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位於中國的最南端,由大陸及島組成,大陸部分包括廣東和廣西,島嶼布馮包括海南島及海南諸島。嶺南雖不如江南那樣溫柔婉轉,但是嶺南以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多種多樣,主要是桂系文化和粵文化,而粵文又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非常幸運地,我生在嶺南地區,從小享受著廣府文化的熏陶。
從小的記憶就是廣州有很多很多美食,稍大時,發現了食在廣州這壹招牌,細想之下也是。從壹年之初到壹年之尾到不乏特色小吃。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各種各樣的油果,炸得脆脆的、香香的,小時候,每當外婆與媽媽等壹起做油果時,總會和表妹表弟等不慌不忙地蹭上壹手,為每每這時候,我們總少不了挨幾頓罵。可是,我們都是敢死隊的成員,因此,轉個身,又會繼續我們的搗蛋大業,最後總是要讓外婆出動殺手鐧,抽出壹根竹子對總著我們說:“妳們誰想吃‘藤條燜豬肉’啊?”我們啊,也就識趣了,乖乖轉身,停手,出去再瘋壹下下。現在,長大了,油果也不會做了,只負責吃,外婆也很少親自動手做了,但在我們的哀求之下,還是會重出江湖的。沒辦法,誰叫我們那麽貪吃呢?元宵時節,總少不了湯圓,不管是自己做的還是買的,在這壹天,我們必須要吃湯圓。有人曾說過:“元宵吃不到湯圓啊,這壹年可不好過了。”盡管我不大相信,但從中不正說明了吃湯圓這壹習俗的繼承性嗎?元宵吃湯圓,清明吃寒食,端午吃粽子等,壹年中的大大小小節日總忘不了慰勞自己的肚子。而在節日中,餐桌上總少不了的壹樣菜肴便是雞肉,人們總會說:“無雞不成宴。”說真的無論是什麽節日,餐桌上總會有壹碟雞肉,無論其他菜肴怎樣變化。
習俗是嶺南文化中重要部分,而每個地方的人生小吃更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的豬肚雞、河源的米線、梅州的柚子、潮汕的稞條、湛江的橙子、廣州增城的荔枝等都是聞名中國的。蘇軾也曾說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的誘惑有多大啊!而我,非常慶幸地,生在荔枝之鄉,長在荔枝之鄉。每年夏季到來之時,我便可大口大口地享受我們家鄉的荔枝。其實,聞名中外的荔枝是第二代的掛綠荔枝。掛綠荔枝的由來還有壹個傳說。傳說,掛綠荔枝以前也只是普通的荔枝,雖然也是很好吃的,可當然不能和掛綠荔枝相比了。傳說有壹天,天上的仙子何仙姑因眷戀家鄉,遂回家看看,她的家是她還未返回天庭時在凡間的房子。她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等到天亮時,因天庭也是要早朝的,她匆忙之下,留下綠絲帶在壹棵荔枝樹上。到夏季時,人們驚奇地發現這棵樹長很粗荔枝外殼上都有壹圈綠色的類似絲帶的外殼纏繞著,遂有掛綠荔枝之稱。掛綠荔枝還特別肉質晶瑩剔透。其實,不同品種的荔枝有不同的特點,趣味不同,趣味無窮。
嶺南,我的故鄉,壹切都那麽美好!
