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劉傅氏族沿革史概略——劉傅位明

劉傅氏族沿革史概略——劉傅位明

文/劉傅位明 2013年8月

國有史,族有源。我始祖本姓傅,美稱鸞,名鳴鳳,原籍福建省汀洲府上杭縣人,***六兄弟,其排行二。明朝弘治年間,廣東都堂公榜到福建省汀川府招新民,開拓疆土。我始祖鳴鳳和盟兄劉榮應招,攜妻兒萬金及胞五弟傅鸈和劉榮妻孩壹起。遷途中經歷悲痛,終到粵西高涼府地域,被安置於高涼府石城縣山底鄉,拓土開墾創業,至今已歷五百多年,氏族繁衍遍及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省和海外其他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總人口已有十萬。

按我國歷史的變革過程,結合劉傅氏沿歷史變革而發展的過程,概略分三個歷史時期:壹、應招遷途,開基立姓創業初期;二、開拓中興期;三、近現代發展期,分敘於後。

壹、應招遷途,開基立姓創業初期(公元1488年至清初年間)。

明朝時,南國地廣人稀,尤其是桂東粵西交界地域更甚。明.弘歷年間,廣東都堂得朝廷允許,到福建省公榜,招新民至粵開拓疆土。我始祖傅鳴鳳,抱膝有六兄弟,其排行第二。他秉性宏圖大誌,與盟兄劉榮商討應招拓疆之事,正合盟兄之意,於是確定應招,承墾高涼(即粵西高州府)地域。領取公文,於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劉榮、傅鳴鳳攜妻帶子女,並胞五弟傅鸈壹起,離開上杭向粵遷徙。經贛南、梅州,到粵北韶關府翁源縣藍青鋪時,鳴鳳突染惡疾不治,臨終時囑咐大家壹定要堅持到達承墾地。始祖仙逝,始祖妣杜氏悲傷含淚和劉榮夫婦、鸈弟在悲痛之中,把祖屍骸火花,將骨灰盛入小瓶,繼續長途艱辛跋涉,經端州過西江,終於到達高州府交接公文,被安置到石城縣山底鄉。榮公擇居竹山;而我杜氏祖妣與叔鸈公,擇與榮公相鄰的山塘尾老屋場而居,自此之後,孤兒寡母,與叔鸈公***艱苦相依為命。先是葬始祖骨灰於附近的蕉埇之後,早起晚息,勞苦開辟田地,建屋舍,飼養禽畜,種植五谷雜糧蔬菜,開始過著居有所,衣食無憂的穩定農家生活。此期間得到劉榮公無微不至的關懷扶持和指教,家業壹年比壹年好,正期盼創蕃昌之業。

劉傅位明(圖片收集於2013年10月)

然而,叔鸈公篤信青鳥術,好覽山水,四處行遊,在鄰近的化縣平定鄉,尋得聖地陸傳嶺,又擬帶嫂侄遷居。但是,我祖妣認為從閩長途跋涉,艱難悲痛才安定下來,夫君之骨灰也在山底入土為安,所以不願與叔再遷。叔鸈公只身再遷陸傳嶺。自後,孤兒寡母,在盟伯榮公的協助下,早起貪黑地勤奮耕耘,節儉持家。

萬金本性聰慧,堅持日耕夜讀,覽閱四書五經,深得傳統文化的熏陶,練就胸懷大誌,深思熟慮,謀劃藍圖的智慧,深得母親、盟伯夫婦的愛戴加勉,家業蒸蒸日上。但是,不幸厄運又降臨,母親因勞積成疾,不幸逝世。悲痛中,在盟伯及鸈叔的協助下,盡禮厚葬母親……。我二世祖萬金公卻沒有沈浸於悲痛之中,相反,很快就振作精神,興家之誌更堅強,精心持家,刻苦研讀詩書……

創立新姓,展藍圖。我二世祖萬金公,在盟伯父夫婦慷慨仗義的扶持監督下成長,心*猶深。適時盟伯父膝下無嗣,自身又是孤苗,正躊躇之中。壹日雨天,萬金公在家重讀《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桃園結義”章節,突發奇想:能否壹姓承兩姓?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萬金公高興得不得了,即取鬥笠,冒雨趕去盟伯父家。劉榮夫婦壹聽盟侄的主意,心裏就萬分樂意,即時賜其名為“麗川”,復姓“傅劉”。

