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竈
小時候有壹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祭竈”。在民間傳說中,“竈神”的職責是掌管廚房的爐火,管理飲食,監督家庭壹年的行動,並在早年向“玉皇大帝”報告以決定獎懲。按照習俗,人們應該在小年“祭竈”並送走“竈神”。這樣做的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撞到對方。人們擔心“竈王爺”會打小報告,於是就和它套近乎,俗稱“梅竈”。祭竈糖時為“竈王爺”祈福,“辛甘醜辣,竈王爺莫言”,期待他在最後壹天多說好話。
2.吃竈糖
俗話說“二十三,蜜瓜棒”,小年吃竈糖是中國北方的壹種習俗。在小年,人們會買壹些蜜瓜、芝麻糖等。去祭拜竈王爺,並祈求竈王爺吃完蜜瓜後會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這正是對中的“老天爺說好話”。廚房糖果原本是給竈王爺準備的,現在已經逐漸演變成兒童早期必吃的零食。
3.清掃灰塵
掃塵是壹種大掃除,也是打掃家庭環境。據《文選》記載,這壹習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為“塵”和“陳”諧音,掃塵也意味著除舊迎新,掃除不好的東西。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春節的準備工作更是熱火朝天。要徹底打掃房間,俗稱掃塵,掃塵是為了辭舊迎新,並去除不祥之兆。每家每戶都應該仔細徹底地打掃,使窗戶明亮幹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粘貼窗戶、粘貼年畫等等。
4.吃餃子
每年,許多北方朋友都習慣在晚上吃餃子,而除夕吃餃子是為了給竈王爺送行,意思是“送走餃子的迎風面”。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節日食品,餃子也被稱為“焦耳”和“餃子”,這意味著新舊交替。全家人圍坐在壹起,和面、調餡、揉面、搟餃子皮,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其樂融融,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5.做意大利面
北方的小年,大家都忙著做棗糕(也叫大饃饃)、團圓餅、長壽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幸福,日子綽綽有余。制作起來比較麻煩。和面後醒面,揉面後再醒面,然後做成各種面食形狀,再醒面,醒面後離開蒸鍋。蒸面也叫“面花”,非常好吃。
後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知識和利益,而且有助於展示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和弘揚傳統。民間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多數節日習俗在古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沈澱和凝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