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秋節的起源和當地習俗。

中秋節的起源和當地習俗。

起源

月餅是中秋節的第壹食品,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壹說元末江蘇中秋月餅。

泰州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謀士劉伯溫)趁中秋節人多,互贈圓餅,餅中夾有“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看到餅裏的紙條,就像是壹個“韃子”(元兵)在這壹夜親手犯下了各種罪行。事後,大家吃餅慶祝起義的勝利,並正式把中秋節的圓餅稱為月餅。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很多月餅還貼著壹張小紙條!可惜近幾年生產的月餅不見了,月餅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不見了。還有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徐達將軍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宣布全世界都要慶祝中秋節,並在反袁起義時用傳達信息的月餅獎勵臣民。從此,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法定”食品,壹定要吃[1]。月餅,最初起源於唐代軍隊朱傑食品。在唐高祖統治時期,李靖將軍通過月餅的隱藏信息征服了土耳其人,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從那以後,吃月餅成了每年的習俗。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當地風俗

中秋節

這是我們國家非常古老的習俗。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文人賞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並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賞月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物傷,常常以陰晴圓缺來比喻人間事。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也掩蓋不了宋人的憂傷。但對宋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壹種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歡樂的節日:“中秋前,各店賣新酒,妳家飾亭臺,百姓爭酒樓玩月,千裏聽歌,戲壹直到天明”(《東京之夢·中國》)。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的醜女無鹽。她年輕時,對拜月教非常虔誠。長大後,她以優越的品德入宮,卻得不到寵愛。八月十五見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認為她美麗出眾。後來,他立她為皇後,中秋節拜月由此而來。在月亮中間,嫦娥因其美麗而聞名,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容顏如明月”。明清以後,由於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日本和中國的世俗年味濃郁。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化、神話化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崇拜、祈禱和世俗的感情、願望構成了普通民眾中秋習俗的主要形式。因此,“民俗拜月”成了人們對團圓、娛樂、幸福的向往;按月送愛。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砍的人要提前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家裏的和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它們不應該切得多或少,大小應該是壹樣的。

中秋節宴會習俗

在古代,漢族人的中秋宴會習俗是宮廷中最高雅的。比如吃螃蟹,在明朝的宮廷裏很流行。用香蒲蒸過螃蟹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品嘗,配上酒和醋。吃完後喝蘇葉湯並用它洗手。宴會桌區擺滿了鮮花、石榴等時尚的東西,上演著中秋神話劇。清宮裏,某院向東擺了個屏風,屏風兩邊放了雞冠花、黃豆工藝、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幕前有壹張方桌,上面放著壹個特大號的月餅,四周是蛋糕和水果。中秋節後,月餅按皇家人口數切成若幹塊,每人象征性品嘗,稱為“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不可想象。例如,末代皇帝溥儀送給內政大臣應劭的月餅“直徑約兩英尺,重約二十磅”。

玩燈籠

中秋節有許多遊戲活動,首先是玩燈籠。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元宵節之壹,所以我們應該在節日裏玩燈籠。當然,中秋節沒有元宵節這樣的大型燈會,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節日燈籠(在元宵節展示)

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種各樣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子燈、鳥獸花木燈,令人嘆為觀止。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會舉行中秋活動,樹會豎起來,意味著燈會高高豎起。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它們科技含量高,色彩鮮艷,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道風景。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燃燭,熱氣升騰,使燈在空中飛舞,惹人嬉笑追逐。此外,還有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月亮的下遊欣賞。在廣西南寧,除了用紙和竹子綁成的各種燈籠供孩子們玩耍外,還有簡單的柚子燈、南瓜燈和橘子燈。所謂柚子燈,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簡單的圖案,套上繩子,裏面點上蠟燭,很優雅。南瓜燈和橘子燈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雖然簡單,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歡迎。壹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放入池水中進行遊戲。廣西有壹種樸素的秋燈,用六根竹條紮成燈,貼上白紗紙,插上蠟燭。掛在祭月臺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現在,在廣西和廣東的許多地區,元宵節被安排在中秋之夜,用電燈照明的大型現代燈籠被制作出來,各種塑料制成的新燈籠被用於孩子們玩耍,但舊燈籠的簡單性卻不見了。此外,燒瓦燈(或燒花塔、燒瓦塔、燒扇塔)的遊戲在南方廣為流傳,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國民族風俗誌》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們通常在野外撿瓦片,堆成有洞的圓塔。黃昏時,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燒。瓦片壹燒紅,再往火上倒煤油,頓時田野紅彤彤,亮如白晝。直到深夜,沒人看的時候,它才開始倒利息,這就是著名的燒瓦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用磚瓦砌成的空心塔,裏面填滿樹枝,燒成灰。同時還燒煙堆,也就是拜月結束後燒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廣西邊境地區的燒迷塔與此類活動類似,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著名抗法戰士劉永福的英勇戰鬥,將逃入塔內的鬼(法國侵略者)燒死,頗有愛國之情。福建晉江還有壹個“燒塔男孩”活動。傳說這壹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建立後,漢人受到血腥統治,於是漢人進行了不屈的抵抗,各地開會過中秋節,在寶塔的頂樓上點燃了小號。類似於山頂平臺的大火,雖然這種反抗被鎮壓了,但是燒寶塔的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這個傳說類似於中秋節吃月餅的傳說。

舞龍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上開始,銅鑼灣大坑地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這條火龍有70多米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裏面充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壹帶的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和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關於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大坑區臺風襲擊後,出現了壹條蟒蛇,到處作惡,村民們到處尋找,最後將其殺死。沒想到,第二天蟒蛇就不見了。幾天後,坑裏爆發了瘟疫。這時,村裏的長輩突然得到菩薩的壹個夢,說只要在中秋節跳火龍,就能趕走瘟疫。巧合的是,它確實起作用了。從此,舞龍流傳至今。不管這個傳說有多迷信,中國是龍的故鄉,太行中秋至今已有100多年,值得珍惜。現在大坑區的火龍舞龍活動都挺大的,有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和指揮,保安隊等等。三萬多人輪流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