正值麗川公意氣風發時,適逢高州府年榜科考,劉榮公勉勵兒趕考,並在府上報姓為“傅劉",名為“麗川”,籍石城縣山底鄉。府尹閱後存疑而問“何之謂也?",麗川公便壹壹陳述姓氏來源,府尹覺得既合情誼,卻不盡美,因而道:“此感恩之舉不盡美,因生父之功不如養父大,應取姓劉傅,尤善美!"麗川公欣然接受。科試公榜時,石城縣山底鄉劉傅麗川考中秀才,獲府、縣、鄉三級賀喜。

自此,中華姓氏中又增添了壹個新姓氏——劉傅。

在三級賀詞中有壹賀聯寫道:文傅姓氏弘揚感恩載德中科舉,光耀兩宗繁播忠孝立業舉千秋。

興家創業,蒸蒸日上。二世祖麗川公配羅、呂二氏,生育兩兒:本清、本寧。本清居老屋場之東,又稱東泉;本寧居老屋場之西,又稱西池。本清育五男,本寧育四男,至五世裔孫,東泉、西池已有二十三戶,人口已達兩百多人。墾荒拓展到山底的東南化縣同誌堡、塘梨根、公居、中垌等鄉堡,北面墾荒至廣西陸川縣的清湖、古城等地。實旅耕、讀、商、武並舉的策略,以墾殖耕耘為基礎,興修水利,旱澇保收。山底築有鰲陂,同誌堡的坡塘,梨根的水響陂,公居陂等都是這壹時期興修的,還築了不少的山塘。以人為本,自辦私塾學堂,少年兒童入堂讀書習文。冬季閑春青壯年習武練功,保村護鄉。開發資源,經營商貿,利用山底東邊的羅江流域,將山底豐富的木材、山竹、山茶等收購采集,順江而下至鑒江,在化縣城、鑒江出海口梅碌設木欄、商鋪銷售。又在當地采購山區百姓生活缺乏的海鹽、紗布、鹹魚等日用品。急百姓之所急,滿足百姓之所需,生意越做越興隆,布及兩廣的石城縣中北部和陸川縣西南部的山區。

晉科中舉,壹鳴驚人。明朝天啟二十七年(公元1627年),五世祖玉梅公高中丁卯科舉人。威震石城、化具、陸川三具。玉梅中舉後,籌謀修譜建祠立廟,興修水利之大略,可惜篤誌未酬英年早逝,只遺宏願令兄弟子孫和族親來實現。

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玉梅公之弟玉侖公,依哥之遺願,編寫族譜,並纂寫《山底劉傅復姓原委考》。清·康熙十三年間(公元1674年),玉梅公之子傍三,依據先叔玉侖篡寫的族譜原稿,修輯成《劉傅氏族譜》,後人尋查有依了。與此同時,傍三公聘請高明地師,擇得榕樹頭聖福之地,修建劉傅宗祠(又稱大宗祠)和恩祖祠(在宗祠左邊上方),每年春秋二祭。

然而,建祠後不久,山底卻遭廣西地界的賊寂草鞋三壹夥的打劫。傍三公率全族之力和山底鄉全體鄉民團結壹致,英勇頑強抗擊,終於擊殺了賊首草鞋三,賊徒潰敗即散,取得了護鄉保家的完全勝利。從此,劉傅氏族在山底鄉已成為七姓(古、鄭、肖、胡、羅、唐、劉、林)中的望族。

開拓中興期(清初至民國初年,約300年)。

山底鄉捕殺賊首草鞋三,戰勝賊寇後,劉傅氏族的名聲傳遍廣東的西南部及廣西的東南部,贏得各氏族的熱心愛戴和大力擁護。為開拓、發展經濟打下了堅實的人緣、地緣基礎。劉傅氏族子孫所到新地,承築有方,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攔溝窪為水塘,蓄水防旱;截溪築陂,鑿渠引水,開拓新耕地。其中六世祖傍三公在化縣中垌修築最有名牛牯陂,歷經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工程量之大,開鑿引水渠之艱難,灌溉面積之廣,都居當時高州府域內之最,影響最廣最深遠,被載入州府誌。

