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興仁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地理座標為東徑104°54′—105°34′、北緯25°16′—25°47′,東連貞豐,南界安龍、興義,西接普安,北鄰晴隆,東北隔北盤江與關嶺縣相望。全縣國土總面積為178530萬平方米,耕地面積2.27萬公頃;轄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9個鎮,281個村民委員會,6個社區,2個居民委員會,2005年末總人口46.7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1.75萬人,人口出生率14.6‰,自然增長率8.3‰,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1.3%,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布依族、苗族。主要礦藏有煤、金。
興仁縣是黔西南州的交通樞紐,位於貴(陽)昆(明)公路黃金旅遊西線上的中心位置,縣內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全縣通車裏程1080公裏,省道214線、215線從縣城經過,鄉鎮通車率達100%,基本實現村村通路,南昆鐵路已投入營運,縣城距頂效火車站42公裏(汽車二級公路),省重點工程盤(縣)——百(色)二級公路、已建成的關(嶺)——興(義)二級公路都從縣城經過,使興仁縣具有較好的交通條件和區位優勢。
2005年,興仁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02億元,全縣財政總收入2.0168億元,其中本級財政收入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02元,全縣初步建立起以黃金、銻、鋅為主采冶業,以煤炭、電為主的能源工業,以水泥、石材、機制磚為主的建材工業,以醬油、魔芋、芭蕉芋等為主的食品加工業等產業。
興仁縣地處黔西南州盤江八縣的交通中心,商貿繁榮,經濟發達,近現代為滇、桂、黔三省交界縣市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興仁縣歷史悠久,縣境春秋時屬 國,戰國、秦、漢屬夜郎國,正式建縣於清朝末年,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曾是黔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境內文物豐富,已確定的重點文物57處,其中:州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最著名的有交樂漢墓群等。
興仁縣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地區,座落在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面上,屬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流域,處於東南暖濕季風、兩南幹濕季風和冬季大陸氣團控制的交接處,屬低緯度高原性中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表現為“谷地幹熱,高山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征。縣境內山川秀麗,洞石奇穎,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氣候溫和,風景怡人,物產豐富,民族風情古樸濃郁,民族文化悠久多彩,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旅遊資源。
l998年以來,興仁縣抓住南昆鐵路通車和頂興路建設的良好機遇,按照省政府批準實施的《興仁縣縣城總體規劃修編》,依托老城區建設城東新區。目前,城東新區的建設已初具規模,顯示出新城的雛形,城東新區主骨架工程“六路壹小區壹市場”(即:振興路、文化路、市府南北路、黃金路、市府東路、美食壹條街等六條道路和桃園住宅小區,工業品貿易批發市場已經建成),供水、供電、通訊、噴泉、雕塑、路燈、綠化美化等設施壹並壹次性配套建成,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其中振興大道為黔西南州壹流的火道,全長1650米,寬40米,6車道,電力、供水、通訊等管網全部地下埋設,大道兩端各設置壹個噴泉和雕塑,並配置綠化和氣派的華燈,振興大道兩側壹批城市標誌性建築正在籌建或建設中,壹個嶄新的、基礎設施完善的新城正在崛起。
旅遊資源基本概況:興仁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貴州實施西線旅遊戰略的黃金通道和黔西南北上南下西進東出的交通樞紐,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奇特的地貌,形成了絢麗多彩、氣象萬千的人文、自然風景名勝資源。
在自然風景名勝資源方面,由於興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屬低緯度高原性中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表現為“谷地幹熱、高山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征。縣境內山川秀麗,風景怡人。以放馬坪風景名勝區為中心綿延119平方公裏的風景名勝資源,星羅棋布,數不勝數,有巍峨綿延的“百裏青龍”、廣袤遼闊的放馬坪草場,有奇、絕、秀、幽的高原玉帶“麻沙河”,雄、險、奇、峻絕天下的“清水河景區”,還有鯉魚湖的風情萬種,真武山的空靈俊秀,大野場的古樸神秘以及那神奇夢幻般的溶巖洞群風光等,讓人嘆為大自然之“觀止”。它們集原始古樸、濃郁深厚、驚險秀麗、幽深奇峻為壹體,但又各具特色,各顯奇異,引人入勝。在人文景觀資源方面,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光輝燦爛,韻味雋永的文化遺產。我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各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有記錄我國古代先民們在新、舊石器時代的活動,又為我們探究古夜朗文化提供寶貴線索的交樂漢墓群,有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我們研究伊斯蘭教的傳入,發展及變遷提供依據的三家寨道堂,還有金壁輝煌的佛教聖地——大雄寶殿,明代遺址馬乃兵營和安逸土司,古建奇觀東嶽廟、陳氏莊園、省級文保單位壽福寺等都顯示了興仁悠久的文化積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