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在慈禧太後八十大壽和乾隆皇帝本人八十大壽之際,“帝都大典”盛極壹時,甚至超過了慈禧太後六十大壽。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爭相效仿。嘉慶道光時,河官的奢靡就是當時奢靡之風愈演愈烈的明顯例證。清代水運依靠運河,所以歷代都很重視河道治理,國家財政撥款充裕。但乾隆末年以後,國家每年支出幾百萬,真正用於治理交通、黃河、淮河的不到十分之壹,剩下的只是河官揮霍。河督之奢,皇帝望塵莫及。河長宴集天下之寶。為了煮壹碗豬肉,需要殺50多頭豬,咬壹口它們的背肉,把剩下的扔掉。壹盤駝峰會殺三四個駝峰。河長整天擺高級酒席,參加河長酒席的人很少能把酒席吃完。因為每場酒席往往需要三天三夜才能完成。官場奢侈不是個別現象。道光到了,壹個陜西糧道迎接他,送他道:“每次兩班,席上五桌,中席十四桌。第壹餐會是燕窩燒烤,中間壹餐也會是魚翅和海參。Xi安的活魚很少見,每條大魚壹尾,價值四五千文。.....其他的,比如白鱔,鹿尾,都是珍貴稀有的東西,他們也會盡量去買。"
在官場奢靡之風日漸蔓延的時候,壹些比王子還富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乾隆嘉慶任內閣大臣時,家境“奢靡,丈夫衣冠楚楚,嬪妃花幾萬。”京城米商朱軾說:“他家房子壹千多間,園亭雄偉。人家行了十天,還沒住完。”宛平茶師和史聖,“其富相近”。懷柔郝家,乾隆曾投宿其家,“以上水陸珍寶百余件,其他王公仆從皆供食,壹日壹餐十余萬。”乾隆皇帝的驕奢淫逸導致了壹代人的奢靡,而貴族、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奢靡腐敗又功不可沒。奢靡之風愈演愈烈,不可遏止。嘉慶皇帝和道光試圖糾正它,但無濟於事。吏治腐敗與清朝相差無幾,這與清朝直接繼承了明末的貪官文化有關。清朝既然是少數民族,就要籠絡中原士人。康熙年間有所謂南北黨爭。清朝的腐敗是壹個長期的問題。康熙晚年,官場奢靡腐敗之風有所擡頭。雍正時期,大力改革吏治。乾隆時期,奢靡之風卷土重來,愈演愈烈。乾隆六下江南,沿途地方建築豪華排場空前,耗資巨大。可謂極盡奢華。
乾隆中期以後,吏治的嚴重腐敗成為清朝封建統治極端腐敗的明顯標誌。當時的權臣,善於任人唯親,欺軟怕硬,粉飾太平;官員昏昏沈沈,無能,受賄枉法。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先有小沈陽,後有張穆。滿洲正紅旗的小沈陽是壹個普通的官生,沒有什麽貧困,也沒有什麽前科。後來靠著祖上的功績,輕車簡從的繼承了三等上尉的職位。1757年,雲南巡撫恒文與雲南巡撫郭之間爆發了“金爐案”。乾隆三十四年(1769),小沈陽被選拔為皇帝轎子旁的聽差。因為他長得帥,口齒伶俐,聰明伶俐,深得皇帝賞識。從此仕途蒸蒸日上,短短十年間,從壹個轎子旁的小侍從,變成了壹個“寵妃冠秩”的朝廷大員。乾隆皇帝寵信小沈陽近20年,小沈陽壹個人寵信付偉,栽黨營私,內外為官,都在門外。小沈陽的寵物願意拒絕持不同政見者。“不附己者,隙怒之,受賄者,吊兒郎當。”。小沈陽的跋扈在晚年變得更加傲慢。當時,乾隆皇帝雖在嘉慶,但仍以太上皇的名義掌管國家大事,政務完全依靠小沈陽。小沈陽成了出納員。小沈陽偏愛並專攻“比前天還多,大家側目,不用怕誰。”。
道光年間的大學者張穆,酷愛竊權,他說:“守位貪榮,有礙賢者得病。鐘之小信,陰柔以賣其奸詐,偽學偽才,猜拳以迎其意。”張穆阿召集朝廷的朋友介紹他人,並廣植私黨。"壹個人的密友和學生遍布中國和國外."清朝中期以後,龐大的封建官僚體系因為大量官員的無能和不稱職而無法運轉。在大量的朝廷官員中,有壹些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榮譽,假裝成懦夫。嘉慶年間,各部衙門、院“保位之臣多,為國除弊者少;推卸責任的人多,說真話的人少。就算問問題,也會推卸給下屬,說官不如官,官不如文。“各省督撫”或在該處理的事件上,以調查為借口,多年未完結,其習慣仍牢不可破。"