在永年廣府城南,有個南橋村,南橋西側,滏陽河北岸有壹座呂仙祠(本地人叫呂公堂)。此處,風景如畫,是廣府名勝花園之壹。每到春季,百花爭艷時,周圍群眾來此賞花者絡繹不絕。
在呂公堂西廂,有二喬牡丹,高四五尺,是清順治六年從曹州買來的。這株牡丹,與壹般牡丹不同,她壹棵花上開兩樣花色;壹是深紅,壹是淺白,又是兩半平分,馳媚爭艷,好像姐妹兩個。因此,人們都贊她叫“二喬牡丹”。
壹次,廣府知府王桂,見到“二喬牡丹”花開得大如碗口,色艷喜人,即興提筆寫了壹副對聯,就刻在門柱兩邊,對聯是:拋開三醉樓高,為渡眾生來冀北;鎖住二喬花好,已無夫婿在江東。
為什麽人家都這樣喜歡“二喬牡丹”呢?因為她有段動人的故事。
傳說,本城東街有壹名秀才叫武震天,學識淵博,樂於助人,人稱“武善人”,整個廣平府各地人們差不多都知道他,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壹次他壹連三天作了三個同樣的夢:他去曹州遊玩,在花園西側壹顆未開花的牡丹株下立著兩個仙女,頻頻有禮地向他要求,請他把她姐妹兩人帶到廣府南橋呂公祠安家落戶。
他覺得這個夢很奇怪,其中必有緣故,於是他給鄉親們說了。鄉親們都認為:仙人托夢,是個好兆頭,要他親自到曹州花園看個究竟。大家給他湊足路費盤纏錢,讓他在清順治六年三月清明節前,到曹州去壹趟。
說也奇怪,武震天從未到過曹州,但他到曹州後,所有看到的壹切,都和夢裏看到的完全壹樣。他來到花園西側,果然有壹顆未開花的牡丹,枝葉高低也和夢裏看到的壹模壹樣。於是他找到花園裏賣花的人,說要買這顆牡丹。賣花的說:“這顆牡丹長得將近十年了,不知什麽原因,也不長棵,也不開花,因此,是什麽顏色,花開多大,我們不知道。既然您老想要它,您隨便給個錢就算了。”武震天掏出壹些銀子,交給賣花的,小心翼翼地把花抱回廣府城,栽到南橋呂仙祠的西廂下。
牡丹花第二年就開花了,花開得不但朵大,而且非常鮮艷,又是壹半深紅,壹半淺白,好看極了。這壹下,把整個廣府城的人都轟動起來了,全城男女老少,文人墨客,都爭搶著去看牡丹,把廣府十縣的愛花者也招引來了,廣平知府高興地為這株牡丹賀號“二喬”。
後來,每年開花時節,祠堂總會有兩個美女歌曲於花間,聽則有聲,視則有影,於是“二喬”越來越被人所敬仰和愛戴,招來四方賞花者絡繹不絕。
冼夫人生活於梁、陳、隋三個朝代,是我國聞名的俚族女首領,她壹生致力於維護祖國統壹和民族團結,反對叛亂掠奪和貪暴,高瞻遠矚,有勇有謀,是壹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軍事首領,她保持了嶺南壹百壹十余年的和平穩定,促進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經濟發展,周恩來總理曾稱她是∶“我國歷史上巾幗英雄第壹人。”冼夫人是嶺南地區冼氏的女兒,南朝梁武帝時,成為高涼郡太守馮寶的妻子。在南北朝時候,中原喪亂,兵禍連結,而嶺甫地區始終未曾受到戰火的波及,首先也許是因為嶺南尚屬化外之地,而後卻確實是有賴冼夫人的籌謀劃策,撫慰部眾,德威廣被,肆應得宜,於是當地老百姓都稱她為“聖母”,到隋朝時,隋文帝便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後又冊封她為“譙國夫人”,賜食湯沐邑壹千五百戶,死後更追封她為“誠敬夫人”。
冼夫人出生於陽西程村冼村(隋書∶冼夫人,高涼人也,離城三十裏。城指陽江城)①,她壹生與陽西關系密切。公元535年她約20歲時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婚後常和馮寶壹起處理政事。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遷仕陰謀反叛,冼夫人用計從高涼郡治古城(今陽東縣大八鎮)率眾,佯作獻禮,往州府(今陽江城),出其不意擊敗了李遷仕,率兵到達贛石(江西省某地),與陳霸先會師。
嶺南冼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恩平、陽江壹帶山區。冼夫人幼年時叫冼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拼鬥,而且深諸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
先是北燕苗裔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被梁武帝任命為羅州刺史,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也著實欣賞冼百合的才識,於是降尊纖貴地為兒子馮寶向尚系蠻族的冼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郡太守,生得壹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歡天喜地答應了這門親事,冼百合於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壽陽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計劃應該是在采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壹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使侯景進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計謀,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他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裏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把梁武帝圍在小小的臺城。”
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誌,偽稱有病,遲遲不肯應命,並派人急召高涼太守馮寶。冼氏夫人考慮,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卻積極整屯兵馬,顯然有謀叛之意。因而對丈夫說:“今刺史突然召妳前往,必然是逼妳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觀其變。”
