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門塔
古塔與造像相映 永放燦爛光華
柳埠東北神通寺,南臨錦雲川,北依琨瑞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這是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後,山東地區佛教文化最早的傳播中心。這香火興盛上千年的古剎,如今舊時殿宇、樓閣雖已坍塌,但殿基、碑碣仍能展示當年的宏偉,古塔和造像更熠熠生輝,向人們訴說當年的興盛。
屹立於寺址東南高丘上的四門塔,遙遙可望。該塔造於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1972年維修四門塔時,在塔頂拆出壹刻有“大業七年造”(公元611年)的石板。四門塔建造年代不論是前是後,它都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為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門塔為方形單層,高15.4米,每邊寬4.7米,四面設半圓形拱門,迎門各有壹石佛坐像,神情和靄安詳。塔頂為四角攢尖錐形,用23層石板層層收縮叠築。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等組成塔剎,巍然聳立塔項。
在四門塔旁,有壹高昂的古柏,歷經千年,仍郁郁蔥蔥,如衛士,似兵丁,終年守護著古塔。
2、五峰山
昔日名道觀 風光亦迷人
五峰山處於距市區20余公裏處。 歷史 上它同泰山、靈巖並稱魯中三山。這裏壹列青山自西向東,依次為迎仙、望仙、會仙、誌仙、群仙五座山峰,青翠連綿,雲纏霧繞。
五峰山的建設始於秦,明朝時期最為繁盛。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400余年的 歷史 。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道觀占地139公頃,規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壹。
舊時,五峰山有內外各八景。當今,更有景點200余處。其中,僅古樹名木就有秦柏、漢柏、龍柏、龍鳳柏、五葉松、乾坤樹、十手樹、艷春楸、相思樹、銀杏王、天津客、十三太保等。洞真觀後的那棵銀杏王,雄雌同株,傳有兩千年樹齡。樹圍6.5米,高35米,樹冠覆蓋面積達2540平方米。枝柯參天,綠蔭匝地。
3、朱家峪
齊魯第壹古村 江北聚落標本
朱家峪是壹座環境優美,建築古拙的村落,在諸多有名的古村落中,朱家峪憑借豐厚的文化底蘊,獨樹壹幟,被選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也被譽為“山東第壹古村落”。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氏進村,因“朱”系國姓,與皇帝朱元璋同宗,遂改名朱家峪。2002年3月,該村出土了陶器殘片和斑鹿角化石,據考古專家考證,夏商時期就有人在此結廬而居。自明至今,雖經600多年 歷史 滄桑,仍完整地保留著青石砌成的古門、古橋、古祠、古廟、古井、古宅、古校等各類建築200余座,被專家譽為江北聚落第壹標本。
村內最具特色的建築當數文昌閣,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主體工程全用青方石築成,上建樓閣,下築閣洞,渾然壹體,古樸而壯觀。閣頂用厚實的青瓦鋪就,屋背是由13塊長方形青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珠圖案,橫貫於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
濟南 美食
1、把子肉
壹塊把子肉、壹個醬雞蛋、壹塊炸豆腐,再加壹碗澆了肉湯的米飯,可以說濟南人的壹頓午飯“標配”。
2、甜沫
是濟南名小吃了。壹碗甜沫加個老濟南肉燒餅是個不錯的回憶式早飯。甜沫可不是甜的,口感味鹹微辣。別小看它,它可是在濟南的眾多小吃中最價廉物美的“招牌”名優小吃。
3、壇子肉
濟南除了把子肉好吃以外,還有壹種肉叫壇子肉。因為其肉是用瓷壇子煨燉而成,故名壇子肉,肥而不膩,湯濃味香,色澤紅潤,肉爛不膩等特點風靡濟南。
4、油旋
細長的薄面皮裹上蔥油餡,卷成螺旋形,壓扁後先用平鍋煎制定型,然後經過烘烤使其外皮酥脆,內瓤松軟香糯。
5、奶湯蒲菜
以濟南大明湖出產的壹種質地鮮嫩、味道清鮮的蒲菜為主料,加奶湯烹制而成,素有"濟南湯菜之冠”的美譽。
6、茶湯
茶湯是山東濟南特產,雖為茶湯卻不是茶。明朝初年(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制了壹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壹碗,敬畏上天。
7、清油盤絲餅
清油盤絲餅,濟南傳統的漢族風味小吃,外焦裏嫩、金絲均勻,味甜爽口,條細均勻,絲不並、不斷、不亂。之所以叫清油,是相對葷油而言,用花生油來煎烙的。“盤絲”才是此餅的造型特色。它是以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精細面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