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具人文氣息的水鄉典型建築——長廊。這條長廊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最好的長廊之壹。長廊內是商店和房屋,外緣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連的城市河流。是古鎮區壹條全長約1200m的區級河流。水系主要來自浙江天目山,江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效果,即下雨時鞋子不濕,盛夏時不撐傘,給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了很多便利。[6]
東部消防委員會
郎鵬街東端,城隍廟橋南,生產街124號,民國時期是楓涇東區消防局所在地。這是上海唯壹壹處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遺址。
消防委員會的原建築由壹棟普通居民樓改建而成。受當時上海租界消防協會建築風格的影響,外立面墻體改造成西式風格。
推開紅色的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廳裏的幾大件老式消防設備。有20世紀初出現的名為“楊龍”的手壓按鈕,抗日戰爭前的機械“水泵”1937,以及1950後使用過壹次的輪式消防車。
楓涇鎮消防局成立於民國初年。當時,它被稱為“龍王堂”(也稱為消防協會),意思是“龍王霍克”。在南鎮的唐生橋下塘和北鎮的桃園洋設有消防辦公室。鎮上的商人和富紳捐款購買了水槍、木龍和水桶等基本設備。消防員都是自願參加的,各個商店和車間的員工都被挑選出來參加。如果發生火災,鄰居會敲鑼報警,消防員會帶著設備到消防會議上進行救援。1923年,楓涇南、北鎮成立了統壹的消防協會。總會設在楊桃園,並在北峰橋、北柵、東柵、橋、永昌橋和等八個適中地點設立分會。有200多名誌願消防員。同時對消防設備進行了改進,取水龍頭采用帆布橡膠水管直接從河裏取水。
1937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楓涇消防分局合並為東、南、北、中四個分區會議。景區內的東方消防會就是當時的其中之壹。期間增加了機械“抽水”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把、青銅頭盔、梯子等舊設備。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消防裝備才徹底更新,蛟龍等老舊裝備被徹底淘汰。3月,1952各區消防委員會合並成立“楓涇消防協會”。直到1959,“消防俱樂部”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在楓涇存在了近半個世紀後,民間自發組織的消防政務會議和消防會議已成為歷史。
雖然消防委員會是由人民管理的,但其管理在當時相當有序。上面是大會主席,下面是各地區的負責人,並對消防員進行定期培訓。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是該鎮的消防演習日。當天,誌願消防隊員們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手持武器列隊,“編號”開道,前往大興橋、桃園、人民廣場等地進行消防演練和競賽,俗稱“玩水龍”。鎮上的商人和士紳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壹年壹度的盛事。
當時楓涇鎮發生多起火災,消防員經常犧牲或受傷。1926年,為了紀念在歷次救火中犧牲的勇士,楓涇消防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清水橋西修建了壹座7米高的消防紀念塔。全名為“楓涇消防聯合會陣亡戰友紀念塔”,並鐫刻碑文以表彰誌願救火者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唯壹保存完好的火災歷史紀念塔。現被列為金山區文物。[6]
丁聰漫畫館
丁聰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漫畫家之壹,他以小丁的名義在報刊上發表諷刺漫畫。
