴,邀請心儀的姑娘,常常在月光下故意“偷”人家的青菜,來表達自己的癲狂,俗稱偷青。
4、 “偷”來的青卻又有壹定的規矩:壹是不得攜帶進屋;二是不得存放過夜,需當晚野炊。篝火下,青年男女們歡聚暢談,互表衷情,別有壹番風味,許多姻緣由此而成。
5、 偷青的另壹風俗便是在偷青菜時壹旦被人發現,將給對方帶來來年好運,因此各方往往均樂在其中。在父輩的默許下,偷青在嶺南漸成習俗,迅速傳遍了湘、桂、贛等地。
6、 20世紀80年代開始,偷青逐漸為人們所淡忘,現在,它已是壹種模糊的歷史。但在中老年人心中,又怎能忘掉這往日的情懷呢?嶺南的多少風情,在等待著我們重新領略。
璧山的偷青習俗
璧山縣的丁家鎮壹帶,至今還流行著“偷青”的習俗。偷青這個習俗據說起源於“湖廣填四川”時。有壹年鬧蟲災,蝗蟲鋪天蓋地蠶食地裏的莊稼,而比芝麻還要小得多的“天蝘”也成了幫兇,它們粘在葉上,將蝗蟲蠶食余下的全吃了去,連樹木也沒了葉,吸留下光禿禿的桿和枝。地裏莊稼沒了收成,人們只好逃難。但新到壹個地方,很多人水土不服,鬧起了瘟疫,過年的時候,上天給人們托夢,過大年鬧元宵那天晚上偷青,同時不停地吆喝,就可以除災祛病。璧山南部的丁家壹帶的人們等不及,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就提前行動。於是。丁家壹帶就正月十四過大年,偷青也在那壹天了。
所謂“偷青”就是去偷在地裏長著的莊稼。這不是悄悄地偷,是大張旗鼓地偷,以方言說來更為生動,就是扯旗放炮地偷,唯恐主人不知道。
歷史上的偷青是有很多講究的。大人打著火把在前面走,娃兒們跟在後面吆喝:病蟲瘟疫上天去,五谷豐登下凡來。在這個時候,偷青的人們特別希望莊稼的主人出來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罵聲就能把病蟲瘟疫罵跑。偷青的人們很小心,不能踐踏地裏的莊稼,還不能將偷的青折斷,蒜苗只能偷12根,壹根代表壹個月,哪根折斷了,就意味著妳哪個月有災星,那個月妳就得小心翼翼。
解放後,過大年偷青這個習俗作為封建迷信被掃進了歷史塵埃中,只是還時有發生。那個時節,生產隊少有成熟的莊稼,只有自留地有蔬菜,那個年代缺吃少穿,人們擔心自留地上的蔬菜被人偷了去,就在過大年那天下午將糞便潑在蔬菜上。
偷青的習俗也在“與時俱進”。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吃了大年飯的人們湧上街頭,鎮中心逐漸熱鬧起來,只見人頭攢動。街的兩邊是賣火把的人們。火把在傳統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是兩尺來長的硬頭黃竹子裏面塞著棉條,再在裏面灌上煤油。現在的鄉下是村村通公路,偷青者有的是騎著摩托,甚至有的是開著小車去偷。
壹幅偷青的圖畫十分壯觀:車燈的光亮在蜿蜒的鄉村公路移動,與田間和小徑上火把的光亮相互輝映,喇叭的鳴叫與驅趕病蟲瘟疫的吆喝此起彼伏,嘻嘻哈哈的爽朗笑聲夾雜其間。
夜深了,偷青的人們又才湧回鎮上。祈盼新壹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