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具發展進程
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歷代飲食器具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式和烹調方法千變萬化,地方菜系各具特色,歷代的飲食器具品種繁多,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從五十多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現最初的食器,到以後歷代發明的以青銅、鐵、陶瓷等制成的各式飲食器具,當中可以窺見不同烹調技法的問世。這不但印證了中國的文明進程,更足見美食與美器之間存在壹種相伴相依的關系。並且,古語有雲:“美食不如美器”,美食佳肴也要精致的餐具烘托,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至舊石器時代中後期(約60萬年前——1萬年前)。這時期的人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食物不加調制,直接生食。後來人類逐步學會了人工取火熟食,更逐漸掌握了采用石板和石子作為傳熱炊具的間接燒烤技法,及發明用水煮的方法,大大改進了飲食的素質。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千年前)時的進食方式壹般是席地而坐,環火而食。這時期亦見證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制陶業的誕生。農業的發展使古人定居下來,從而衍生對容器和食器的要求,促進了淘器的發展。從早期造型簡單的淘器,發展到後來對陶罐、陶釜、陶甑等炊具的使用,反映了當時水煮、汽蒸的烹飪方法問世;日趨精美的陶制食具更反映了古人對美器的追求與重視。及至夏、商、周、春秋戰國(約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時期,中國的飲食生活的基調和格局初步奠定,以谷物為主,輔之以果、肉、菜的膳食結構和主副食體系形成,飲食禮儀亦逐步完善,還產生了烹調理論及膳食養生的論述。這個時期更出現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兩份食單,包括周代的“八珍”和戰國《楚辭·招魂》中羅列的壹席酒菜。這壹時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青銅酒器更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食器。鼎及簋為夏、商、周時期最盛行的食器,器型風格厚重,繁縟紋飾中具有神秘、獰厲美的特征,與戰國時期蘊含纖巧、活潑及清新風格的漆木制食器有天壤之別。秦、漢(公元前221——220)時期,國家統壹強盛,農業發達,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交流,加上溫室種植技術的發明,大大豐富了中國的飲食內容。鐵制炊具在漢代開始使用,常見的食具有釜、甑、碗、盤、杯、壺、盒、罐等日用器,以及用於燒烤肉串的烤爐、蒸食的蒸籠,飲茶的托盞,以及具有異域色彩的銀器、玻璃器皿等。魏晉南北朝(220—581)時期,制瓷業迅速發展,出現了質量較高的青瓷。於隋唐、宋元、明清(581——1911)時期,隨著水陸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大批城市興起,酒肆飯店也隨著市場的興盛而日趨發達,促使國內各民族飲食文化頻繁交流,更衍生出大量且多樣化的美饌佳肴。高型家具的出現和普及也改變了中國自古以來席地而食的生活習俗。眾人圍坐***同進食的合食制已取代了傳統壹人壹份的分餐制。食器的發展方面,瓷器逐漸成為最普遍的食具,除大量生產,更運銷海內外,其質量及制作工藝也日趨精美。這壹時期的食器分類越來越細致,茶具、酒具已經從傳統食具中獨立出來,瓶類實用器逐漸發展成精致的陳設品;而常見食具中以碗、盤、瓶及壺出現最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