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高分尋專家解答:杭州旅遊 30天行程安排

高分尋專家解答:杭州旅遊 30天行程安排

樓上的景點,還不夠全。我補充:1。太子灣公園,杭州西湖的註水口,裏面鮮花,清澈的小溪,別致的茅亭。

2。九溪。九溪煙樹,裏面景色不錯。

3。宋城。宋城是個仿古公園。除了建築、商鋪裝飾、古代把戲表演,還有大型歌劇宋城千古情。

4。杭州樂園。 5。東方文化園。東方文化園不太出名,但是景色其實很好的。有菩薩顯靈,有長長的古亭,有各個教派的宗廟。。

壹下飲用樓上:

以西湖為中的的西湖景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她三面雲山,中涵碧水,面積約60平方公裏,其中湖面6.5平方公裏。

為使西湖這顆天堂明珠更加絢麗多姿、璀璨奪目,自2002年起,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開始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六年來先後建成西湖南線景區、楊公堤景區、湖濱新景區、梅家塢茶文化村、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兩堤三島景區、龍井茶文化景區、靈隱新景區、吳山新景區、高麗寺、八卦田遺址公園等項目,重建、修復歷史文化景點150多個,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西湖“壹湖兩塔三島三堤”的全景重返。

西湖十景

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壹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遊客,都津津樂道,先遊為快。

雙峰插雲 柳浪聞鶯 三潭印月 斷橋殘雪 南屏晚鐘

花港觀魚 曲院風荷 雷峰夕照 平湖秋月 蘇堤春曉

新西湖十景

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園林與名勝》(現更名《風景名勝》)雜誌、浙江電視臺、杭州市旅遊總公司5家單位聯合發起舉辦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全國各地有10萬余人參加,***提供7400余條西湖景點,最後評選出10處景點。1985年9月起由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先後在10處景點豎立景碑或鐫刻景名。

雲棲竹徑 寶石流霞 玉皇飛雲 龍井問茶 吳山天風

虎跑夢泉 滿隴桂雨 九溪煙樹 阮墩環碧 黃龍吐翠

三評西湖十景

從1985年到2007年,時間又過去了22年,這22年裏,西湖的變化有目***睹,尤其是2002年啟動綜合保護工程以來,西湖可以說是壹年壹個樣。為了能夠更全面地反映西湖的美景,2007年6月,杭州舉行了三評“西湖十景”的活動,評選對象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湖保護建設特別是2002年以來實施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期間恢復重建、修繕整治的145處景區(點),“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不再列入評選範圍。***有33.86余萬人參與評選,收到有效選票約29.74萬張,評選結果在2007年10月27日舉行的第九屆西湖博覽會開幕式上正式揭曉。

靈隱禪蹤 湖濱晴雨 北街夢尋 三臺雲水 錢祠表忠

萬松書緣 楊堤景行 梅塢春早 六和聽濤 嶽墓棲霞

西湖三堤:

白堤是將杭州市區與風景區相連的紐帶,東起“斷橋殘雪”,經錦帶橋向西,長可2裏。

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後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作杭州刺史時,在今天白沙路壹帶興修過白公堤,現已不存,杭人紀念他的功績,便將現在的白堤記在他的功勞簿上了。白堤舊日以白沙鋪地,今已改為柏油路面,兩側花繁樹茂,有絢麗多彩的碧桃,有婀娜多姿的垂柳。錦帶橋舊稱碧涵橋,據說康熙遊西湖時,龍舟就是從這座橋下進入裏湖的。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2。8公裏。

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壹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唐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因宋代蘇東坡疏浚西湖時所築而得名,清康熙題為西湖十景之壹。蘇堤望山橋南面的禦碑亭裏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蘇堤長達二千余米,兩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異,每逢陽春三月,柳樹成煙,掩映湖面,風趣橫生。

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蘇堤上的六座拱橋,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壹;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楊公堤 楊公堤景區是杭州市西湖湖西綜合保護工程的成果,包括7個分景區,由北往南依次是曲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和花港觀魚。

因以楊孟瑛主持開挖而成,故名。楊公堤

楊孟瑛,宇溫甫,四川豐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知杭州。其時西湖葑塞已久,湖西壹帶幾成平陸。楊孟瑛力排眾議,於明正德三年 (1508)實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蕩近3500畝,並以疏浚產生的淤泥、葑草在西裏湖上築成壹條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壽山、馬嶺山腳,南至赤山埠、錢糧司嶺東麓,連接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長堤,堤上建六橋。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裏六橋"。

明《西湖遊覽誌》將裏六橋自北而南依次定名為環壁橋、流金橋、臥龍橋、隱秀橋、景行橋、浚源橋。後堤西的湖面漸趨淤塞、萎縮,楊公堤也逐漸成為與西湖西岸合為壹體的道路(先後稱仁壽山路、西山路)。2003年恢復楊公堤,並建紀念亭及楊孟瑛雕塑,以緬懷楊公浚湖築堤之功績。