恩祖祠

進壹步拓展商業貿易。在原來羅江沿岸商貿業的基礎上,又開拓山底西部九洲江至南海北部灣安鋪出水口沿岸的商貿業,擇地專設商業貿易行或鋪,逐漸拓展濂州、雷州、瓊州三府地域。隨著商貿發展的需要,氏族宗親也跟著遷移,傳承先祖和客家人“四海為家”的傳統,與當地原居民融洽相處,在那裏定居創業,繁衍生息。

劉傅戈和劉傅位明(圖片收集於2013年3月17日)

以人為本,興教辦學堂。由於人口的繁衍越來越多,居住地的擴展,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突顯,僅靠原有的私塾啟蒙教育,解決不了培訓人才的需要。然而單靠本姓氏的力量又很不足。所以,先祖向其他氏族倡議聯合辦學的謀想。這壹倡議,首先得到張、李兩氏族的贊同。在化縣中垌的張德先帶頭捐資,結果於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40年),張、劉傅、李三姓氏聯合,在化縣中垌竹頸村建立“文光書院”。三個姓氏的優秀子弟首選進院就讀。

恩祖祠大門口

第二次續修族譜。清.乾隆乙卯年(即公元1795年),育堂、迏三、明經、明華等諸賢,仿歐陽式樣,按舊譜纂修成新譜,譜貌煥然壹新,上承源流,下分支脈,有條不紊。

公居金坑的孔公祠

第三次續修譜。二次續修譜後壹百四十多年,劉傅氏族枝繁葉茂,從高州府域遷居濂州、雷州、瓊州等府域,散居廣西的橫州、貴縣、北流等地。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貢生澤洲,恩科舉人東湖等賢士,四處聯絡,搜集劉傅氏的分支脈絡,第三次纂編成新譜,由十世元公等續稿但未校附印;十三世泰公再續筆,十四世東湖公譜序,才校印成譜。

榕樹高塅子的廷爵公祠

重修大宗祠。清.嘉慶庚申年(公元1800年),傅洗、傅鏜、紹璉、傅洲、宗上等宗親捐租,翻修壹次宗祠的頂面;又經風雨約百年,宗祠上的桁、桷已有些被蟲蟻侵損,瓦片墜落,上漏雨下積水。清.光緒丁亥年(即公元1887年),在宗親傅創、傅安、傅泰、傅柱、傅梅、傅輯等的倡議和主持下,把宗祠重修為上中下三座相連,每座五間,宗祠右邊修建麗川公祠,宗祠前座門面改修成半圓拱門,頂墻高出,遮擋瓦面。恩祖祠重修為上下兩座三間過相連。

劉傅宗祠 門聯:上聯為“藜然啟祚”,下聯為“版築興宗”;

恩祖祠 門聯:上聯為“恩推版築”,下聯為“祖述陶唐”;

麗川公祠 的門聯:上聯為“基開兩粵”,下聯為“廟食千秋”。

山底北埇的德惠公祠

與此同時,劉傅氏各分支宗親,都先後修建各分支各房的祠堂,如:

田頭村大旺山的東泉公祠

山腰山塘尾的際泰公祠

山腰大塘排村黃桐坡的建陽公祠

中垌白水坡的玉梅公祠

榕樹高塅子的廷爵公祠

山腰田寮村山背的玉葵公祠

山底北埇的德惠公祠

山底北埇的德毅公祠

山底天堂嶂的六公祠

公居金坑的孔公祠

中垌白鳩地的敬軒公三門祠

廣西防城那良的庭鳳公祠

廣西陸川橫山騎馬垌的勤創公祠

廣西陸川橫山的宏基公祠

廉江石角谷堆的賓奇公祠

化州中垌大窩的祖祠

中垌蘭山福嶺的筠亭公祠

中垌石嶺的冰瓜塘祖祠

中垌西村的仁佐公祠

化州平定水口竹根圍仁厚公祠

廉江和寮朱埇德毅公祠

……

廣西防城那良的庭鳳公祠

山腰大塘排村黃桐坡的建陽公祠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 玉梅公中丁卯科舉人,自此之後,每逢關公誕辰之日,玉梅公率子設香燭、金元寶和貢品拜祭。

