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吃月餅也是不可缺少,特別是吃月餅。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
除食月餅以外,中秋宴俗也是壹大特點。最早在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裏,以宮廷最為精雅。到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壹院內向東放壹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壹張八仙桌,上置壹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壹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因全國各地的飲食習俗不同,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其它美食,如江南壹帶的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酒後必食壹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壹名糖桂花,中秋前後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壹種應節食品叫“麥箭”。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臺灣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壹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面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近年來,臺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壹種新的.活動———烤肉。
如今,在壹些地方還保留著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中秋宴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毛豆是市民餐桌上必備菜肴,民間傳說吃毛豆,寓意多子多孫,團團圓圓,吉祥如意。
為什麽剝豆莢吃豆子,姥姥說:豆莢裏的五粒豆子就是妳們弟兄,妳媽媽對妳們是壹視同仁的,沒有厚此薄彼,對於老小要特別呵護,妳們小時候都是那樣被呵護長大的。長大了,妳媽媽就如同這個豆莢的剝離,妳們會離她而去……每年中秋節剝豆莢就是讓妳們記住這個“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