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在西雙版納、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壹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人們認為只有入寺做過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壹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然後再請壹周或壹個月的假,入寺學習。回家後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 德宏及周邊地區的傣族沒有入寺為僧後又還俗的普遍情況。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壹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壹是古歌、神話、創世史詩產生和發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形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謠》***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汙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紮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厘俸》。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 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述長詩。佛教的傳入,傣文的創制,都對敘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傣族民間藝人接受、翻譯和傳播外來的佛經文學,同時還把傣族民間故事吸納進來,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敘事長詩。據研究,僅阿鑾敘事詩(即以佛本生經為核心內容的佛祖輪回轉世的修行故事)的數目就多達550部。 總的來說,常見的傣族敘事詩有《金蛙阿鑾》、《口袋阿鑾》、《大葉子阿鑾》、《金羚羊阿鑾》、《香谷阿鑾》、《酸魚阿鑾》、《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兌罕》、《蘭嘎西賀》、《相猛》、《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頭七尾象》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