西湖十景

雙峰插雲 :

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余裏。南高峰臨近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米,是靈隱寺的坐山。

柳浪聞鶯 :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為帝王禦花園,稱聚景園,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

現為占地十七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

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三面雲山壹面水的觀景佳地。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斷橋殘雪: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壹詞。1921年斷橋被重建,長8.8米,寬8.6米,單孔凈跨6.1米。現在的斷橋為1941年改建,上世紀50年代又經修飾。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

斷橋殘雪景觀內涵說法不壹,壹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斷橋的聞名還因中國著名的民間傳說《白蛇傳》,相傳這裏是白娘子和許仙的定情之橋。

南屏晚鐘:

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

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

後周顯得元年(公元954年),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壹的凈慈寺。

凈慈寺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為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築,上層懸大梵鐘,下層為凈慈寺地藏殿。大梵鐘高3米,口徑2.3米,重10余噸。凈慈寺晚鐘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蕩。

花港觀魚:

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裏湖。

花家山麓有壹小溪,流經此處註入西湖。

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時,內侍官盧允升曾在離這裏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清康熙三十八年(壹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今日的花港觀魚是壹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

曲院風荷:

位於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據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壹處官家釀酒作坊,每逢夏日熏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曲院荷風”。清代,酒坊關閉,康熙遊湖時將“曲”字改成為“曲”,易“荷風”為“風荷”。

如今曲院風荷景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拓建,成為占地420余畝以荷文化、酒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園林。

全園分為嶽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濱湖密林等5個景區。

園內亭、臺、樓、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約占38畝,種有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珍稀名貴品種,成了我國賞荷的佳地。

雷峰夕照:

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臺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壹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傾圮。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層,依山臨湖,蔚然大觀。

平湖秋月 :

現如今的平湖秋月觀景點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壹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

蘇堤春曉 :

蘇堤春曉是指寒冬壹過,蘇堤便猶如壹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沈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如夢如幻。

新西湖十景

雲棲竹徑:

位於五雲山南麓的雲棲塢裏,為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素以深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

康熙皇帝曾四到雲棲,賦詩題額,並賜壹株大竹名為“皇竹”,浙江地方官為此建“禦書亭”、“皇竹亭”以記盛事。相隔43年後,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雲棲。清末以後,雲棲竹林屢遭破壞,不復舊觀。

1950年後,在杭州市園林部門護理下,竹林逐步復壯,整修寺宇,開辟茶室。今天的雲棲竹徑,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整個環境幽靜清涼。

寶石流霞 :

寶石山為西湖北岸屏障。這裏的山巖呈赭紅色,巖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仿佛數不清的寶石在熠熠生輝。

寶石山東巔,保俶塔巍然挺秀。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現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1933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誌物。

玉皇飛雲 :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錢塘江,東接鳳凰山,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山體挺拔高聳,山頂常有雲霧飛繞,因而取景名為“玉皇飛雲”。

玉皇山在南朝梁時已有佛寺,五代吳越國時經全面開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開通山東麓慈雲嶺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雲臺”及阿育王寺等佛寺。

至南宋,寺廟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廟改為道教官觀,山頂福星觀及慈雲宮在清代極為興盛。

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淩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風起雲湧之時,佇立山巔登雲閣上,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

龍井問茶:

位於西湖西南的風篁嶺山。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相傳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且龍井之水,亦十分奇特,攪動時,水面會出現壹條分水線,仿佛遊絲擺動,然後慢慢消失。龍井不僅有名泉、名景,還有名茶。龍井茶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壹,有“色綠、香郁、形美、味甘”四大特色,為茶中極品。

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氣,元明間,人多以遊龍井品茗為樂。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禦茶”遺跡。乾隆還將過溪亭、滌心池、壹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

吳山天風 :

位於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雲表,巍然壯觀。山道旁,有壹組形態各異的巖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稱為“十二生肖石”。

吳山山頂建有“江湖匯觀亭”,站在亭中,錢塘江和西湖全景壹覽無余。在亭側通往雲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觀遺址,遺址旁留有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手書:吳山第壹峰。

春秋時期,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

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淩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虎跑夢泉:

位於大慈山下的虎跑泉,是西湖眾多名泉中的翹楚。虎跑泉的得名,始於“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的佛教神話傳說。

傳說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見此處風景優美,欲在此建寺,卻苦於無水。壹天,他夢見二虎跑地,清泉湧出。次日醒來,果然發現甘泉,此泉即被命名為“虎跑泉”。

