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群踐行要點及周總結 堅毅-濤哥總結

群踐行要點及周總結 堅毅-濤哥總結

富蘭克林品德踐行群第四期

第四周:踐行堅毅

堅毅:壹旦決定做壹件事,就馬上義無反顧地去做。

踐行時間:2018年10月1日-7日

群踐行要點:目標

1. 堅持良好習慣比如運動。

2. 杜絕不好習慣比如拖延。

本周優秀打卡,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成長:

20181001

目標

1. 踐行5分鐘原則,1~5分鐘能夠完成的事情立刻就做,絕不拖延。

2. 要事優先,每天列清單完成任務。

品德踐行

1.宅家裏時潔癖發作。

2.廚房明亮地面發光。

百日目標踐行

1.完成百詞斬打卡。

2.刷習題聽更新的課。

3.走路3.6公裏。

4.聽得到音頻。

5.收拾清潔廚房。

6.通電話做美食。

今日反思堅持妳最不想幹的事情,往往得到妳最想要的東西。

20181007

目標

1. 想到就做到,立刻行動

2. 踐行1分鐘原則

3.堅持每天整理房間

品德踐行

1.到家做必要的活

2.看書

3.見感思行開營學習

4.準備學習系統之美

5.國慶七天得到學習

6.下手通識系統學習

百日目表踐行

1 .跑步32.55㎞

2.靠墻靜蹲0分鐘

3.跳繩挑戰0分鐘

4.冥想10分鐘

5.馬甲線0分鐘

6.泡沫軸分鐘

7.跑後拉伸1

8.深蹲

9.騎0㎞

今日反思

跑步108天,今天第壹次感覺到跑完餓,滿臉鹽粒子。

跑過的路,流的汗,跑了才知道

小確幸&感恩

感謝老鐵早晨3點陪我拉練馬拉松撞墻鬼門關30㎞訓練。

周壹分享讓妳變得更幸運的3個方法

第壹個方法,嘗試走出舒適區,去承擔小小的風險,哪怕是主動和陌生人攀談這樣的小事情,也會發生改變人生的重大機遇。

第二個方法,改善和他人的關系。當有人為妳做某件事時,他們是在把本可以花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的時間花在了妳身上,妳應該對他們的行為表示感謝。

第三,改變自己和想法之間的關系。遇到壹個新的想法,大多數人會進行評價:"這是壹個好主意 " 或者 “這個想法很糟糕”。其實想法並沒有好壞之分,而且很多時候,糟糕的想法能夠產生真正了不起的東西。

周二分享有效引導他人行動的四個方法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和美國很有影響力的法學家卡斯·桑斯坦***同提出了“助推”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在不用強制手段的情況下,巧妙地引導人們做出更理性的思考與選擇。那怎樣有效助推壹種行為呢,必須有四個特質:簡化、吸引力、社會性、及時性。

? 首先來說壹下簡化。這個概念可以用壹個經濟學術語來解釋,那就是摩擦成本。即當人們想做壹件事情的時候,會因為麻煩而失去動力。企業會利用這壹點,比如,企業會讓用戶10天內免費試用新產品。但是,如果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對產品滿意,想在試用產品之後,再考慮要不要把產品退了,那妳就想錯了,因為摩擦成本比妳想的要大得多。因此,想推廣某個特定行為,就簡化它;反之,就讓它更復雜。

? 第二是吸引力。為了吸引人們的註意,事物壹定要引人註目,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壹定要突出。此外,“刺激”也可以吸引人們的註意力。人們喜歡參與到可以累積積分和成就的“遊戲”中,也很容易被那些稀缺或與我們喜歡的事物有聯系的其他事物所吸引。當然,為他人做正確的事也是動力之壹,比如鼓勵孩子努力學習,對家長來說就很有吸引力。

? 第三是社會性。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經常會被其他人影響。所以,當人們知道“別人在幹什麽”或者“某個群體最需要什麽”的時候,很可能會跟著壹起做同樣的事情。周圍的人很容易影響我們,特別是那些我們了解的人,或者是和我們很像的人。雖然我們不壹定要主動運用這些影響,但至少應該避免錯誤地運用這些影響。