道光大學者曹真勇,做官時津津樂道於“多磕頭少說話”的思想,把國家大事放在腦後,以保護壹個姓氏的榮譽和財富。嘉慶道光年間的大批朝廷官員中,有大量未受過教育、沒有技能的人。道光年間的閩浙總督慶瑞,曾與道人屏友宴飲,“唱硬,說村話,什麽都說,什麽都不學,從來不自重。”直隸總督桂良說:“其胸如糞土,其口如街。”。
政府官員就是如此,道家官員的愚蠢更是驚人。陜西延平道士張,終日不理政事,壹切事務由屏友主持。即使北京控告他發案,他也讓抄寫員在外面勸解,從不開審。即使提審,也是“雙方到庭,原、被告不分,但口鈍,牢不可折。”張穆阿執政時,因為地方知府率和稅收都是良田,所以多方扶持旗手擔任洋職,旗手“目不識丁,聽朋友家的話,為利獨斷專行”。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上形成了各種層層陳規陋習。當時下級官員見上級,要給錢;過年生日,要送禮;官員對外發布,要賄賂吏部官員和北京的官員;欽差大臣、巡撫路過,地方官都要給餐盤費。這樣,從內閣高層到小官吏,都從這種惡習中獲得豐厚的利益。因為“縣城住宿幾千塊錢,那專業服務就得占便宜;總督有萬金的通融,各郡都要占便宜,謀取幾十萬的好處。“結果就是各級官員層層受賄,相互勾結,幾乎無官不貪,無官不立。正如人們所說,清中葉以後清官與不清官的區別在於“清官有選擇並接受,不清官會竭盡所能與師徒兄弟為友。"
所以乾隆中期以後,很多腐敗大案被破獲。小沈陽是乾隆的寵臣,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通過收受賄賂積累了驚人的財富。當小沈陽在乾隆皇帝死後被嘉慶查封時,小沈陽的財產總數最低估計達到“數千萬兩,最多約兩億兩”。還有壹些官員,為了填補自己的欲望,已經到了玩弄百姓的地步。嘉慶年間,廣東英德縣令陳印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審完,以至於幾年之內,就有幾十個犯人病死。這種情況並非廣東省獨有。當地官方之所以遲遲不結案,是因為他們“想利用此案收繳贓物,多方尋找,或以壹人牽連眾人,或以其他案件追究壹人,出於寬容。”而專業服務之類的每壹個村,都勒索壹筆費用。妳有錢,主犯就放他跑了。妳沒錢,別人也會受牽連。只有賄賂過了,欲望滿了,妳才會結案。並由縣細化政府,由政府細化科室細化醫院。壹棒子責任能打完的案子,但是人民的身家已經破了,甚至“長期監禁,長途運送,從而拖了人民的命。”
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在地圖上說:“督撫官吏惡名昭彰,吏治不嚴。我路過此地,觀察了壹下官員們是否有德,壹半的商人和百姓都皺眉嘆息。各省風氣大體相同。”乾嘉之時,隨著朝代的興衰,官員腐敗問題更加突出。嘉慶年間,爆發了安百裏派、田麗派等農民抗議活動,社會矛盾激化,對政府財政造成極大沖擊。嘉慶五年八月,他談及追討賠款的原因:“前幾年辦理軍務花了不少錢,如今大功即將完成。所有的善後工作都需要資金...而且要限期繳納。”嘉慶帝無奈地說:“民生何在?”?連壹萬的缺,八千的缺,白簡的形,這不是明明白白的對比嗎?.....我澄清官方,首先自責,勤儉持家,永立功。大官既重清廉,又去掉了供銷費,門閥權力獨大。兵無罪是心,興則國。然而風氣未改,低俗狀態依舊。有時我試圖借用我之前的結局,我會用巧妙的話語造福國家。看來這是利己主義。“這個時候,鴉片開始流入中國,而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流出,使中國從壹個外國變成了壹個外國。嘉慶帝多次申請禁止令,案件壹旦犯下,“失察售放與員、官、仆並罰。“道光四年進口鴉片多達12639箱”,從政府士紳到工商精英,還有婦女、道士、僧尼,他們壹邊抽煙壹邊買煙具,使之成為城市的日常生活。“鴉片戰爭終於在道光至道光年間爆發。早年八旗在關外所向披靡。