丁聰出生在壹個卡通家庭。父親丁權(木雪),1881,楓涇鎮南閘人,解放前上海著名漫畫家。上世紀上半葉,丁權在上海主要新聞媒體上發表了大量諷刺社會現象的漫畫,影響很大。劉海粟創辦上海美術學院時,特意邀請丁權擔任首任院長。後來,丁權在法租界環慶裏31號創辦了中國第壹個漫畫協會——漫畫俱樂部。白美圖是他後期創作的月卡上的時尚女性,壹度廣受歡迎,被後人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丁權遭到迫害,於1969年逝世。根據丁權的遺願,丁權和他妻子的骨灰於3月送回老家楓涇安葬,1994。
展館位於古鎮北街421號。從北街到展覽館,妳必須穿過壹條安靜的石板小巷。走進大門,古銀杏、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將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致。展廳主體建築為五開間、兩層的民國建築,上下有回廊。整個展廳有1個序廳,7個展廳(其中壹個展示丁權的作品)和壹個貴賓休息室。總面積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件。前言大廳裏有壹尊丁聰的半身像和他的生平簡介。隨後,丁聰的諷刺和幽默作品、著名插圖和肖像在每個展覽室展出。丁聰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壹直出版漫畫作品。他諷刺了舊社會的反動統治和腐朽的社會生活,贊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繁榮景象和人民的勞動生活,並無情地抨擊了壹些落後現象。他的正義和良知處處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人物肖像展廳裏,有沈從文、秦怡、蕭幹、巴金、冰心、方成、馮驥才、新夏風、老舍、魯迅、茅盾、黃苗子、錢鐘書、聶紺弩、夏衍、王蒙等。名人以漫畫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在遊客面前。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丁聰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廣泛交往。他與中國文藝界的許多名人有著深厚的友誼。在名家作品插畫展覽室,可以看到他曾為魯迅、老舍、葉聖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作品畫過插畫。當茅盾在6月再次見到丁聰時,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壹首《五絕》:
“見小丁久了,見面倍相親。孩子們的臉就像過去壹樣,他們很兇。”
不僅寫了他們的友誼,還高度評價了丁聰的作品和人格。這首詩的手跡也在展廳展出。展廳內還有壹間影音室,陳列著他創作和生活中使用的壹些物品。丁聰把它們命名為“小丁物體”。他在十三陵水庫工作期間,在墻上畫了梅蘭芳、荀慧生、馬、、周、侯、李和等京劇名家的肖像。丁聰的自畫像、他的兒子、孫子和其他漫畫也在這裏展出。
丁聰曾經是國家漫畫藝術委員會的主任,但他在任何地方都稱自己為小丁。按照他的說法,有兩層意思。第壹,在父親面前,他永遠是小丁;其次,“丁”的中文定義是“人”,小丁是“無名之輩”。他的人生經歷證明,雖然他成名很早,但他從未忘記自己是壹個“無名之輩”,他經常以無名之輩的普通心態對待自己,他經常以無名之輩的角度看待時事和社會,世界是冷漠的,因此他的作品經常表現出真誠和強烈的人民感情。這是他的藝術源泉生生不息,作品幾十年來始終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真正原因。[6]
楓涇牌坊
歷史上,馮靜古鎮壹半屬於江蘇,壹半屬於浙江。原來這裏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誌,壹個是西邊的界河,壹個是東邊的牌坊。這座牌樓建在原分界牌樓的原址上,再現了馮靜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樓上有醒目的“楓涇”二字,由已故國畫大師程十發題寫。整個牌樓高12米,寬14米,三室四柱,非常高大優美。梁芳牌坊的柱子上雕刻著精美的傳統圖案,四根高聳的柱子上懸掛著四副鍍金對聯,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和民俗風情,使遊客壹進門就能簡要了解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像壹本偉大書籍的介紹壹樣。
楓涇長廊小吃街