? 第四是及時性。這裏指的是抓住最佳的幹預時機。比如,年輕的夫妻剛有了孩子時,意味著他們要買很多過去從來沒買過的東西,而且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會改變。如果某個品牌能提前了解這對夫妻的生活變化,在孩子出生前幾個月,就給準媽媽提供母嬰商品的信息,當小孩出生時,年輕媽媽就會更傾向於選擇這個品牌的產品。在選擇幹預時機的時候,盡早幹預的效果通常比較好,這就是為什麽商家想知道壹對年輕的夫妻是否快要有寶寶了。因為商家知道在這段時間內,這樣的夫妻特別容易被說服去買新產品,並有可能改變之前的習慣。

周三分享人在花錢時的常見思維誤區(壹)

? 丹·艾瑞裏是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他最新的壹本書是《金錢心理學:打破妳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錢》。在這本書裏,丹·艾瑞裏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介紹了壹些人在處理金錢問題上的常見心理誤區,以及應該怎麽做才好。

? 第壹個心理誤區是,忽視機會成本。有壹個行為心理學上的實驗,是請參加實驗者決定,是要買壹臺價格1000美元的音響、價格700美元的音響,還是700美元的音響外加300美元的CD套餐。結果,選擇700美元音響加300美元CD套餐的人最多。行為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300美元的CD看上去更具體,獲得感更強。因此我們會忽視機會成本。要破解這個心理誤區,就要求我們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思考壹項消費或者交易。比如說,同樣壹筆錢,還可以用來做什麽?再比如,可以更進壹步把錢轉化為時間:這筆錢相當於多少小時的工作,或者多少個月的薪資。

? 第二個誤區是:凡事都是相對的,因此我們會把不同商品或者同壹件商品打折不打折的價格進行比較。這個誤區最常見的被利用的場景,就是商場和電商網站的各種打折。打折後的價格和原價的對比,特別容易讓我們沖動消費。已經有不少人發現,其實商家會調高價格,然後再打折。盡管如此,打折還是能激發起人的購買欲。正確的做法是,看到壹個特價時,不應該考慮原先的價格是多少,現在買可以省下多少錢,應該考慮的是,實際上要支付多少錢。比如,買壹件從1000塊降價到600塊的襯衫,並不是“節省了400塊”,而是“花了600塊”。這個誤區的另壹個常見場景是,在買壹個昂貴的東西時,往往就會對另壹些沒那麽貴的產品消費得很隨意。比如,當妳花600萬買房子時,很容易就會覺得壹臺5萬塊的電視也沒那麽貴,順手就可以買了。正確的做法是,對於比較大宗的消費,把各項費用分開來考慮。因為妳會在購買大宗商品,比如汽車或房子時,很容易對相對便宜的其他物品放松警惕。所以,買房子歸買房子,家電是買家電。

? 第三個思維誤區是:我們善於劃分,把錢分門別類。行為心理學上有壹個專業名詞叫“心理賬戶”,指的就是這種現象。人會建立不同的心理賬戶,把錢劃分為:工資、獎金、意外之財等。妳可能會很小心使用妳的工資,但是對獎金和意外之財,就可能像個富人壹樣大肆揮霍,壹點都不心疼。正確的做法是,牢記壹個簡單的原理:錢具有可替代性,也就是說,這壹塊錢跟那壹塊錢是完全壹樣的。當發現自己正在揮霍所謂特定類別的錢,比如獎金或者贏來的錢時,必須暫停下來,提醒自己:“這仍然是我的錢,錢就是錢,沒什麽分別。”

