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文壇上有兩大紅人,稱為“南袁北紀”。“北紀”,指的是北方的紀曉嵐。“南袁”,就是南方的袁枚。為什麽稱這兩人為紅人呢?是因為他們在當時的文壇上才氣最高、名氣最大,影響力也最大。其中袁枚不僅是全國有名的詩人,還是令人佩服的園藝家,和最懂吃的美食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位愛寫作、愛生活、愛美食的詩人吧!
註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蔭的樹木。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壹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壹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忽然”壹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現在,請妳讀壹遍這首有趣的小詩吧!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賞析
這首詩寫得淺顯易懂,也很有趣,詩人說他在野外的林蔭道上,看見壹個小牧童正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行。也不知有什麽開心的事兒,這個牧童壹路走壹路唱著歌,聲音又清脆又響亮,把整個安靜的樹林都給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了下來,小牧童閉緊了嘴巴,兩眼直直地盯著高高的樹梢。發生了什麽事呢?原來是樹上的知了吸引了他的註意。這只知了,正扯開了嗓門,得意地大聲唱歌呢,它絲毫沒有發現小牧童已經盯緊了它,想要把它捉到手!
這壹幕充滿趣味的情景,偶然被詩人看到了,便將它寫進了詩裏,並且給詩歌起名為“所見”,意思是偶然看到的生活畫面。就像我們的看圖寫話壹樣,詩人把眼前的圖像用文字描繪下來。我們不妨來學學詩人是怎麽描寫的吧,為什麽他會寫得這麽生動、有趣呢?
詩人壹開頭先描寫小牧童的動態,寫他高坐在牛背上,大聲唱歌的派頭,是多麽自由放松啊,然後寫小牧童的靜態,妳看他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麽專註!
在這首小詩裏,有聲音有動作,有動態有靜態,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壹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捉蟬,捉到了沒有,則留給讀者去想像了。
藝術家說,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我們有時候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的小小瞬間,因為壹次旅途,因為壹位有心的詩人,從清代壹直美好到現在,還會美好到將來。讓我們壹起試試背誦這首小詩吧!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今天的古詩分享就到這裏,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