楓涇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密布,河流縱橫。自元代以來,楓涇鎮壹直是壹個主要的商業城鎮,邊界河兩岸的商人來來往往,商人們臨水入街。當時,整個小鎮在河邊修建的商業走廊達到800多米。如今,修復後的楓溪長廊南起何誌橋,北至祝星橋,全長300米,連接著生產街長廊。這裏曾經是吳越最繁華的商業街。
離開楓涇歷史文化陳列館後,沿著300米長的楓溪長廊前行,便會看到以古民居、古橋、古街為特色的南鎮景區。各種各樣的小吃聚集在鳳溪長廊,這是壹條小吃街。沿著楓溪長廊壹路向北走,便會進入人文歷史豐富的北鎮旅遊區。[6]
古代舞臺
楓涇分為南鎮和北鎮。自明代以來,鎮上有兩座城隍廟,即南鎮的程楠城隍廟和北鎮的阿勒城隍廟,因為它位於東柵(現和平街海浪管理處)。壹個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在中國恐怕是罕見的。
東城神祠已被徹底摧毀,而城隍廟跨城河橋和沿河古戲臺已恢復重建。
戲臺是古代專用於表演的室外舞臺。中唐時期,中國的戲劇開始形成,到了宋金時期,戲劇作為壹種文學形式正式形成。當時劇場統稱為戲樓,唐詩中有“樂棚”“唱臺”“戲臺”“露臺”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欄和請柬棚。起初,戲臺大多建在寺廟等宗教建築前的廣場上,用於犒賞神靈。後來,人們開始建造大量的舞臺。非常富有的人在他們的房子或祠堂裏搭建舞臺,而在普通的農村地區,他們在打谷場或村莊附近搭建舞臺。後者在清代被稱為“曹太”,因為它簡單而不固定。因此,在農村地區走村串戶演出的藝術家群體也被稱為“曹太群體”。
楓涇古戲臺建在城隍廟廣場,臨街臨河。每當演出時,從水路乘船趕來的觀眾都可以坐在船上看戲。
在古代,窮人會在廟會期間去看戲。清代,南北城隍廟都有廟會。據記載,程楠神廟比賽始於清幹桂龍寺(1773),每三四年舉行壹次,後來演變為每年壹次,在農歷四月初四前後持續三天。《續豐景小誌》載:“至期終,士婦俱入室中觀之,百裏之內來者,船聚而河堵。”可見其宏大。當時,寺廟前的舞臺上演徽班(京劇的前身)等大戲,往往持續三天。北鎮的城隍廟比賽比南鎮起步稍晚,但持續時間比南鎮早。在每年的清明節,比賽時間為兩天,而始於清朝中期的王石廟會的比賽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初二,通常前後三天。熱鬧的壹年從農歷七月三十日開始,持續了七天。當時,攤販、京劇班、馬戲團等聚集在楓涇,古代的舞臺壹定很熱鬧。
《楓涇舊錄》中有壹個戲子刺殺演員“秦檜”的故事,很有意思。事件發生在康熙三月(1673)。當時,舞臺上正在上演秦檜的《傷嶽飛》。在戲劇結束時,壹個人突然從觀眾席上跳出來,用皮匠用的皮刀將扮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後,刺客被送往政府受審。他自豪地回答說:“人和梨園從來沒有彼此的壹半,他們真的討厭秦檜的耳朵。儀式不分真假!”法官同情他的憤慨,甚至以過失殺人罪對他從輕判決。
重建後的古戲臺臺面寬6.4米,深4.4米,戲臺面積28平方米,有歇山頂和飛檐,古意盎然。隨著古鎮旅遊業的發展,古戲臺壹年四季都會為遊客表演各種傳統、經典的戲劇節目。
呂濟人畫館
如果妳經常看上海的新聞,妳壹定記得上海市興國賓館8號樓市政府接待大廳裏的壹幅大型背景中國畫《瀑布圖》。每次市政府領導會見貴賓時,電視都會播放這張照片。這幅巨幅畫是“呂濟人畫苑”的主人呂濟人所畫。2005年,他受邀為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會議中心制作巨幅畫作,市長韓正親自為他選畫。
旅美中國畫家呂其仁是唯壹壹位在美國獲得中國畫金獎的中國人,也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學。他是壹位具有新工筆和真彩畫的中國畫家。他小時候喜歡畫畫。少年時師從國畫大師何子健,為國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他在上海美術學院接受了全面的藝術教育。1981年赴美,在紐約藝術學生會受到西方現代繪畫的熏陶。經過進壹步的學習,他開始探索自己的繪畫風格。雖然定居美國,但他最終選擇繼續在中國畫的園地裏耕耘,決心用毛筆和宣紙作畫,並在傳統工筆畫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繪畫的造型和色彩,從而闖出了壹條新路。應該說,他既有中西繪畫的造型基礎,又對國畫和西畫有很深的理解。他用取長補短的方法,將西畫的壹些理念和技巧融入中國畫,打破了傳統中國畫在色彩、耗光、肌理、構圖等方面的束縛,增加了中國畫的“高度”。他還充分利用美國寬松的藝術環境,努力將其傳統工筆畫帶入西方畫壇。