? 第四個誤區是:逃避痛苦。花錢會帶來痛苦,所以行為心理學家曾經給出壹個有趣的建議,那就是吃飯不要AA制,而是輪流買單。因為壹個人買單承受的花錢之痛,要少於AA制下每個人承受的花錢之痛的總和。但是花錢之痛也有它的好處,因為它可以至少讓我們考慮壹下這項消費的價值,以及花這筆錢的機會成本。它能讓我們在購買之前暫停壹下,考慮是否該在此時花這筆錢。

但是,為了減少這種“花錢之痛”,設計付款機制的人用了各種方法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不要暫停,不要考慮其他選擇,爽快地付錢。比如,信用卡、各種快捷支付方式、壹鍵下單等等。所以,行為心理學家會說,買東西時都用現金,可以極大降低妳的消費。當然,現實中幾乎沒人能做到全用現金付款。

? 第五個關於錢的心理誤區是:我們太相信自己。在用錢時,我們會相信自己以往對價格的判斷、選擇以及反應。相信以往的決策,這會讓我們經常犯下錨定、從眾等錯誤。心理學做過很多相關的實驗。比如,事先給兩組參與實驗的人看不同的數字,壹組看到的數字大,另壹組看到的數字小,然後,請他們為壹個產品開價,看到大數字的壹組,開出的價格會更高。他們之前看到的數字,就是錨定數字。很多產品所謂的建議零售價,也是為了給出錨定價格。正確的做法是:質疑那些看似非常隨機的數字,明顯標出來的建議零售價,以及定價非常高的產品。壹款定價非常高的產品,真實目的很可能是為了賣後面那些相比之下沒那麽貴的產品。(未完待續)

周四分享人在花錢時的常見思維誤區(二)

? 第六個誤區是: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或可能失去的東西的價值。當我們擁有了壹樣東西之後,這樣東西在我們看來,就有了更多的價值在裏面。

比如在買賣精心裝修過的房子時就很容易產生這種誤區。正確的做法是:認識到裝修可能只是提高房子對我們而言的價值,對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

? 第七個誤區是:我們很在乎公平性和費力程度。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在高峰期打車非常困難,這時候需要加價才能打到車,當價格高到壹定程度,有的人就會認為,這不公平,因而拒絕再打車,寧肯走回家。或者即使付了高價,此後也會有壹段時間拒絕使用同壹個打車軟件,因為認為這個公司做事不公平。行為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就是:“不要糾結某樣東西的價格是否公平,只需思考它對我們值不值。”如果妳覺得值,那就痛快付錢,不要糾結於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此外,商家也會利用這壹誤區強調自己的產品,經歷了多少能工巧匠、多少道工序才做出來;還有壹些商家會把產品的生產流程給透明化了。因為,可以通過透明化來表現自己多麽費功夫。這些,都是為了讓用戶產生錢花得值的感覺。這個時候就要當心,不要被表面上的費工夫給騙了。還是要看產品和服務,最後到底好不好,對自己有沒有價值。

? 第八個在花錢方面的誤區是:我們會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

如果某樣東西消費的流程冗長、浮誇,我們大概就會為這個冗長浮誇的過程多付錢,盡管這些描述、過程和儀式可能並沒有給產品本身增添什麽實際價值。

舉個例子,壹瓶葡萄酒,如果只是簡單的包裝,拿到辦公室用壹次性紙杯喝,我們可能不會覺得有多好喝,也不會覺得值得為這瓶酒花多少錢。但是,同樣是這瓶酒,放到壹個高級餐廳,配上餐廳的氣氛、專屬的酒杯和服務生對這瓶酒釀造年份和方法的講解,價格就會貴上好幾倍。當然了,語言文字和儀式確實能夠改變我們體驗某項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因此,如果妳已經花了錢,那麽就擁抱它們,讓它們幫助妳來增進體驗。妳可以盡情去感受壹瓶酒背後的歷史和匠心。

? 第九個誤區是,我們會把期望化為現實。“期望為我們提供理由,使我們相信某個東西將是好的或者壞的,美味的或者難吃的,期望並沒有改變這個東西的本質,但是期望改變了我們的想法和體驗感受。”因此,有時候其實我們是在為我們的“期望”花錢,而不是在為這個產品的本質花錢。如果想要改變這壹點,就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現實分開,提醒自己,不要把期望當事實。