但在康熙鎮壓“三藩之亂”的戰役中,八旗軍紀渙散,軍力大不如前。”八旗會輔助,在家彈古箏,繡衣服,養肥馬匹,天天喝兒女和客人的水。“以漢人為主的綠營開始崛起。每當朝廷發生戰爭,主要依靠綠營。乾隆元年聖旨:“八旗之俗為最近。時間長了,出牙越來越奢侈。為外省官員服務,就隨意花錢...而士兵們遊手好閑,只知道新鮮衣服和好吃的,花錢是常事,旗人窮,就是這個原因。“嘉慶年間,八旗和綠營都腐敗了,失去了戰鬥力。嘉慶與乾隆有壹次閱兵,看到的是“射箭,箭空;飛奔,人落地”。平定白蓮教時,八旗自告奮勇出征,卻四處搶劫。”京中有識之士、禁衛軍、張靜都謀到軍中去,軍中之人都屯田致富。"顏如玉說:"在教導盜匪的戰鬥中,1989年前後士兵被轉移到十幾個省。他們中有許多人英勇善戰,但卻敏捷紮實,必以貴州兵為先。.....各省城鎮的營兵都駐紮在通都大邑,這裏地勢平坦,風俗華麗。平時他們從未遠離過城垛。壹旦他們拿著槍,在山路上走上幾十裏,汗流浹背,呼吸不暢,喝酒吃肥肉,他們就習慣了。山上全是米和雜糧,吃不了什麽。他們先饑腸轆轆,筋疲力盡,帶著狡猾的賊兵追趕數百裏。
費正清說:“1800左右的中國經濟不僅與歐洲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且結構不同,觀點也不同。..............技術水平仍然停滯不前,人口增長往往會抵消任何產量的增加。簡而言之,生產基本上是為了消費,陷入了只是維持人的生活的無盡循環。在這種情況下,純粹的儲蓄和投資是完全不可能的。”
清軍入關,滿清人口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清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於是八旗官兵獲得了部分旗地。士兵的土地大部分是自己和家人耕種的,大部分是因為生計所迫典當出去的。清朝統治全國後,八旗兵的生活日益貧困。
嘉慶年間,八旗的生計問題進壹步加劇。由於生計極其艱難,風氣敗壞,旗人中違法亂紀現象不斷發生,甚至有不少宗室子弟卷入其中。如嘉慶《禦家訓》中抱怨:“近幾年來,無良子弟多禮多於閑,違約之人亦見紛紛,所作所為,實與壹般流氓無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旗手甚至貴族宗親背離傳統的忠君觀念,拜上帝,私學洋教。比如嘉慶十年六月,刑部取締洋教,得知宗室土欽等四人私自研究洋教,堅決不教。這種情況使嘉慶大為震驚。有人指出,圖欽圖是蘇努的後裔,是罪人,應該守法,卻敢私自學外國宗教。雖屢受刑部開導,但始終執迷不悟,感情深惡痛絕,於是除去繁文縟節,送至伊犁枷六號,旗手隗瑉、沃世布割旗,三個月後送伊犁枷,充當刑具使者。壹切都不會被釋放回來。若有煩惱,佛法必行。旗手隗閔和沃士步不可教的態度,極大地震動了嘉慶,對以後禁絕西教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種局面不僅動搖了八旗這個清朝的支柱,也幹擾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嘉慶不得不更加關註八旗的民生。
雖然嘉慶皇帝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他無法觸及八旗制度本身,限制了其作用。雖然清朝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是直到清朝末年,八旗的生計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陷於貧困之中。清中葉以後,隨著地主階級政治經濟權力的日益鞏固和發展,貴族、官僚、地主、大商人開始瘋狂兼並土地。入關後,滿清貴族以皇家莊園、宗室莊園、八旗田等名義占有大量土地。康熙八年(1669),雖然清廷正式發布停止圈地的命令,但滿清貴族依靠政治特權繼續占據良田。乾隆時,僅皇室控制的官田、黃莊就達6.7億畝。滿清官僚也競相奪取土地。乾隆二十年的大學士小沈陽,占地數千頃,道光大學士祁山,占地二百五十六萬余畝。漢族官僚占有土地的數量也是驚人的。嘉慶兩江總督孫玉亭在山東占有土地三萬多畝。壹般大地主大商人往往會吞並成千上萬的土地。乾隆年間,直隸懷柔郝家“沃土”。道光初年,袁在直隸滄州占有土地2000公頃。在貧瘠的陜甘地區,大地主經常趁農民破產逃跑之機,占用大量百姓田地。“所以有壹家幾萬畝地,後面三四五萬到壹兩萬。”
