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原指“世外桃源“,是指壹個完美的、理想的、美好世界;
壹、桃花源的虛擬與根源出處
桃花源,該詞,最早源於壹千六百多年前,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桃花源記》,由此給後人留下了壹個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由陶淵明的經歷可以看出,陶淵明不但是壹個田園詩人,也本就是壹個理想主義者;
二、陶淵明的簡介及其作品手法
(1)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2)陶淵明作品手法,善於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並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壹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壹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征。
三、現實中的桃花源(理想 ?社會)
(1)今天,桃花源,仍然是壹個令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但是它有過於的虛幻,不符合現實的情況。在世界上我們不可能真正的擺脫壹切束縛來到“桃花源”中度過壹生,不過只要保持自己的心中有壹片平和之地,那也就有了壹片專屬與自己的“桃花源”;
(2)桃花源,說的是壹個遠離世俗的美好世界,那裏沒有戰爭,饑餓,官場的黑暗的困擾。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淳樸,善良,樂觀,安居樂業。這正是在作者所在的魏晉戰亂時期缺失卻又希望的,當時的人民都希望沒有戰爭,安居樂業。人們心之所向,所以說是當時的理想社會;
四、現實中的桃花源,旅遊勝地,
(1)桃花源(Youyang Taohuayuan):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品牌,最負國際盛名景區,國家戶外運動基地;
(2)具備旅遊條件的桃花源旅遊地,國內有很多,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四川、雲南、甘肅、陜西等省份均有類似旅遊勝地,名稱有:桃花源、世外桃源、桃花島等等;
(3)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陶淵明的代表作之壹,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壹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五、桃花源、世外桃源、桃花島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