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妳知道幾個?別具壹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擡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壹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到田野裏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壹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裏壹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麽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裏紀念屈原。壹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裏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饑,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裏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面粉搓成長條,晾幹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裏,將它掛在墻壁上, 風幹後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壹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 腳系著五色彩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壹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農歷六月初壹,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壹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裏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壹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壹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裏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壹過後,接著,六月初六又是壹個大節。所以,有的人家幹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壹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面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裏(5公裏)八裏(4公裏),風俗就不大壹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壹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壹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壹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壹周左右。盡管有初壹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壹塊了。這些節日,是中原農耕地區的農事節日,也是 “收獲節”和“豐收節”。節日裏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嘗自已勞動成果的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了。

 

妙趣橫生的乞巧節(七月初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

 河南新鄉壹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壹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準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壹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壹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壹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壹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乞巧會和乞巧對歌習俗,真是妙趣橫生,余味無窮。它豐富了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的內容,使這個少女的節日同少女的性格壹樣,充滿了天真活潑、樂觀歡快的氣息。

農村特色突出的牲口節(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 “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壹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餵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壹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中原是農耕地區,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登高賞菊話重陽(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是吉利的數字,把它作為陽數。九月初九,占了兩個九字,雙陽相重,所以人們都叫它為“重九”或“重陽”。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中,重陽節就是壹個登高節,它與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壹樣,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標誌。據史書介紹,它是受壹則神話傳說的影響而形成的。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因此,人們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現在,河南民間重陽節戴插茱萸的形式已不多見,而重陽賞菊的活動越來越盛行。因為菊花都在九月開放,民間還把九月稱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

臘八“棗樹“吃米飯(臘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壹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在豫北,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後,第壹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壹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中原地區的棗樹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壹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壹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壹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裏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餵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壹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裏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壹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措施罷了。

  直到現在,豫北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壹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幹連蛋。”“幹連蛋”,是河南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送神荒年忙祭烘(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 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 活動。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劈劈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壹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竈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竈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 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竈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裏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竈人高喊壹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竈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竈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竈糖和火燒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要首推竈糖。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竈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壹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竈火燒,便會得到竈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