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陳香梅女士(陳香梅教育基金會主席、國家旅遊局特別顧問)題寫的“呂其仁畫廊”設有三個展廳,展出了呂其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20多幅畫作,每幅畫作都充滿了質樸而感人的感情。他用細膩而富有感情的筆觸描繪每壹草壹木,描繪每壹個細節。他大膽運用油畫的色彩和光線來增強語言畫面的表現力。呂其仁繪畫的原則是絕不不帶感情地寫。他充滿感情地描繪外國風景。他帶著真摯的感情來到楓涇,畫出了和諧橋和橋灣,把我們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深情融入畫中。據作者介紹,他將在楓涇完成12幅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楓涇鎮的素材。
它高2.20米,長10.56米,圖片超過210平方英尺。描寫新上海黃浦江兩岸夜景的作品《浦江錦繡圖》,是作者懷著驚嘆上海飛速發展的心情創作的。20多年前他去了美國,當時他在黃浦江邊的壹棟大樓裏工作,透過窗戶他可以看到對岸的景象。當時浦江兩岸對比強烈。壹方面是各國的建築和擁擠的街道,另壹方面是成片的工廠、低矮的農舍和寬闊的農田。然而,浦江兩岸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10月進入新世紀以來,歷時三年零兩個月創作的巨幅《錦繡中華》集中展示了中國的風景名勝,其中包括聯合國頒布的56項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這幅畫高2米,長34米,包羅萬象,實在難得。大家可以逐壹欣賞他的其他作品。
盡管呂紀生活在美國,但他是壹位受過傳統教育並具有現代思維的中國藝術家。因為他有壹顆中國心,他總是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他用中國人的審美眼光,用獨特的藝術手段畫出了紐約和威尼斯的街景。其作品曾九次獲得國外畫壇大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是1996在美國獲得大獎的《湖南湘西畫鳳凰之早春》。呂其仁由此成為中國唯壹壹位在美國獲得中國畫金獎的華人。他在國內外舉辦了66次個人展覽,得到了同行和觀眾的贊賞。在看過他的展覽後,美國現任總統候選人之壹、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親切地與他握手並合影留念,對他贊賞有加。[6]
毛澤東徽章收藏博物館
毛澤東徽章收藏館收藏了金山區私人收藏家繆世芳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種毛主席徽章。收藏館不僅展出各地和各大軍區、軍分區、警備區頒發的徽章,還展出香港、澳門、日本等地區和國家頒發的徽章。其中,1是日本東方輪船公司在1969年發行的毛澤東榮譽徽章。目前,中國只發現了兩只。[8]
石王廟
王石廟,俗稱獅王堂,位於楓涇北街409號,是楓涇重要的道教勝地,建於明萬歷七年(1579)。
王石的名字叫石全,歷史上確有其人。宋高宗當時是錢坫師的軍事學院,民間歌手說石全是抗金英雄嶽飛手下的護國將軍。嶽飛在風伯亭被殺後,石全曾化裝成潛伏人員刺殺了秦檜。離京回鄉後,朝廷封其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地區,為金山及鄰近浙江的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還有壹種說法是,他從朝鮮退休後暗殺了秦檜,但沒有成功。相反,他在城裏被秦檜殺死了。因為他繼承了嶽家軍精忠報國的美德,深受百姓愛戴。他死後被封為“靖江王”。為了紀念石全,楓涇人民在明萬歷七年籌集了400兩白銀。王石廟建在楓涇北門。
王石廟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分為前、中、後三大殿。前殿兩側各有石馬,中殿左右各放兩條木船。後殿為正殿,樓下供奉石全和夫人塑像。樓上放著壹張雕花木床,這是王石的臥室。有10多個道士居住的房間。王石廟前還有壹個放生池,池上有壹座拱形石橋,名為王翹(現已重建)。
整個王石廟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江南壹處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自清朝中期以來,為了紀念石全在八月初二的生日,舉行了王石的生日比賽。運動會期間,幾十裏外的村民都來楓涇看廟會,非常熱鬧。屆時將有石大師“開光”、出巡、搖船、放煙花、踩高蹺、演大戲等節目。首先,它將持續兩到三天。到了清朝末年,由於城隍廟會的衰落,王石廟會成為楓涇壹年中最熱鬧的廟會。
