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聊齋》,也知道壹些《聊齋》裏面的故事,即便是沒有看過原著,也壹定看過壹些根據聊齋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劇中最多的故事情節就是,壹個美貌善良的女妖怪,愛上了壹個窮書生,並且與另壹個心狠手辣的妖怪作對的故事。在這裏面總有壹些因素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女妖怪和窮書生之間的愛情。窮書生這個群體在當時難道是有什麽讓人意想不到的優點嗎,為什麽不管是換了什麽樣的人物,故事中的妖怪總是會與窮書生愛的死去活來的?為何女鬼們女妖怪們只喜歡這壹個群體,她們到底是看上了窮書生的什麽呢?明明也有很多富家子弟,英俊帥氣人也很好的也不在少數,為何她們總是看都不看壹眼?
1.窮書生是從何時愛上女鬼的其實啊,剛開始,窮書生並不愛“美人”,他們愛的是——“美食”。
(1)有壹種例外,叫民以食為天:其實呢,古人並不是剛開始就愛與女鬼談戀愛的。最初的懵懂時期,比起抓住壹個女鬼談戀愛,古人們更多想到的是——烤來吃。
比如誌怪故事的鼻祖《山海經》,裏面的妖魔鬼怪多吧?但這本書中的古人抓到壹只妖怪,首先不會去考慮美貌不美貌,他們的需求很簡單——架在火上烤。烤烤看,烤完能吃的就吃,不能吃的也不會湊合,就烤死拉倒吧。這就導致西奇妹在讀《山海經》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在讀壹本《米其林指南》,各種美味到齊……香噴噴……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搜神記》,醜的妖怪多了去了,好不容易提到兩位美女。說是淮南有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在幹農活時見到兩位美女。美女穿著紫衫青裙,俏立溟濛細雨中。在這種浪漫的故事背景烘托下,總該產生壹段花邊新聞了吧!可該直男農民,關註點卻是美女們在雨中卻衣衫頭發不濕。不好!有妖氣!於是拿著銅鏡遠遠壹照!鏡子裏照出兩頭鹿!果然!
然後呢?兩位美女被農民做成了鹿肉脯……什麽是談戀愛?在“吃飽穿暖”這個小目標實現之前,不存在的!
(2)為何書生不愛美女愛肉脯?後來時光慢慢走,逐漸進入明清時代,誌怪小說中出現了許多愛上書生的女鬼女妖,比如《聊齋誌異》、又比如《白蛇傳》,大篇幅的寫書生與女鬼女妖談戀愛。
比起先秦時期誕生的《山海經》,明清時期的古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對食品的安全意識業已覺醒,他們已經懂得有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最好是不要去吃。
而我們都知道唐代左近女性社會地位還是有保障的,但到了宋明清時期,女性開始裹小腳,女性開始囿於封建禮教。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女性連出門權都受到限制,男人見不到女人,就開始了自己的想象。而女鬼女妖這種憑空想象出來的女人,是尤其適合作為精神“食糧”的。
所以嘛,誌怪小說從最初的“食欲”,漸漸變了味,變成了“艷欲”。
2.為什麽女鬼愛上的總是書生那麽問題來了,為何女鬼愛上的,偏偏是書生?如果說走夜路撞見女鬼的概率,那麽農夫、樵夫、腳夫、更夫、鏢師之類的職業顯然更貼近現實,可為何主角光環永遠籠罩在窮書生身上?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作者大多是書生。
首先這是壹個話語權問題。寫這些故事的人,他們本身就是書生。妳來個農民,他也沒文化來寫書啊。比如寫出《聊齋誌異》的蒲松齡,就是壹個典型的,屢試不第的書生,他在科舉路上掙紮了大半生,直到七十壹歲高齡才得了個歲貢生的科名。
所以我們看他寫的故事,題材諸如書生奇遇(《仙人島》),書生落第(《葉生》),書生考試(《考城隍》)等等,雖然寫作範圍很廣,但主角永遠單壹。如果讓蒲松齡去寫壹個財主“艷欲”,寫壹個農民“艷欲”,暫且不說讀者愛不愛看土財主“艷欲”,蒲松齡他沒有財主的生活體驗,他無法編出財主“艷欲”中的故事細節。所以寫自己熟悉的書生職業,是最保險的。
(2)讀者大多是書生。
其次這是壹個用戶畫像問題。“書生”這個主角職業,用戶畫像相當精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看書的大多本身也是文化人。他們在讀這些誌怪小說時,很容易將自己的身份代入故事情節中,從而產生認同感。我們想象壹下,如果蒲松齡他克服了生活知識面的困難,寫出了壹個財主“艷欲”,可這種題材是會被看書的文人所唾棄的。
(3)為何都是女鬼不是女神仙?