沒有幾天,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虜率兵逕往湖石,以便與侯景呼應。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虜盡率精兵出城,留下李遷仕守著壹座空城,自然無所作為,於是與丈夫計議,卑辭厚禮,徒步擔物,明為輪將,暗乃突襲,壹舉攻下李遷仕的老巢。
這個計劃具體由冼氏夫人執行,李遷仕遠遠地望見千余人眾,背扛肩挑而來,果然中計,以為是輪送軍需品的隊伍,絲毫不加防範,立即命人拔柵開城。冼氏夫人率眾湧入,迅即從籮筐背囊中拿出刀劍,像秋風掃落葉般壹下子占領高州城,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杜平虜的叛軍。
接下去是新任始興大守、長城侯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在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權打得粉碎,陳霸先乘機代梁而為陳武帝,這也是南朝政權更替壹個特點,總是大將奪權。
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漫天,嶺南地區多賴冼夫人扶輯,安然無事。此時馮寶已歿,陳霸先篤念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遣使拜冼夫人九歲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
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叛陳,天高皇帝遠,陳霸先鞭長莫及,冼夫人就近連絡百越首長;合力攻打歐陽紇而數平叛亂,馮仆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太守。冼夫人也被冊封為“石龍太夫人”,權職待遇壹律照比刺史。
陳霸先即位之初,實力未允,對北朝采取和平邦交。三年後陳文帝嗣位,兵力日強,接連攻下長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漸恢復舊觀,再傳到宣帝,又乘北齊內亂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兒子陳波寶手中,也就是陳後主,終日炕緬酒色,怠於政事,於是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壹,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推石龍大夫人冼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個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仆已死,孫兒馮魂與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洗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冼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韋洗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隋朝派來的欽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結果進兵不利,被俘下獄。冼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從此南疆壹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贊賞,追贈冼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麽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置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界予壹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壹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以壹個六十多歲的老夫人而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後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於途,嶺南各州風調雨順,家給人足,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勤謹節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慰勉譙國夫人:“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凈,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汙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聲四起,紛紛上書朝廷,指斥趙訥的種種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皇帝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壹壹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仆仆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所以嶺南各地復歸平靜。
