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的本意是墳墓的意思,“救人壹命勝造七級寶塔”。寶塔指的是寶塔,梵文直譯叫“堵坡”。佛塔最初從印度傳入中國時,曾被翻譯成《佛圖》、《圓墓》等。直到隋唐時期才被翻譯成“寶塔”,壹直沿用至今。
房山古塔大多坐落在草木蔥蘢、樹木繁茂的密林之中。在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築中,只有昊天塔巍然屹立,坐北朝南。它位於房山良鄉的東部,在壹座像血壹樣紅、像石頭壹樣火的山上。這座小山俗稱廖石崗,因為“石頭紅如流星,可以生火”。
從名字推斷,昊天塔可能與傳統文化中的昊天帝有關。昊天指的是太昊伏羲家族,後人又稱狄青太昊伏羲(東方之神)。關於昊天塔的名字還有其他說法。
王東誌攝,昊天塔周圍的孟良焦贊墓
昊天塔又稱多寶塔、多寶塔,當地居民習慣稱之為良鄉塔。在歷史上,房山昊天塔是北京最具代表性、規模最大的亭式塔。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亭子在中國非常普遍。亭式塔來自中國傳統建築中高大多層的亭臺樓閣。亭式塔是模仿亭子的形狀,將其建成多層亭式。裏面有多個樓層和通往每個樓層的樓梯,外面有塔樓門窗。亭式塔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比較常見,但在北方不太常見。最早的亭塔是洛陽白馬寺修建的方形亭塔。當佛教傳入中國時,為了適應中國的傳統習慣,亭臺樓閣形式的紀念性建築應運而生。
昊天塔看起來高大宏偉,古樸蒼勁,整個塔看起來明亮典雅。塔為磚木結構中空五層樓閣,總高45.438+07m(2014北京建築大學專業測繪),平面呈八角形。須彌山的塔基上雕刻有花磚,kǔn門(佛教建築中的壹種門,具有中空的裝飾風格)上雕刻有站立和坐著的佛像,門上雕刻有獅子。塔的每壹層都有回廊,走廊上有壹個了望臺,供人們爬上去觀看。據說在宋遼對峙期間,它還充當了軍事了望哨。塔的細節中有遼代風格的佛龕和浮雕,如佛像和昂首挺胸的獅子和野獸,造型各異,手法細膩。相應地,壹些數據被記錄為遼代塔。據民國十三年(1924)《良鄉縣誌》記載:“多寶塔建於隋代廖石崗之上。北望京師,南望涿鹿,目前。湯唯赤敬德重修,俗稱昊天塔。”是遼塔還是隋塔?有學者推測昊天塔始建於隋代,遼代重建,故壹般認為是遼代塔。
俗話說,塔中有廟,廟中有塔。在房山昊天塔的臺階前,是法廟的原址。因為這座寺廟已經被破壞了很長時間,現在已經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現在,在塔前的右平臺上建造了壹個庭院,庭院的主翼被辟為“法香寺佛殿”。
在北京眾多古塔中,昊天塔的造型不僅極為罕見,而且與楊家將的故事緊密結合,流傳最廣。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宋代名將楊業,也就是小說中的楊繼業,在壹戰中落入遼軍的包圍圈,被遼將軍射中,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被俘虜,絕食而死(有人說他撞上了李陵碑,也就是科學天塔,壯烈犧牲)。楊業的屍骨被放置在幽州昊天塔下的洪陽洞中,該洞由廖把守。壹天晚上,當楊業的兩位忠誠的將軍孟良和焦贊去偷骨頭時,守衛的遼兵發現了。先把楊業的屍骨交給帶走,約好了見面的地方,領著壹隊宋兵去巡視。這時下起了大雨,士兵們的火把被澆滅了。孟良取下手電筒,朝對面扔去。突然,整個陣地變成了壹片火海,我不想讓焦贊也在其中,結果被燒死了。第二天,孟良埋葬了楊業和焦贊的屍體。孟良為專註於贊美而感到羞愧,所以他拔劍自殺了,他的鮮血染紅了墓地。後來,人們將和合葬在壹起,稱之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經過後人的不斷演繹,形成了歌劇《孟良偷骨》和《李陵碑》。
楊業的英雄事跡被傳為佳話。不僅在宋代,而且在遼代,楊業寺也在密雲古北口修建,作為紀念。事實上,從歷史上看,楊家將從未到過北京。宋元時期的民間藝人把楊業埋骨昊天塔的故事編成了戲劇搬上了舞臺。到了明代,人們把這個故事編成了《楊家將演義》和《楊家將傳》,以小說故事的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欽佩楊家將的大名,並附上壹個傳奇故事以表達他們對忠誠的尊重。
近年來,隨著對昊天塔研究的深入,據說雜劇中楊家將故事發生的地方:昊天塔實際上是石景山區昊天寺(龍恩寺)舊址。但奇怪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流傳,人們把這個故事附在了房山昊天塔上。無論演變過程如何,英雄的傳奇故事都為方山昊天塔增添了強烈的忠誠感。
在1997期間,當地政府對昊天塔進行了翻修,因此那裏的巖石是紅色的,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當地政府在孟良新建了焦贊墓和盜骨洞,共同組成了壹個全新的昊天公園。由於楊家將的故事深入人心,該地區的道路也更名為昊天街,市中心公園更名為昊天廣場,昊天塔下建有昊天學校,成為房山新城的重要標誌。
(王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