有老人津津樂道地回憶說,石師傅外出巡邏時,隊伍長達數千米,場面十分壯觀。石王廟廟會直到1966才停止。此後,王石廟的正殿改為楓涇小學的職工食堂,前殿成為楓涇中學的三產小店。[6]
天明堂
在馮靜古鎮南豐橋以南的友好街268號,有壹座三角形尖頂的房子,玻璃磚墻上豎著三個字:命運廳。民國初年,楓涇鎮的壹些人開始信仰基督教,他們利用南閘的老房子改建為耶穌教堂進行教育活動。
抗日戰爭勝利後,基督徒人數開始增加,老地方不夠狹窄。因此,在1947年,吳、、費德榮和等當地人籌集了200石大米作為建立新教堂的基礎。80石米用於購買陳自達的老房子,剩余的120石米用於內外修繕。靈堂裏的桌椅板凳都是信眾捐贈的。大殿建成後,被命名為天命堂。
命運大廳占地面積平方米,有許多房子。建成後,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縣鄰近鄉鎮的信眾來到天命堂朝拜,人數眾多。當時命運教會旗下有三個團體,分別是倫敦俱樂部、信心俱樂部和司徒信心俱樂部。倫敦同鄉會由杭州和嘉興總會領導。上海和蘇州唐宗領導的信任俱樂部小組;司徒信會由蘇州和西塘總會領導。到1951年,這三個群體分別有91戶176人、80戶128人和73戶126人。壹個教會的信徒的教育管理由不同的教會管理,這是壹種特殊的組織制度。1966之後,天命堂被迫停止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從1979恢復,但房子仍被其他單位占用。1985年5月,鎮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歸還天命堂財產,並由教會進行修繕。19年10月6日,教堂正式重新開放並舉行盛大儀式。[6]
三佰圓
三白院是壹個三進三落的大宅子,後面還有壹個江南特色濃厚的後花園。原主陳虞舜,字白牛居士,楓涇人。當時,他在朝廷中被列為外交大臣,相當於農業部副部長。雖然他的官職很高,但他壹生清正廉潔。因為看不懂朝廷的壹些醜惡現象,他幾次罷官,隱居在家鄉。他平時愛好詩畫,學識淵博。他與詩人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關系密切,被稱為永不違和的朋友。他經常壹起喝酒寫詩,談笑風生。他死後,司馬光為他寫了壹首悼亡詩:“海角萬裏,雄壯幾何人,誌在千裏,三訓得新知,中國之聲傳天下,長盛不衰。”意思是說,在數百英裏之外的方圓,能找到多少像他這樣才華出眾、才智出眾、正直善良的人呢?花了壹百英裏才得到這樣壹個人才,他花了三個起落才獲得聲譽。他為人民所做的壹切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他沒有因為大起大落而浪費自己的生命。蘇東坡曾“哀其喪之”,走到他的靈柩前,流著淚為他寫下悼詞。後來,陸遊為這首悼亡詩寫了壹篇後記:“東坡前後有40首悼亡詩,惟《賢陳宮悼亡詩》意為最哀。讀起來讓人唏噓落淚。”這座大宅院記錄了陳的豐功偉績和坎坷人生,每壹座宅院都反映了他為官的艱辛歷程。因為旅遊的開放,我們賦予了他新的意義,裏面有300多件展品——數百個燈籠、籃子、線條和其他代表性物品,因此被稱為300花園。
宋六年(1046),陳(原名鄉北廟人)進京趕考,考中乙等,任明州觀察官。他在浙江為官僅壹年,父親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帶著父親的棺材回到楓涇。當時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他只有壹個院子。當他回家時,他被埋葬了。宋嘉佑四年(1059),系統科第壹名,成廣錄。後來,他被提升為省書記,如任郎。在任期間,他以誠實和公正的態度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並經常把家裏的錢捐給窮人。過去,當他在朝廷當官時,他的工資足以建造壹座大房子,但由於他平時的誠實,他無法拿出銀子來建造房子。直到第三年(1070)宋希寧升任外交大臣後,他才建造了第二座房子,即百籮亭。當時的宰相是王安石,他主持改革並實施了“青苗法”,但陳虞舜受舊封建思想的影響,實際上寫了壹本書反對它,認為此舉是“反朝廷之舉,而不是國王之舉。”因此遭到朝廷大多數人的反對,被貶為南康軍鹽酒稅官。他非常不高興,無意做官。在任期間,他經常與老師劉騎著白牛遊覽江西廬山,因此被稱為“白牛居士”。宋希寧在楓涇隱居五年,最終棄官而去,整日邀友吟詩,乘白牛往返於白牛氹。他還著有《楓涇海會園藏經》、《松江郭超天臺教院藏經》和《青浦布金園藏經》。因他清風朗節,為了紀念他,後人把楓涇稱為“白牛村”和“白牛鎮”,並在鎮西為他修建了壹座名為慶豐橋和慶豐亭茶樓的橋。
