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壹位老人,退休後主動擔當起了家庭的營養師,他認為做飯其實是壹種樂趣,自己挑選食材,自己從擇菜開始,每壹步都是自己做,特別是每道菜被大家吃光,那種心情甭提有多高興了。
受訪人:王大強 國家營養聯盟會員 國家二級公***營養師
原標題:壹日三餐 有多講究就有多愛 看退休老人王大強為家人準備的“ 健康 食譜”
受訪人:王大強 國家營養聯盟會員 國家二級公***營養師
綠豆芽、黃瓜絲、胡蘿蔔絲,加上火腿絲,就可以炒個小絲菜;新鮮百合炒牛肉,新鮮的小白菜炒雞蛋;鮮嫩的芹菜用熱水壹焯,味道美極了……
聽到這些,妳的味蕾是否已被喚醒?
1退休後的“放縱”生活
王大強今年77歲,退休前在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營養科工作,在這個崗位他幹了40多年,醫院大大小小四個食堂的供餐方案、菜譜都由王老師來設計,多年來他設計了多款營養、科學的食譜。剛退休時,王老師每天比上班更忙——忙於朋友的飯局,以前上班因為太忙去不了,退休後有時間了,覺得自己也該放松放松了,這樣的日子讓王老師感到生活充滿陽光。但是,問題來了,王老師的身體比以前胖了,“三高”也來了,身體時不時地會出現壹些“小故障”。壹段時間後,王老師的老伴和子女對他進行了“諄諄教誨”,他痛定思痛,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於是每天開始鍛煉身體,不去參加不必要的應酬。
2廚房裏快樂的大廚
作為老人和家長,對子女們總是有愛護之心的,總想幫他們做點什麽。王老師的子女都在醫院工作,每天加班,到了飯點都吃不上可口的飯菜。王老師和老伴商量後決定,自己在家裏每天做午餐,讓子女孫子都過來吃。
從此做飯變成王老師退休後的壹大趣事。
每天早上,王老師和老伴壹同去濱河路鍛煉身體,順道買上中午做飯所需的食材。回到家後,休息片刻,王老師便會走進廚房做快樂的大廚。等所有的飯菜端上桌後,孩子們陸陸續續進門了。兩個正在上學的孫子說,“每天最期待吃爺爺做的飯菜,比外面星級酒店的飯菜都好吃”。但吃飯也要守規矩,王老師定了幾條“苛刻”的規矩,吃飯不能看電視,不能說話,不看手機,不接電話。王老師說,有些家庭吃飯妳壹言我壹語,言多必失,哪句話說不合適影響大家的心情,再好吃的飯菜也吃不出美味;看手機、打電話的手再抓著饅頭、筷子吃飯是極不衛生的。王老師說吃飯就專心吃,品嘗 美食 的味道。曾經有壹次,老家來了幾個親戚,家裏事先沒有準備食材,便訂了飯店出去吃,結果孩子們已經養成了吃飯不說話的習慣,在飯桌上很少講話,搞得親戚心裏很不舒服。
3“剪掉”壹些習慣
王老師認為,人老如樹,樹要剪枝,目的是集中有限養分,讓樹木長得更高更好。人也如此,到了晚年也要“剪枝”,這樣才能生活輕松身體好。“剪掉”愛管閑事的習慣,孫輩的教育是其父母的事情,不是爺爺輩的責任,不要過多幹涉。與子女相處,千萬不要喋喋不休,不能越位和錯位,大事上表個態,聽不聽的別計較。此外還要“剪掉”不良心態,不憂逝、不孤獨、不煩惱、不焦慮。尤其是焦慮,許多老人過度擔憂 健康 ,身邊有老朋友、老同事去世,更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對 社會 、周圍環境或者家人的不信任,也會加劇老年人的焦慮。凡事要想得開,多交朋友,有高興的事情壹起分享,有不開心的事情嘮嘮叨叨分憂解愁。
王老師說,蔣勛的《品味四講》裏就提到食的美,很多人因為長時間在外面吃飯,回到家只是對付壹頓飯,這是體會不到慢生活的幸福的。很多忙碌的人,心裏總想著找個時間,自己著手做壹頓飯,可是真的有時間了,卻以休息為由,將其放棄。這還是將做飯當作負擔了。做飯,如果時間允許,這是壹種休閑,是體會生活味道的壹種方式。大家實不應該放棄這種美好的體驗。說到這兒,王老師感覺自己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