虎跑泉在地質學上屬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質優良,其形成與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關。虎跑泉與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大井,並稱杭州五大“聖水”。更因虎跑泉水質特別純凈,世人將虎跑泉與龍井茶葉譽為“西湖雙絕”。

滿隴桂雨:

位於滿覺隴村、石屋洞前壹帶。滿覺隴俗稱滿家弄,明清時盛產桂花,為西湖著名賞桂勝地。

1950年後,新種植壹批桂樹,至1955年前後,連同老樹,數達萬株,其中樹齡最長的約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壹石,桂花成為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壹代傳壹代,終於造就了這壹片“金粟世界”。如今更是家家戶戶皆植桂,房前屋後,村內村外,滿山坡,路兩旁,舉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後,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流芳十裏,沁透肺腑。桂花品種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壹番意趣。

九溪煙樹 :

九溪,俗稱“九溪十八澗”,十八澗系指細流之多。位於西湖西邊雞冠壟下。源發翁家山楊梅嶺下,途匯清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雲棲、清頭和方家九溪,曲折隱忽,流入錢江。

1947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跡,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時,杭州西湖尚為壹片冰雪世界,當時下龍井是壹處儲水盤谷,承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

民國期間,九溪十八澗壹帶有二、三私家茶莊,賣茶水並供應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莊所備桌椅不多,春秋佳日,遊客以澗邊石塊權充桌椅。1975年以後,園林部門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館、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環境,疏浚泉池,築水壩,架畫橋,布蹬道,造亭子,擴大遊覽面積。

阮墩環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壹八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為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小的壹個島。

1981年,島上建環碧山莊。莊內揭出大旗於林杪之上,隨風招搖,頗存古風。島中心為壹片林間空地,偏西北由廳堂、曲廊、矮籬、柴門組成院落。東南岸邊為船埠,東北部岸邊置壹用杉樹皮結頂、棕櫚作柱的圓亭,取名“憶蕓”(紀念阮元意思)。小小島嶼漂浮於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叢中,猶如碧玉盤中壹顆晶瑩翡翠。“阮墩環碧”景名由此而來。整個環境,遠山近水,開闊明朗,清逸幽靜。

黃龍吐翠 :

位於西湖北山棲霞嶺北麓。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龍積翠”壹目,“黃龍吐翠”景名脫胎於此,用壹“吐”字,突出貼泉池巉崖間龍口噴水,珠簾倒掛的特有情景。

黃龍洞在宋、元、明、清代皆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期改為道觀。此處前為庭園,後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與人工建設為壹體,為期上雅幽園林之壹。1985年,集宗教文化內涵與寺觀園林景象於壹體面的黃龍洞辟建為仿古遊樂園。黃龍洞山門到二門之間,有壹段長而曲折的遊步道,古木修篁,花草清池,矮墻漏窗,頗多可賞景物。

三評西湖十景

靈隱禪蹤:

靈隱景區包括靈隱寺和飛來峰。靈隱寺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是杭州禪寺的最早蹤跡,寺名來自創建者印度僧人慧理所說的“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裏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裏建寺,取名靈隱。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巖構成,與周圍群山迥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飛來峰”。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

由於靈隱周邊有上天竺、蓮花峰等名山,佛音莊嚴,禪意隱現。所以禪蹤乃是靈隱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為“靈隱禪蹤”。

湖濱晴雨:

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啟動湖濱新景區建設,範圍從北山街斷橋起至壹公園沿湖用地。

湖濱地區保留下來的老建築主要是民國以後的民居、旅館、店鋪、小別墅等類型。整治中,這壹帶的風貌得到了某種程度的保持,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小庭院、小巷、小天井、灰色的兩坡頂、騎樓、灰磚墻、檐口、石庫門、木門窗等建築元素都會再現在新湖濱的各個角落。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騎樓的建築形式,在整治中特別強調要“似曾相識”。

由於湖濱位於西湖和城區的接壤之地,三面雲山壹面湖,因此也是品鑒陰晴雨霧的好地方,尤其是多雨時節,漫步湖濱,煙雨蒙蒙,水天壹色。杭州有句名諺:“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而長久以來,從南宋的“西湖十景”,到1985年的“新西湖十景”,講到了晴湖、月湖和雪湖,卻唯獨沒有說到雨湖。取名“湖濱晴雨”,既是對蘇東坡名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壹種再現,也是對西湖四時美景的壹次補寫。

北街夢尋 :

北山街東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臨西湖,北靠寶石山、葛嶺、棲霞嶺,並與市區湖濱相連,全長2600米,被人們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是西湖風景區內唯壹的歷史文化街區。

