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洛陽湯(懷舊散文)

洛陽湯(懷舊散文)

洛陽唐德

曾幾何時,洛陽的湯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片,也有人稱之為“唐城”。我不喜歡這個標題。在我心中,洛陽是“聖城”和“眾神之都”。

作為土生土長的洛陽老城人,我是喝湯長大的。洛陽人把“甜湯”“鹹湯”稱為“湯”,而“甜湯”通常稱為“粥”,指的是米粥、面湯、紅豆湯、綠豆湯和紅棗湯。鹹湯現在被稱為洛陽特產,有牛肉湯、羊肉湯、豆腐湯、丸子湯和無翻湯。洛陽人習慣早晚喝湯,中午吃面條,偶爾吃米飯。早上,婦女和兒童通常在家吃粥、饅頭、油條和鹹菜。男人們會去城門或在街上吃碗“泡饃”,即各種湯,主要是七八十年代的牛肉湯和牛雜肝。餐廳裏只有幾張桌子和凳子,男人們通常會端著大黑釉“抱抱”(壹種大碗粗瓷,在洛陽方言中被稱為“抱抱”)。碗中盛著半夜用牛骨架熬制的濃湯,配上牛肉片或牛雜、紅油香、蔥花和香菜,浸泡在自家蒸的饃饃裏,或是街上的油旋風、火燒、硬面鍋盔等等。據老人們說,饃饃裏最好吃的東西是饃饃和硬面鍋盔。端上壹大碗或坐或蹲在餐廳門外,吃上壹碗香辣牛肉湯,清爽愜意。

洛陽人也講究喝湯。他們早餐壹般喝牛肉湯、羊肉湯和豆腐湯,味道辛辣濃郁。而丸子湯和不翻湯是正餐,講究酸辣口味。記得老城區的人喝丸子湯愛說“雙椒雙醋”。

洛陽湯(續1)

記得小時候,外婆每天早上五六點就會起床忙著做壹家人的早餐。小廚房裏沒有電燈,只有壹盞小煤油燈。我奶奶在油燈的光影裏挪著腳煮米粥、炒蘿蔔、蒸饅頭。當我媽媽為我們打掃衛生時,壹家人吃著熱騰騰的飯菜,大人去上班,孩子去上學,而我的祖母必須洗碗,帶著我的小妹妹並準備午餐。從我記事起,我的祖母壹直到天亮才睡覺,直到她85歲時患了眼疾。

年紀大了,家庭條件好了。冬天,偶爾父親會早起,提著壹口鋼鍋去南門的國營餐館賣壹鍋牛肉湯。洛陽牛肉湯可以無限加湯。買壹碗湯,妳可以做更多的湯。(我不知道70年代牛肉湯的價格)我回來的時候,奶奶會把它放在煤火上滾走,每個人都泡在壹碗被奶奶烙得薄如紙的饅頭裏。奶奶不喝牛肉湯等等。她只吃少量的雞肉。我不知道是因為經濟困難還是什麽。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貧窮。

洛陽人還會自己在家做泡饃。我喜歡湯面。我可以吃壹塊芝麻餅和壹碗湯。吃面條半碗。我必須攪拌很長時間。我記得小時候住在我姑姑家。早上,舅舅會把掛在腰上的鑰匙扣取下來,打開半個櫃子上的抽屜,抓起壹把糖放進壹個大瓷碗裏倒開水,然後從籃子裏掰下壹根舅媽蒸的粗棍子,遞給他最愛的小女兒。小表妹臉上也吃出了甜甜的笑容。

上初中後,因為我不太喜歡喝粥,媽媽有時會早起給我做雞蛋饃,用黃燦燦炒兩個雞蛋,用蔥花炒香,加水、五香粉、鹽、少許醬油,用平底鍋加入蔬菜或菠菜,滾開後放在碗中,加入雞蛋、味精和蔥花,湯呈黃、丹、綠三色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早餐。

我吃包子的習慣到現在都沒變過!

洛陽的湯(續二)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著名的洛陽“靚湯”。

洛陽(現在的老城區)最早的湯是南關、南門口和城坡的牛肉湯,西街九府門的牛雜,東莞大石橋的牛肉湯和羊肉湯,以及十字街以東興華街的不同餐館早晚供應的豆腐湯和肉丸湯。劉吉在青年宮對面的街角翻不出黃昏的湯。

洛陽老城以東是瀍河回族自治區,這裏是回族聚集區,有數十萬回族居民。因此,制作天然牛羊肉包子是他們的傳統,他們擅長制作巨大的硬面鍋盔來制作煎餅。當妳去那裏時,妳會看到清真寺,伊瑪目,戴白帽子的男人,窄臉高鼻子的女人,以及街頭集市上的牛羊肉攤位。院子寬敞幹凈,院子外面有壹條街,經常堆放掃帚,掃帚都是綁著的。

