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簡介秦始皇
皇家陵園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規模宏大 埋藏豐富
兵馬俑坑
世界第八奇跡
陵園工程
文化遺產
風水傳說
相關疑問關於陵墓飛雁
關於選址
神秘之處
考古新進展墓室面積
特殊宮墻
地宮“防水大壩”
修建歷史
四大謎底揭開
地宮挖掘
皇陵石榴
總體布局
旅遊提示住宿
交通
美食
秦東陵遭盜簡介 秦始皇
皇家陵園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規模宏大 埋藏豐富
兵馬俑坑
世界第八奇跡
陵園工程
文化遺產
風水傳說
相關疑問 關於陵墓飛雁
關於選址
神秘之處
考古新進展 墓室面積
特殊宮墻
地宮“防水大壩”
修建歷史
四大謎底揭開地宮挖掘皇陵石榴總體布局旅遊提示
住宿 交通 美食秦東陵遭盜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秦始皇陵南依層層疊嶂、山林蔥郁的驪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壹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 秦始皇陵兵馬俑
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出土過程: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裏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壹個陶制武士頭。後經國家有組織的發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 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嬴姓,趙氏[1][2],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 秦始皇
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王朝—秦王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皇家陵園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壹資料:陵園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
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壹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 秦始皇陵建造圖
始皇帝陵是中國第壹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壹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秦始皇
,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壹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規模宏大 埋藏豐富
秦始 秦始皇陵
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壹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壹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壹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註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壹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壹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壹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
兵馬 秦始皇陵
[3]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制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鉆探得知***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壹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壹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壹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壹、二號坑的軍幕。壹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壹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9輛,是壹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壹”。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壹、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世界第八奇跡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壹。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編輯本段陵園工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壹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壹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壹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壹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壹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壹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壹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壹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壹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裏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鹹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壹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英文名: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200-005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編輯本段風水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壹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遊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壹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壹身的爛瘡。雖然這是壹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分。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麽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壹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壹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壹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壹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壹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壹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註》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註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壹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壹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註》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編輯本段相關疑問
關於陵墓飛雁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壹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壹只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壹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壹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壹天,有人給他送來壹只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壹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壹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借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壹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壹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制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壹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壹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壹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壹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制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關於選址
戰國時期壹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制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為什麽陵園卻要選在遠離鹹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註》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壹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註》)。此說在學界延襲千余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註》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壹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壹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誌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壹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壹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莊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幹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而且這壹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壹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壹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壹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