在此期間,壹些大商人用大量的錢搶購土地。嘉慶年間,在湖南衡陽經營山場賣柴致富的木商劉仲偉,把兒子孫天要到了萬畝。貴族、官僚、地主、大商人對土地的兼並,使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廣大農民卻因為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湖南巡撫楊希茂就指出了湖南土地集中的嚴重情況。他說:“最近幾天,大約十個人中有五六個人擁有田地。那些曾經擁有田地的人現在成了佃戶。”
土地集中度越來越差,最終導致“富人有田有樓,窮人無錐”的嚴重局面。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要麽成為佃農、雇工,要麽成為無地無居的難民。成為佃農的農民被迫承受地主階級的高額地租的殘酷剝削。當時的租金費率至少分為四六份(即四房東六房客),壹般是對半分,主房客各得壹半。佃農除了向地主支付正租金外,往往還要向地主支付各種附加租金。在各種節日裏,農民都要向地主交納雞、貘、魚、帛等應時之物。此外,農民還要承擔清廷的各種賦稅。
這樣,農民的血汗錢有壹半甚至大部分被地主階級剝奪了。在洪水和幹旱災害的情況下,農民無法支付所有的租金和稅收。許多人不得不離開家園,成為難民。壹些淪為難民的人無視清廷的禁令,進入東北、蒙古以及沿江沿海的封閉地區。他們披荊斬棘,歷盡艱辛,還要努力應付政府的驅逐,顛沛流離,難以安身立命。有些人住在城鎮的街道上,沿街乞討。嘉慶年間,北京的乞丐超過10萬人。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封建剝削把農民逼到了絕路,也極大地束縛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清中葉以後社會經濟蕭條、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安百裏大起義爆發於嘉慶元年(1796),但卻是嘉慶最大的壹次起義。嘉慶年間,安百裏起義持續了9年零4個月,最早的參與者大多是安百裏信徒。數十萬人參加了起義,在川鄂陜邊區爆發,鬥爭區域遍及鄂、川、陜、豫、甘五省,甚至蔓延到湖南省龍山縣。在九年多的戰鬥中,安百裏起義軍占領或破壞了204個清朝政府辦公室,州,縣,大廳,衛生所等。,與清政府從全國16省招募的部隊作戰,殲滅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壹、二級高級將領20余人,中尉、將軍以下軍官400余人。清政府共花費2億兩白銀鎮壓起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朝從所謂的“盛世”陷入了軍力削弱、財政荒誕的困境,迅速陷入了衰落的深淵。嘉慶十八年(1813),林青、李文成領導的天津起義在豫、直、魯交界地區和京畿地區爆發。反叛的教民先後攻占了山東的滑縣、直隸長垣、定陶、等地。秘密居住在首都大興、宛平的田健,在宮中宦官的幫助下闖入皇宮,“造成了漢唐宋明都沒有做過的事情”。嘉慶帝也為此假裝“自責”,並在生前告誡大臣們,“不要忘記十八年之變。”在屏邊之後,混戰中射向龍宗門的壹箭被保存了下來。嘉慶希望這支箭能為愛新覺羅皇室後代保持壹種緊迫感:要善待百姓,不能“害民虐民”。田麗之亂雖然沒有嘉慶初年川陜的安百裏之亂那麽大,但是深入皇宮的事實確實讓滿清感到惶恐不安。