最後這是壹個意識覺醒問題。妳問既然都寫出女鬼了,為何主角不能換成更高檔的“女神仙”呢?其實他們偶爾也會寫,比如“織女”。但大多還是女妖和女鬼。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窮書生還是底氣不足。
書生們想象中的“艷欲”對象,要美,要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果有壹天自己考取了功名,那麽女鬼女妖就可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了。否則有壹天如果“高中”榜眼了,有壹位“仙女”前女友,那還要不要娶現實中的老婆了?
所以說啊,窮書生落魄的時候,總幻想著有壹個不圖他錢,也不圖功名利益的美麗女子愛上自己,幫助自己科舉成功。可壹旦成功,可能就被宰相女兒,被公主看中了。那麽女鬼和女妖怎麽辦?當然是輕輕的揮壹揮衣袖,化作壹縷青煙飛走了。
3.古代書生和女鬼有什麽意義這樣的情節設定是古代誌怪小說裏的慣用手法。在這種設定裏,書生、女鬼或者女妖(反正不是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且他們壹般都充當故事中男女主角。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設定呢?我們先來看看,故事裏為何壹定要有窮酸書生存在,並充當男主角呢?綜合分析,主要有幾種原因。古代書生真正能考取功名的只在少數,大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生活又比較落魄,但是心氣兒很高,有句古語說“眾生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說明讀書人大多是自命不凡的。
沒地方施展自己的壯誌,書生們就把壹腔壯誌寫進書籍,在封建社會又不能明著寫,弄不好要被當做反書要砍頭的,只有借助神話故事來寫,男主肯定是自己,或者是和自己很像的書生。比如《聊齋誌異》裏,能遇到美艷女鬼的都是書生,壹是為了作品的可行度,二是方便作者揣摩男主的情緒。從寫作的角度看,這類故事的作者壹般都是書生,而且多有窮酸落第的遭遇。在故事中,他們要表達人物思想,把自己設定進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從內容來看,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給人壹種柔弱感,很容易被女鬼或者女妖驚嚇到,將其放入故事中毫無違和感。
從受眾來看,古代女人多不識字,所以寫書的是男人,讀書的也是男人。這樣以書生為題,既考慮了情節構造,也暗合了現實需要。女鬼(妖)無論如何美麗,但在故事裏總是低人壹等。他們同妓女壹樣都是等待著男人來拯救的。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理解為男權社會的固有邏輯。在這個邏輯裏,哪怕是有壹定法力的女鬼或者女妖,總要受制於種種約束,而寄希望於人間的男人,更確切地說是柔弱的書生。
書生壹般是作者的化身或是思想之所在。在傳統社會裏,書生是壹種特殊的存在,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並不多,唯壹靠的就是科舉制度。當然,通過科舉而魚躍龍門,是少之又少的壹批人。大部分的書生則淪為教書匠,或替人寫狀詞,寫家書,社會地位並不怎麽高。作為故事的創造者,這些窮酸書生對美麗的女性有想法是自然的,可內心的自卑又不自覺地通過故事來異化女性,讓她們化身為鬼或者妖怪,等待著自己去救贖。
書生們壹般是抱著反對封建禮教的態度進行創作的,這樣則有利於打破傳統。在傳統的故事裏,主人公多為崇尚君子之道的書生,而女子的出現則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男性。如果我們將女子置換成美麗的女鬼,並通過她們大膽的行為,來喚醒女性美好愛情的追求,未嘗不是壹種突破。從現實反映來看,女鬼等人物的設定也確實達到了這壹效果。
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十分的低,可以作為是買賣的家產;所以古代女子可能壹輩子都是遭到男人的折磨,作為皇帝的妃子還可能會被活埋陪葬。所以古人就覺得,受盡委屈的女人肯定會有很多的怨氣,死後又下陰間,即是“陰上加陰再加陰”了,所以人們才會編出這麽多的兇殘女鬼。在這個框架裏,最得益的當然是書生了。書生們拯救了女鬼(妖),不僅道德上占據了制高點,還讓女鬼付出了真心,從而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書生們獲得了精神和肉體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