後來,劉傅氏族人認為玉梅公中舉,與關帝庇佑是分不開的。清乾隆年間,玉梅公的後裔子孫,在修建玉梅公祠的同時,在長灣河西岸邊的簡頭坡擇了壹塊聖地,修建關帝廟,與玉梅公祠同時落成,同時開光進祠。自此以後,每年春秋二祭,成為傳統。

山腰田寮村山背的玉葵公祠

尚武健體,保鄉護村。劉傅氏族傳承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勤勞節儉,崇文尚武,包融四海。劉傅氏族山底開基創業後,繼承發揚客家精神,勤儉創業,崇文登科,尚武健體,與其他氏族和諧相處,排難解憂,***同發展。山底鄉自排除賊首草鞋三壹夥的侵擾後。尚武自保的信心得到進壹步加強,利用冬閑季節,加強習武術練功夫,成立鄉自衛隊和護村組,對保護山底壹方的平安,起到關鍵作用。

清鹹豐、同治年間,劉傅氏族率領山底鄉自衛隊,協同官兵,兩次擊敗廣西“敗軍”的侵擾。尤其是同治六年(即公元1862年)的那壹次。當時,所謂“南興王陳金缸”已敗軍成匪,他的部下黎東九奉命會同廣西容縣敗軍首領楊三大、曾五大到粵西搶糧劫餉。

這三個人洗劫了化縣的平定、合江、林塵三鄉之後,信言山底的糧食豐厚,就圖謀經中垌鄉進山底搶奪。

我先祖獲此消息後,就立即聯合山底鄉其他氏族和中垌鄉的張、李、賴等氏族的力量,周密部署在長埇扣、牛牯陂出水口的石頭嶺、飛蛾嶺下埋伏阻擊,並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把蜜蜂、黑白兩色的野山蜂和黑黃色的山蟻,裝進有谷殼的小布袋裏,每個弓箭手配置幾小袋蜜蜂及山蟻;又在兩個嶺放飛兩個掛有關公畫像的風箏。

當軍匪進入伏擊圈後,兩個風箏乘著東南風飛向軍匪頭頂的空中,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弓箭手,壹齊向軍匪隊伍裏發箭,瞬間匪軍隊伍亂成壹團,不知所措,呼爹喊娘,中箭的倒地,未中箭的卻被散發出來的蜜蜂纏住頭部猛蟄,頭痛臉腫難受倒地打滾;散發出來的螞蟻,專往人體隱蔽處亂竄亂咬,也使匪軍全身痛癢難受,也倒地打滾;趁敵陣大亂時,手持刀斧、梭、鏢、長矛、棍棒等武器的鄉勇,即從埋伏的灌木叢中躍出沖向敵陣......。

楊三大、曾五大見勢不妙,立即下令撤退。敗軍成匪再敗,不可收拾,八九成的匪兵被蜂蟄傷、蟻咬傷,狼狽逃命。匪軍感慨:“不怕山底人,就怕山底神,山底木葉都咬人。”劉傅氏族和其他氏族團結壹致,又壹次取得保護山底鄉的重大勝利。

在2020年端午節期間的6月26~27日,培育千戶書香家庭委員會執行會長劉傅永熙、主席劉傅仕南、總務長劉傅永達、還有劉傅國利,以及各家小孩等家屬壹行,在惠州西湖舉行了交流學習和會議活動。並拜訪了德高望重的原中華劉傅氏宗親聯誼會主席顧問劉傅位明宗親,給大病初愈的劉傅位明宗親帶去宗親們的親切問候和關懷。

三、 與時俱進,沿著歷史潮流前進。

十九世紀末,清朝經中英鴉片戰爭(公元1840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後日益衰落,國內矛盾重重,國外列強又虎視眈眈。反封反帝、求民主、爭***和的浪潮壹個接壹個,各氏族民系都面臨著在動蕩中如何求生存的問題。劉傅氏族的優秀分子,選擇了團結、聯合、培養人才,反封反帝之道。