宋熙寧七年,王安石罷課。朝廷用人時,皇帝招他入宮為官,得知他清正廉明,連修建第三個院落的錢都沒有,就命地方官員為他修建。他還了解到他喜歡詩歌,所以為他建了壹個後花園。但是好景不長。他只當了壹年的官員。王安石又當了宰相,他又罷官了。他回來後立了壹本書,發誓絕不做官。他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寫了很多詩,如《杜管集》、《對策》、《廬山略記》。在後花園,我們可以欣賞他留下的墨寶。
後花園曲徑幽靜,鳥語花香。這是壹座吟詩作畫的江南園林。花園雖小,只有65,438+0畝,但它集中了這裏全年的所有風景。東、南、西、北四角分別種植不同季節的花卉和野果。東南角是春天,種植了桃花、柳樹、硬核海棠、紫藤和冬青刺等植物。每次春雷響起,都是粉綠相間,壹派春色;西南角,正值夏季,種植著上海市花玉蘭花和楊梅。盛夏時節,白玉般的玉蘭花芬芳綻放,紅紫色的楊梅滿樹,讓人壹見就垂涎欲滴;西北角是秋天,火紅的楓葉和果實累累的芭蕉代表收獲的季節已經到來;東北角是冬天,有代表長壽的松柏和不怕冷的臘梅。來到這裏真的有點像陶淵明說的那樣,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忘返。
在公園的頂部有壹個小亭子,名叫劉春亭,它是根據宋代僧人德奎大師的壹首詩命名的。“我聽說毛亭充滿了意義,流連於壹盆美麗的風景中。歌聲不老,酒常花紅,玉簪穿夕陽,柳拖金線系東風。春天人們回家時,懷疑桃園路突然連通。”陳對朝廷不滿,棄官回鄉。他發誓絕不做官,並每天邀請朋友在這個花園裏喝酒和寫詩。當時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都來過這裏。正如詩中所寫:在亭子裏,面對著美麗的風景,喝酒,與詩談笑風生,心情非常強烈,心情特別舒服。雖然亭子旁沒有美妙的歌聲,也沒有上了年紀的黃鸝在歌唱,只有鮮紅的花朵陪伴著她醉醺醺的臉龐,但她可以用簪子穿夕陽,用金線般的楊柳撐東風。人人都說春天已經過去了,但在這裏她懷疑通往桃花源的道路剛剛過去。這首詩揭示了陳隱居後的心境和他對園林的迷戀。這壹幕和這壹情景,名為劉春館,真是相得益彰。
沿著假山往下走,還有另壹個亭子,叫醉眠亭。坐在面對墻壁和水的亭子裏,亭子裏的花園盡收眼底。池裏荷花的香味更清。有壹個小島,就像蓬萊仙島壹樣。島上有壹塊太湖石,上面寫著“喚醒靈魂”。意思是清醒過來,徹底看清事物。陳棄官後,每次喝醉都在這個小亭子裏小憩。他覺得自己置身於仙境之中,官場上的壹些煩惱在這裏煙消雲散,心中所有的不快都拋在腦後,只剩下醒來後的愉悅,於是他寫道:“酒長腰輕,醉時壹枕敵。”興衰勝榮枯柳,聚散見同潮。酸酐法本應存在於塵埃之外,而覺醒的人呼喚著水。我聽說嘉世信守承諾,不像江東。“意思是:系在妳腰上的酒壺壹直是空的。午睡後醒來,妳會覺得幾個朝代都過去了。成功和失敗就像柳樹發芽和落葉。做官與罷官,聚散就像白天的日出與日落。青苗法不應該在全世界推行。當我喝醉時,我突然醒來,以為壹切都是空的。我知道朝廷中的許多大臣也同意“青苗法”。我的失敗使他變得像壹條河。
走出醉眠閣,穿過走廊,來到了當時陳的書房“壹枕堂”。“壹個醉酒的枕頭是壹千個敵人”,陳在這裏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傑作。堂前壹副對聯寫道:“海角萬裏,美男子,誌在千裏,三訓始新。”這是陳的好友、著名詩人司馬光悼念陳時所作。意思是:“天涯海角,方圓萬裏,妳能找到多少才華出眾、才華出眾、為人正直的人?”百裏挑壹就是他。他是壹個經過三次四次考驗的好人,深受人民的愛戴。從這副對聯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和陳有著密切的交往,有著深刻的了解和欽佩與贊揚。
枕廳旁邊還有另壹塊太湖石,上面寫著“聚散”二字,“聚散看同丹暮潮”如果妳有興趣,可以在這裏拍壹張照片留念。它警告世人,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官員和被免職的官員聚在壹起然後離開是很常見的,所以妳應該放松壹下,這樣生活會更好。[6]
農民畫村景區
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洪村,毗鄰朱()楓涇高速公路。花村距離楓涇鎮約4公裏,滬杭高速公路(A8)新浜出口和楓涇出口均可在10分鐘內到達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