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十則》 作者:孔子 孔丘 ,字仲尼。
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壹。
編撰了我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3、《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介紹:劉禹錫,字夢得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
4、《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 介紹: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5、《三峽》 作者:酈道元 介紹:酈道元,字善長,北魏範陽郡涿縣人,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
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註》。6、《記承天寺夜遊》 作者:蘇軾 介紹: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漢族,眉州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
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7、《馬說 》 作者:韓愈 介紹:韓愈,字退之,漢族。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8、《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 介紹: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漢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9、《小石潭記》 作者:柳宗元 介紹: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漢族,祖籍河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
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為 “唐宋八大家” 。10、《嶽陽樓記》 作者:範仲淹 介紹:範仲淹, 字希文,原名朱說。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漢族,祖籍陜西彬州。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恢復範姓,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11、《醉翁亭記》 作者:歐陽修 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壹居士。
漢族,吉安永豐人,自稱廬陵。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與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
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12、《出師表》 作者:諸葛亮 介紹: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
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13、《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作者:孟子 介紹: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壹書。
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
14、《魚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介紹:參照上面。15、《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壹篇文章,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後人所起。
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壹。《左傳》,是春秋時期的文學名著和史學名著,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是壹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四年(前453年),記載這壹時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況。16、《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我國著名國別體史書《戰國策·齊策》講述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
該文是《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戰國。
2. 文言文兩則作者簡介《學奕》作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兩小兒辯日》作者:
列子,漢族,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著有《列子》。
緝梗光妓叱幻癸濰含璃《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3. 初中1中考古詩詞(初中1—6冊91首)李白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2、《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3、《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4、《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5、《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6、《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7、《行路難(其壹)》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8、《月下獨酌》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杜 甫1、《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2、《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3、《春望》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4、《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 婦啼壹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6、《羌村三首(其三)》 群雞正亂叫, 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 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 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 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 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 四座淚縱橫。
7、《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蘇 軾1、《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2、《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4、《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辛棄疾1、《西江月 》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2、《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4、《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李清照 1、《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2、《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4. 七至九年級詩,詞、課文、文言文的作者簡介我的是人教版的 《童趣》 沈復 字三白 號梅逸 清代文學家 《〈論語〉十則》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 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觀滄海》 曹操 字孟德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唐代詩人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字樂天 晚號香山居士 唐朝詩人 《西江月》 辛棄疾 字幼安 號稼軒 南宋愛國詞人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號東籬 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 《山市》 蒲松齡 字流仙 別號柳泉居士、聊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學家 《〈世說新語〉兩則》 劉義慶 南朝宋文學家 《智子疑鄰》 韓非 戰國末期韓國人 著名思想家 《塞翁失馬》 劉安 西漢思想家、文學家 《傷仲永》 王安石 字介甫 號半山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木蘭詩》 南北朝時北方民歌 《孫權勸學》 司馬光 字君實 號迂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口技》 林嗣環 字鐵崖 明末清初人 《狼》 蒲松齡 字留仙 別號柳泉居士、聊齋先生 清代著名文學家 《桃花源記》 陶淵明 名潛 字元亮 私謚靖節 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陋室銘》 劉禹錫 字夢得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愛蓮說》 周敦頤 字茂叔 宋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 《核舟記》 魏學洢 字子敬 明末散文作家 《杜甫詩三首》 杜甫 字子美 唐代詩人 《三峽》 酈道元 字善長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字通明 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藥家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 《觀潮》 周密 字公謹 號草窗 南宋文學家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字宗子、石公 號陶庵、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名潛 字元亮 私謚靖節 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使至塞上》 王維 字摩詰 唐代詩人、畫家 《渡荊門送別》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唐朝浪漫主義詩人 《遊山西村》 陸遊 字務觀 