印象最深的是九福門的雜肝湯。九府門現在在西街中段,正對著南磯街。過去是洛陽老集,解放前是洛陽最大的商貿市場。九福門內外都有商店和餐館。因為我姑姑家離九福門很近,所以我很熟悉。我阿姨家對面有壹家餐館,專門做牛雜,在市裏很有名。雜肝湯是以牛骨架、牛肝、腸、胃、肺等牛雜為配料烹制而成,配以蔥花、調料、油辣子,或烙餅、或油漩、或麻餅趁熱食用,真是又香又辣,刺激妳的味蕾,滿足妳的食欲,激發妳的鬥誌。男人,三天不喝湯,全身發癢。

我曾在壹家酒店門口看到壹輛三輪車拉著壹具血淋淋的牛骨架,還有壹些用麻袋裝的八角、桂皮等香料。我和表哥偷偷從麻布袋口拿了壹小塊肉桂放在嘴裏嚼了壹會兒。壹股刺鼻、香甜、奇特的混合味道刺激著孩子的味蕾,這也是童年難忘的味道。在九福門對面,西街的南邊有壹家餛飩店,專門賣餛飩。

他們都說:“臭肝,臭,好吃。”每年夏天,半條街都有壹股臭味。這時,我記得酒店裏有壹個防空洞的大嘴,通過排氣扇不斷抽取冷空氣,以緩解熱量並趕走氣味。涼爽的混合空氣中仍然彌漫著煙熏味。

(註:九府門是洛陽的壹座城門,位於現在的市場街中段。大門高大雄偉。門洞高約89米,長約20米。夏天坐在它下面非常涼爽,有水流通過。在20世紀80年代的城市重建中被拆除。)

洛陽的湯(續三)

豆腐湯是壹種沒有肉的素食湯。好像是七八十年代才流行起來的。最早是從洛陽的鎮埠飯店開始的。那時候我還在上高中,有時候會陪媽媽在店裏上夜班。早上起床,媽媽會帶我去珍埠飯店吃豆腐湯。

壹口滾著雪白豆腐塊的大鐵鍋,竈臺上放著壹個盛滿食材的湯碗。有浸泡過的粉絲,浸泡過水的蔬菜,黃色和白色的油豆腐,綠色的蔥花,還有壹種靈魂調料是搗碎的姜汁和鹽,胡椒粉和辣椒油。只見師傅熟練地將大鍋裏沸騰的熱湯倒入湯中,然後用漏勺瀝幹壹勺白豆腐加入碗中。碗裏的湯剛好到了碗邊。上面飄著蔥花和紅辣椒油。那時候豆腐湯很便宜,像壹碗5毛錢,包括大半碗豆腐,再壹毛錢買個燒餅,那就是壹頓美美的早餐。我特別喜歡湯裏的油豆腐。它的制作方法是將白豆腐切成兩厘米厚的塊,油炸,用刀從中間壹塊平切,壹分為二,然後切成塊。吃起來又脆又香又軟,很有嚼勁。豆腐湯相對清爽,婦女、兒童和老人更喜歡喝。

我父親比較喜歡喝丸子湯,最早是在振鐸飯店和朝陽飯店賣的。這湯是在日落後的傍晚做的。人們在街上閑逛,喝壹碗酸辣豆腐湯來消除壹天的疲勞,這也是對他們辛勤工作的回報。當時好像店裏坐著的和店外蹲著的都是喝湯的男人。丸子湯裏的肉丸差不多有半個拳頭那麽大。它們與綠豆面和黃豆芽壹起炒成金黃色,充滿了豆香味。這湯是用豬腿骨做的。壹碗湯裏可以加四個大綠豆球。配上蔥花香菜和辣油,聞起來很香,還加了醋,又酸又好吃。加個燒餅就夠吃壹個圓口了,爽朗,滿足,幸福感爆棚。

不翻湯是壹種獨特的湯,與上述湯不太壹樣。它的配料極其講究,包括海帶絲、黃花菜、粉絲、木耳和紫菜。它被整齊地包裝在鍋邊周圍,中間有壹個碗口大小的篦子,湯在下面微微沸騰。湯是由牛骨、豬骨和雞骨制成的。“不翻”是壹種薄餅,將去皮的綠豆浸泡至變軟,磨成糊狀,然後用小鐵籽烘烤。成品只有手掌大小,因為制作時不需要翻面,所以被稱為“不翻面”。碗裏的配菜種類很多,還有兩個“不翻”。調料中加入了胡椒。加醋是另壹種酸辣的味道。它也可以稱為洛陽人的“宵夜”,壹般在洛陽劇院附近鋪開,那裏有三個劇院、電影院、露天舞臺、說書場、紙牌場、冷飲店、遊戲廳等。夜幕降臨後,那裏的燈光閃爍,人擠人,被招待的人看完電影後會在那個區域餵食,壹碗湯酸酸可口,並不愉快。

我記得電影院附近的小吃,小罐米酒,還有風箱“叫他”的聲音很吸引人!玻璃罩裏還有壹個光澤紅潤的五香兔頭,壹個圓圓紅紅的糖葫蘆,還有壹個甜甜的烤紅薯。想想也是垂涎欲滴!過去如此美好,就讓它留在這裏吧!

現在洛陽十字街的夜市已經成為網絡名人的打卡地,數百種小吃雲集,但它不再是我的老城區。我的老城在我的記憶中!(完)

可能是手機出問題了,所以我無法上傳照片。請原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