以上就是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裏提出的,人在涉及到金錢的決策上,經常會有的思考誤區,以及怎樣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希望對妳有所啟發。

周五分享未來學眼中的未來工作

? 《快公司》雜誌的壹篇文章介紹了兩位未來學家對未來工作的看法:

首先,未來的工作形式有可能是“部落式”的。如果妳觀察人類早期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現,和那些對妳有好處的人在壹起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幫妳更好地生存。這可以用來形容未來我們組織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那就是妳要在壹個更有利於妳把事情做好的組織裏。

? 其次,未來有關退休等概念會逐漸淡化。未來機器會在某些事情上比人類效率更高,所以人類要變得更像人類。人們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但她覺得,當今人們的很多潛力並沒有被很好地培養,因此,目前的很多工作規範,比如早九晚五、傳統的辦公室、嚴格的等級制度、退休的概念,都會發生變化。在未來,人們可能不會到某個年齡就退休了,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會有很多休息時間,人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兼職或者是全職),來決定自己在哪裏工作。

? 第三,重新定義領導力。既然未來的工作強調激發個人最大的潛能,需要人們有激情,那麽“激勵”將成為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人們是為了壹個事業,以及壹個他們相信的東西而工作,如果公司能讓人有這種感覺,員工在工作的時候就更容易理解並且有動力。但這種東西是需要領導層來創造的。領導者是被追隨的人,而不是管理別人的人。

周六分享怎樣增加自制力

? 行為心理學家、《怪誕行為學》作者丹·艾瑞裏說,缺乏自制力,本質上是兩個原因:第壹個原因是,我們低估了未來,這讓我們不願意為了未來而犧牲壹些當下的收益;第二個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意誌力來克服當下的誘惑。比如,妳愉快地吞下了飯後甜點,可能是因為妳覺得未來自己的體重不會增加到讓自己難堪,也可能是妳低估了未來減肥的難度,這就是低估了未來;另壹個原因就是,在晚飯後跟朋友壹起吃甜點,這個誘惑實在太大,讓妳難以拒絕。因此,他給出的增加自制力的方法就是:壹方面,和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接;另壹方面,抗拒當前的誘惑。

? 首先來看壹下,怎麽和未來的自己建立起情感連接。為什麽很多人不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去儲蓄,比如為了退休儲蓄,為了應對可能的疾病儲蓄。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情感上,把未來的自己想象成另外壹個人。心理學家海爾·赫斯菲爾德(Hal E.Hershfield)提出來,可以使用壹些簡單的工具來幫助人更鮮明、更有連接感、更能夠想象未來的自己。比如,想象和未來年紀更大的自己交談,或是寫壹封信給年老的自己。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去思考自己在65歲、70歲時候的需求和欲望,可能會有什麽惋惜和遺憾。然後,在今天,我們為了幫助未來的自己去滿足需求而做壹些準備;去為避免遺憾而提早謀劃,多為未來的自己著想。

?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壹下,如何抗拒當前的誘惑。丹·艾瑞裏提出壹個方法叫:尤利西斯約定。這個方法來源於希臘神話。指的就是為了抗拒當前的誘惑而主動樹立阻礙、減少選擇,我們不給自己任何選擇,消除自由意誌。比如,在考試之前,我們可以請某個朋友來幫助改掉自己的微博賬號密碼,告訴他,無論妳怎麽懇求,都不要把密碼告訴妳,直到考試結束。再比如,預先設定信用卡的支付限額,以此來約束自己的消費欲望。

周日分享說服人的三個底層邏輯

? 1.沒有人喜歡被改變(我被說服了=我被打敗了,理由越充足=我越不開心,不說妳應該而說我需要)-2.沒有人喜歡不知情(遇到***同的問題,告訴別人原因而不要隱瞞,是最簡單的說服方式)-3.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沒關系,妳選擇之後隨時可以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