在這條路上,妳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撞上歷史,撞上文物,其間的壹草壹木,壹樓壹舍,壹磚壹瓦都透露著濃郁的文化。歷史上,北山壹帶向為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寺院祠墓林立,曾留下無數佳話逸事。現尚存許多文物古跡,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7處,包括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嶽飛墓(廟),杭州市標誌性建築保俶塔,大石佛院造像、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展館等。還有秋水山莊、孤雲草舍、堅匏別墅、抱青別墅、靜逸別墅、穗廬、瑪瑙寺等壹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築。

三臺雲水 :

三臺山景區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鄉風貌於壹身,它以浴鵠灣景區為核心,東靠楊公堤,西臨三臺山路,北至烏龜潭景區,南到虎跑路。

重新修復後的三臺山景區內恢復了黃公望故居、先賢堂、黃篾樓水軒、武狀元坊、霽虹橋、三臺夢跡等故跡。三臺山景區的茶樓,是杭州茶樓的壹大特色。飛檐仿古的建築,亭閣宛然,花木蔥蘢,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協調。

“三臺雲水”點出了這裏景觀的多樣性和立體化,同時借用了宋代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頌揚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熱血千秋,清白壹生。

錢祠表忠 :

錢王祠舊名表忠觀,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錢王祠在宋代

初名“表忠觀”,清代以後則通稱為錢王祠。祠內有蘇軾撰書的 《表忠觀碑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碑。“碑記”敘述了吳越國三代錢王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五代時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節,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終納土歸宋的事跡,褒揚了歷代錢王的功績,認為“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

2003年,在保護原有遺跡的前提下,配合西湖水體景觀,錢王祠重新復建,成為西湖南線集遊覽觀賞、文化展示、歷史研究於壹體的園林景點和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基地。景名“錢祠表忠”,既寫出了杭州百姓對於錢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現出西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萬松書緣 :

萬松書院初創於明弘治十壹年(1498年),名報恩寺,是明清時期杭城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的地方。書院位於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三面環山,壹面環水,旁邊即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幾百年來,萬松書院為浙江乃至全國輸送了無數人才,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師重教、育才樹人的民風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據史料記載:唐朝曾在萬松嶺上修報恩寺,明弘治十壹年(1498年),浙江右參政周木在報恩寺原址改建萬松書院,奉孔子像,並聘請孔子的後代孔衢、孔績主持院務,世代相襲,明清時期已成為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浙江省文人匯聚之地。

梁祝之戀使萬松書院成為男女婚姻壹線牽的姻緣之地,名聲遠播省內各地,故而取名“書緣”。

楊堤景行 :

楊公堤是與白堤、蘇堤齊名的“西湖三堤”之壹,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有花港觀魚、浴鵠灣、烏龜潭、茅家埠、杭州花圃、曲院風荷、金沙港等重要景點。

楊公堤是為紀念楊孟瑛而得名。明弘治十六年(1503)楊孟瑛出知杭州。其時西湖葑塞已久,湖西壹帶幾成平陸。楊孟瑛力排眾議,於明正德三年 (1508)實施疏浚,並以疏浚產生的淤泥、葑草在西裏湖上築成壹條呈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六橋。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裏六橋”。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恢復楊公堤六橋,俗稱裏六橋,與蘇堤六橋遙相呼應。

“景行”原意指大路,比作崇高光明的德行,典出《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楊公堤自北而南第五橋,遙對南高峰、三臺山,南宋以後到明代,因附近有三賢祠,所以橋名題作“景行”,這也是楊公堤上至今惟壹尚存橋拱圈舊構的古橋。楊堤景行,既表達了今人對先賢楊孟瑛浚湖築堤這壹惠及杭州百姓和西湖的德行的景仰之情,也點出了楊公堤人行景移、移步換景的特色。

梅塢春早:

梅家塢位於雲棲西二公裏的瑯碭嶺北麓的山塢裏,四周青山環繞,茶山疊嶂,是杭州最大的龍井茶生產基地,茶地面積達80多萬平方米。

梅家塢原來是壹個很不知名的小山村,由於周總理的五次來訪使得梅家塢的名氣大增。80年代,梅家塢雖是壹個小山村,但是已經是很多國外賓客的來訪之地,梅家塢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漫山遍野的茶園。經過2003年的整治,梅家塢營造出“十裏梅塢蘊茶香”的農家休閑旅遊環境,成為杭州壹個具有獨特性品牌的旅遊新亮點。

現在的梅家塢是杭州壹處獨具風姿的旅遊熱點,農家茶莊迎接著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梅家塢盛產的茶葉是西湖龍井中的珍品。每年采茶分作四次,清明之前的頭茶稱“明前茶”,也叫“蓮心”;谷雨之前是“雨前茶“;立夏之際為“三春茶”,也稱“雀舌”;壹個月後最晚采摘的稱“四春茶”,也名“梗片”。所以,“春”在梅塢便是茶香之意;春茶四摘,又以最早的“明前茶”最為名貴。

六和聽濤: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吳越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嶽墓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