辦學培養人才。民國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張、劉傅、李、賴四戶姓氏的優秀賢士聯合捐資,將中垌的文光書院擴建成立經正初級中學;民國31年(即公元1942年),又擴建擴招高中班,這樣,經正中學成為粵西地域第壹間私立的完全高級中學;同時,劉傅氏族又建立山底群城中學、麗川小學,又與林氏族人辦公居小學等。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中華大地掀起了反封反帝反軍閥割據,爭民主,求***和統壹的革命浪潮,革命運動遍及南北東西中。劉傅氏族修建的祠廟、學校和聯辦的中學,逐漸成為仁人誌士培養革命種子的搖籃和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

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中,劉傅氏族的仁人誌士,走出家門,走出國門,去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並積極參加戰鬥。這壹歷史時期的代表有:

劉傅琪1921年考取去法國留學,認識了周恩來,並參加了***產黨,回國後,1942年任廣西陸川縣長,滿屆後的1946年回化縣第壹中學任校長至解放;

劉傅元在中山大學讀書時參加***產黨,後在東江縱隊任連的政治指導員,解放後轉業惠陽地區政府任職(後調入佛山地區任職至離休);

劉傅饒在國民政府“三青團中央”任職,參加抗日戰爭,全國解放後在廣東韶關教書,1986年後在國務院統戰部、省、市政協任職;

劉傅勇、劉傅秀英、劉傅錦、劉傅桐、劉傅屏等在粵桂邊界的廉、化、陸參加革命遊擊隊堅持戰鬥直至解放,其中劉傅秀英(女)被捕英勇就義犧牲。

第四次纂修族譜。1987年至1989年,十六世孫劉傅錫、劉傅宥、劉傅釗等人主持籌資,第四次纂修族譜,並把族譜發放到宗族聚居的自然村,以當時的生產隊為單位,每個單位壹套,22本。這樣,能供更多的宗族研讀,了解劉傅氏族的沿革史,對加強本族的團結互助,和諧社會,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五次重修劉傅宗祠、恩祖祠、麗川公祠。在2001年,在劉傅宜、劉傅春權、劉傅祿光等主持下,全體宗親捐款出力,第五次重修“三祠”,整體修繕已完成進祠。但宗祠內設置的沿革史館、革命傳統館和發展圖書館仍在繼續進行中。

第五次重修族譜。2005年,宗親委派十六世孫劉傅曲、劉傅鳴兩人前往山西省平陸縣參加鼻祖傅說公3340年周年華誕慶典(又中華傅氏宗親首屆聯誼總會成立大典),尋根問祖,塑源遷途路線。2006年,以劉傅建為顧問的第五次修譜委員會成立。此後,在修委會主任劉傅海其的主持下進行編寫工作,得到海內外宗親的大力支持和贊助,歷時三年,於2009年春勝利完成,刊印發行。《劉傅族譜》的新特點有:壹是改歐陽式版為現代橫排版;二是成年劉傅氏未婚或已嫁的女性壹律入譜(已嫁的自願),充分體現了男女平等;三是姓源血脈世系清晰;四是三千多年來的遷途線路清楚;五是圖文並茂,發放面廣。

隨著祖國的飛躍發展,中華人民***和國跨進二十壹世紀。新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劉傅氏宗親與其他氏族壹樣,積極投入到這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在政府、農牧業、工企業、商貿業、教育界、軍界、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醫療等九大領域中,為強國富民,積極努力施展才華,黨政軍、商界亦英才輩出。

2013年7月,中華劉傅氏宗親聯誼會籌備會首屆代表大會,在廣州市番禺正式召開,到會代表壹致通過了中華劉傅氏宗親聯誼會章程、中華劉傅氏宗親聯誼會組織架構和中華劉傅氏宗親聯誼會財務管理制度等重要文件,努力開拓劉傅氏族新紀元。

以史為鏡,發揚我族精神,傳承光大,永世千秋。

註: 本文首刊於《劉傅家園》第二期,首發於公眾號“劉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