號放翁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字叔庠 南北朝時南朝文學家、史學家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名潛 字元亮 私謚靖節 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馬說》 韓愈 字退之 唐代著名文學家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字景濂 號潛溪 明朝人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字夢得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赤壁》 杜牧 唐代詩人 《過零丁洋》 文天祥 字宋瑞、履善 號文山 南宋文學家、民族英雄、愛國詩人 《水調歌頭》 蘇軾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字希孟 號雲莊 元朝散曲家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字子厚 唐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嶽陽樓記》 範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字永叔 號醉翁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滿井遊記》 袁宏道 字中郎 號石公 明代文學家 《飲酒》 陶淵明 名潛 字元亮 私謚靖節 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行路難》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唐朝浪漫主義詩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字子美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唐代邊塞詩人 《己亥雜詩》 龔自珍 字璱人 號定庵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陳涉世家》 司馬遷 字子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唐睢不辱使命》 劉向 字矛政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隆中對》 陳壽 字承祚 晉朝人 《出師表》 諸葛亮 字孔明 政治家、軍事家 《望江南》 溫庭筠 字飛卿 唐代著名詩人、詞人 《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 字希文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字子瞻 號東坡居士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武陵春》 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 宋代傑出女詞人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字幼安 號稼軒 南宋愛國詞人 《公輸》 墨子 名翟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二章》 孟子 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莊子〉故事兩則》 莊子 戰國時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 《鄒忌諷齊王納諫》 劉向 名更生 字子政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 戰國初期鄭國人。
5. 初二語文下冊文言文作者介紹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 壹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
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致書:得到書。
這裏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患,擔心,憂慮。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
先達:學術界的前輩。 執經叩問:求教。
叩,問。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
填,塞。這裏的是擁擠的意思。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引,提出。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時。
叱咄:訓斥,呵責。 (禮愈)至:周到。
(不敢出壹言以)復:這裏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 (持)湯沃灌:熱水。
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裏。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
再,兩次。食,提供夥食。
(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 (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
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
緼,舊絮。敝,破。
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二、1為什麽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
衣著: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3、第壹、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麽?這樣寫有什麽好處?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壹定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
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艱”專心致誌,這是宋濂切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同體會。 5、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麽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第壹段看,作者最終能夠學有所成的原因是什麽? 刻苦學習、博覽群書、虛心請教。7、文中寫大寒天氣是通過那個句子表現出來的,寫這樣的天氣目的是什麽?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
目的是通過環境惡劣烘托作者抄書艱辛,路途艱難,更加有力地突出主旨。8、作者從衣食兩方面表現自己求學之苦的句子是:(1) 無鮮肥滋味之享。
(2)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9、總領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時即嗜學10、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妳有什麽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壹下。 雖然我們現在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廉,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再生活上攀比,專心致誌,才能學有所成。
11、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麽? 遠學求師 謙虛求教12、文章用了那些表達方式?有什麽作用? 記敘、議論 ,敘議結合,生動感人。
不僅充分表現了作者“勤且艱”的讀書生活和苦學態度,也鮮明地體現了作者勸勉晚生勤奮學習的目的。13、課外積累。
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誌上進的動力。)。
6. 古文 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的求學精神有哪些現實意義明初詩文三大家之壹的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現在的中學生學到這樣的文章,大都不以為然,因為古人之“學海無涯苦作舟”似乎早已過時,已經被鋪天蓋地的“樂趣”代替了,什麽愉快教學等等“理念”充斥課堂,好象是“無樂不成學,無樂不成教”了。故而,有人將那句古訓改為“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而宋濂在文中,強調的就是“勤”與“苦”。那麽,這篇作品現在學習還有它的現實意義嗎?答曰:大也! 宋濂之“勤”與“苦”,處處體現之。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這是家庭條件之限制;“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這是無奈中的方法;“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這是個人求學的態度。至於“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的從師之路,更是苦不堪言了。
那麽,這壹切的“勤”與“苦”,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的呢?家長的威逼?老師的嚴厲?都不是!作者在文首的壹句“余幼時即嗜學”就已經道出了其中的玄機,壹個“嗜”字,淋漓地闡明了勤苦學習的思想前提——興趣與愛好。 所以,當有的學生提出宋濂的求學與當今的學習相悖時,我說:非也,同出壹轍罷了! 妳看,“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為什麽能“略無慕艷意”,因為“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作者“足樂”的是什麽?學問!這其中的樂趣是遠遠超過“口體之奉”的。 可以說,宋濂強調的“勤”與“苦”,完全和“趣”與“樂”是壹致的。
那些“學於太學”的“諸生”,“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但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這些人為何學不好呢?壹言以蔽之,樂趣不同也。他們條件優厚,已經形成了“享受型”的心理,當然是以吃、穿、玩為趣,有幾人還會在那些“破書”中去找“樂子”呢? 行文至此,筆者想強調兩點:壹是惡劣的環境可以塑造壹個人的意誌;二是有了興趣就可以為之而勤苦。
也就是說,宋濂的求學在當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結合新課程改革,有人認為,“趣”就是讓學生多做遊戲;“樂”就是讓孩子壹天到晚高高興興。
其實不然,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可塑性極強,極醫形成“享受型”的心態,歪曲了“愉快教學”的內涵。現在強調的“樂趣”,旨在要求引導者(教師)要用自己的各種有效手段,首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樂趣,在此基礎上,再去強調“勤”與“苦”,不似古代私塾裏那樣的“嚴加管教”。
宋濂說,“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我們現在不這樣了,師生關系成了朋友關系,教與學都要處處體現“人文”,但這種“樂趣”基礎上的“勤苦”是不能不倡導的。 不管怎樣說,這“勤”與“苦”,是學習與事業永恒的精神,同“趣”與“樂”不矛盾。
以“勤”為“趣”,以“苦”為“樂”,這是學習與事業上的崇高境界,所以,筆者仍然要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