經過乾隆、嘉慶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農民起義軍損失嚴重,到道光前期基本處於停滯和積蓄力量的時期。因此,這壹時期的農民起義無論是從參與人數、起義次數,還是從影響來看,都是不能和以前的農民起義相比的。趙金龍領導了瑤族人民的起義。湖南省的恒、雍、陳、桂陽四縣歷來是漢族和瑤族聚居的地方。由於清朝統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地方官員和漢族地主對貧困的瑤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不斷引起他們的怨恨和反抗。趙金龍領導的瑤族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當時湖南、廣東的壹些天地會成員,在政府的支持下,多次在瑤寨搶牛搶糧。於是在道光十壹年(1831)十二月底,趙金龍和趙福才帶領700多名瑤族人,在兩河口殺了20多名天地會成員。次年正月,臨江知縣林賢亮為防止事態擴大,帶兵圍捕趙金龍等人。在這種情況下,趙金龍再也忍不住了,帶領群眾到永州長塘參加賈充起義。永州鎮主將鮑有智率千余兵出擊,殺死起義軍300余人,並挖其祖墳。1月下旬,起義軍進入藍山縣,計劃占領九嶷山作為起義大本營。湖南巡撫吳榮光聽說藍山告急,下令提督海陵等人鎮壓。從寧遠到藍山,海陵O壹路勇猛狂傲,不探地形。冒雨由小路深入,結果被叛軍伏擊,海陵O被殺。道光帝還派巡撫呂坤和湖北提督羅泗俱入剿。與此同時,他命令部隊將領把起義者引誘到葉萍山外,並殲滅他們。三月初,清軍兵分南北兩路,對藍山叛軍形成雙重夾擊。起義軍糧草斷絕,被迫出山,準備東進至長寧縣陽泉鎮,以便整編隊伍。結果被羅思菊等人圍剿。叛軍花了大價錢,企圖通過假裝投降來放松清軍的鬥誌。但螺螄居不肯讓起義軍投降,下令清軍加緊進攻,先後消滅起義軍6000余人,趙福才、趙金龍等人也相繼犧牲。起義最終失敗了。道光十五年(1835),山西趙城爆發曹順先天宗教起義。這是清初最後壹次大規模反清起義。先天宗教源於八卦宗教。嘉慶二十壹年(1816)二月,山西忻州人王寧,因背離蔔筮,屢遭清廷打壓,遂將其蔔筮改革定名為先天教。王寧本人在教會裏算是“當家的”,教會“每年四季之首,收錢分別使用”。是壹個以斂財為目的的宗教迷信組織。那年秋天,先天教被清廷破獲,王寧等人被絞死。此後,韓健,壹個弟子的王寧,誰顯然作出了承諾和懺悔,已恢復先天性宗教和發展基督徒在趙城。道光二年,韓健收曹順為徒。十四年,韓健因曹順年老體弱,給了他教書的權利。曹順主政宗教後,改變了斂財牟利的做法,利用當時土地兼並和官方勒索激化的階級矛盾,引導信徒走上反清起義的道路。他聲稱釋迦牟尼佛轉世,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他。
道光十五年二月,曹順及其弟子秘密策劃起義,定於當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在平陽、霍州、洪通、趙城四地同時開始。不料三月初起義的秘密泄露,趙城知縣楊彥良下令逮捕曹順等人。瞬間局勢極度緊張。經過緊急商議,曹順和他的徒弟決定提前舉行反清起義,並派人提前守住要道,攔截清廷的報刊。韓堅子韓琦和他的徒弟張文斌也被指名為元帥攻打趙城,然後分別攻取霍州、洪洞兩縣,再聯合攻取平陽府。三月初四日夜,韓琦率領部分起義軍秘密進入趙州城,與早已等候在那裏的教徒配合,壹舉突破縣衙,殺死楊彥良及其家人和工作人員三十余人。次日,分兵攻占霍州、洪洞兩縣,均被清軍和當地鄉勇擊退。當天晚上,曹順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後,立即倉惶逃走,其他起義軍也放棄了趙州城。3月22日,曹順和其他幾名起義者在山東曹州冠城縣的壹座破廟裏避難時,被正在巡邏的清兵抓獲。曹順被送到趙城,在那裏“犧牲”在楊彥良的墳前。曹順起義的消息震驚了山西地方當局。清軍在巡撫鄂順安的指揮下,火速圍剿,但在到達趙城之前,起義已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