譙國夫人以邊睡番族,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她雖然歷事三朝,實因環境使然,她始終忠於她的部族,忠於她的職守,對壹個女人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於朝,封馮盎為高州刺史(當時“高涼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陽江市江城區壹帶。隋朝時期的“高州”不等於現在的茂名高州市!),赦免馮暄,並封暄為羅州(廉江、化州壹帶)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幕府,署長吏以下官屬。特準許她調六州兵馬,遇非常事可先斬後奏。冼夫人奏請將宋康郡夫人銜轉授馮仆妻冼氏,從此,冼夫人經常往來於羅州、宋康、高州之間(當時“高涼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陽江市江城區壹帶。隋朝時期的“高州”不等於現在的茂名高州市!)。
五仙觀
傳說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壹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壹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壹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著壹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只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廣府城是壹塊風水寶地,每年要出幾個大官。如果能把這風水寶地利用好,可以出三鬥六升芝麻多的官。不過,這塊寶地在明朝正德初年出了點麻煩事兒。那壹年,廣府城內外,出現了很多大蠍子,大的有壹尺多長,蜇死了很多人。據當時迷信傳說,是因為南城門直沖北城門,壹股金陵紫氣經過城裏直襲燕山北邊黃雲洞。當時在黃雲洞修煉的是壹個大蠍子精,蠍子精非常惱怒,它說:“我在這洞修煉,絲毫對廣府人沒有妨害,為啥廣府人卻用金陵紫氣來加害於我。”它壹怒之下,便派出很多蠍子去懲罰廣府人,鬧得廣府人晝夜不得安寧。壹天,廣府城大孝子寧清泉到南城墻根打柴,不幸被蠍子蜇了,壹直昏迷不醒。他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不滿壹歲半的小兒,他死了,家裏人咋著過。全城人都在為他難過,大人小孩的哭聲,驚動了天地。就在這時,從他門口走進壹個人來,看樣子不象是個平常人,身材高大,說話嗡聲嗡氣。他進門第壹句話就說:“大家不要哭,寧孝子死不了。”他從懷裏掏出壹個紅色瓷瓶,倒出壹點黃藥面來,撒在蠍子蜇過的地方。說也真靈,不壹會兒,寧清泉就清醒了,身上也不疼了,和以前壹樣精神。這人看著寧清泉笑了笑,又從懷裏掏出壹大包草藥籽,對大家說:“今天夜裏要下雨,明天早起趁著雨後地不幹,把這些種子撒在四城墻根和校場的閑地裏,等藥草出來後,就不怕蠍子了。以後誰要是被蠍子蟄了,就薅上幾棵草,在蟄的地方用草搓搓,然後再用幾棵草藥熬成水,喝下去就沒事了。”說罷壹晃就不見了。這時,人們才醒悟過來,這不是天皇爺下凡了嗎?果然,當天夜裏就下了壹場雨。第二天早起人們就按照天皇爺的吩咐把草藥全種上。沒過多久,藥草全長出來了。再有人們被蠍子蜇了,就按他說的辦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
多久,藥草全長出來了。再有人們被蠍子蜇了,就按他說的辦法治,果然人就不死了。
又過沒多久,蠍個大大地增多了,有的人還見到壹個三四尺長的大蠍子,街上還出現民謠,說是:南門沖北門,蠍子蜇死人,要想人不死,趕快移北門。”當時的知府立即召開全城紳士會,說他昨晚連作了三個夢,都是天皇爺托的,夢中給他留了壹首詩,要他必須在正德十年把詩中的事情辦妥,否則全城人和他都要死於非命。詩是這樣寫的:“城門東移築高墻,擺陣來擒蠍子王。轆轤把上金雞叫,廣府才會有吉祥。移門莫錯除夕夜,否則全城人均亡。知府既是父母官,趕快動手莫仿徨。”知府要紳土們回去,立刻動員城裏百姓,有錢出錢,有人出人,他還當眾表示,願意拿出壹年俸祿作為東移城門之用,並申文呈請從廣府的府庫中撥出白銀五萬兩,作為修城之用。就這樣,在他的帶動下,廣府城傾城出動,壹個浩大的工程開始了。經過六個多月的施工,城門東移,原城門處築成高臺的工程告成了。從那以後,永久永世地保佑著廣府城的子民。
在呂公堂西廂,有二喬牡丹,高四五尺,是清順治六年從曹州買來的。這株牡丹,與壹般牡丹不同,她壹棵花上開兩樣花色;壹是深紅,壹是淺白,又是兩半平分,馳媚爭艷,好像姐妹兩個。因此,人們都贊她叫“二喬牡丹”。
壹次,廣府知府王桂,見到“二喬牡丹”花開得大如碗口,色艷喜人,即興提筆寫了壹副對聯,就刻在門柱兩邊,對聯是:拋開三醉樓高,為渡眾生來冀北;鎖住二喬花好,已無夫婿在江東。
為什麽人家都這樣喜歡“二喬牡丹”呢?因為她有段動人的故事。
傳說,本城東街有壹名秀才叫武震天,學識淵博,樂於助人,人稱“武善人”,整個廣平府各地人們差不多都知道他,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壹次他壹連三天作了三個同樣的夢:他去曹州遊玩,在花園西側壹顆未開花的牡丹株下立著兩個仙女,頻頻有禮地向他要求,請他把她姐妹兩人帶到廣府南橋呂公祠安家落戶。
他覺得這個夢很奇怪,其中必有緣故,於是他給鄉親們說了。鄉親們都認為:仙人托夢,是個好兆頭,要他親自到曹州花園看個究竟。大家給他湊足路費盤纏錢,讓他在清順治六年三月清明節前,到曹州去壹趟。
說也奇怪,武震天從未到過曹州,但他到曹州後,所有看到的壹切,都和夢裏看到的完全壹樣。他來到花園西側,果然有壹顆未開花的牡丹,枝葉高低也和夢裏看到的壹模壹樣。於是他找到花園裏賣花的人,說要買這顆牡丹。賣花的說:“這顆牡丹長得將近十年了,不知什麽原因,也不長棵,也不開花,因此,是什麽顏色,花開多大,我們不知道。既然您老想要它,您隨便給個錢就算了。”武震天掏出壹些銀子,交給賣花的,小心翼翼地把花抱回廣府城,栽到南橋呂仙祠的西廂下。
牡丹花第二年就開花了,花開得不但朵大,而且非常鮮艷,又是壹半深紅,壹半淺白,好看極了。這壹下,把整個廣府城的人都轟動起來了,全城男女老少,文人墨客,都爭搶著去看牡丹,把廣府十縣的愛花者也招引來了,廣平知府高興地為這株牡丹賀號“二喬”。
後來,每年開花時節,祠堂總會有兩個美女歌曲於花間,聽則有聲,視則有影,於是“二喬”越來越被人所敬仰和愛戴,招來四方賞花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