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南敬師
原文 閩縣林琴南孝廉紓①六七歲時,從⑥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歸,以襪實⑦米,滿之,負⑧以致師。師怒,謂⑨其竊,卻⑩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③之禮?”即呼備④,賫⑤米壹石致之塾,師乃受。
註 ①林琴南孝廉紓(shū):林紓,字琴南,福建閡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尤以翻譯外國小說名世。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條幹肉,後來通常指學生拜師或親友之間贈送的禮物。 ④呼備:叫人準備。 ⑤賫(jī):攜帶。 ⑥從:跟隨。 ⑦實:裝。 ⑧負:背著。 ⑨謂:說。 ⑩卻:推卻。 翻譯文章 閩縣(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紓(字琴南,當時是孝廉,即舉人)六七歲的時候,跟隨老師讀書。老師非常貧困,做飯沒有米。林紓知道後,急忙回家,用襪子裝米,裝滿了,背著送給老師。老師大怒,說這是他偷來的,推辭不接受。林紓回來後告訴了母親,母親笑著說:“妳的心意雖然是好的,但是這樣的方式(襪子裝米)難道是學生贈送老師禮物的禮節嗎?”隨即讓人準備,林紓攜帶著壹石米送到私塾,老師於是接受了。
問題 林琴南為什麽急忙回家取米送給老師?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回答 林琴南是為了讓老師能夠吃上米才送給老師米的。從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個尊師重教、關心老師、知恩圖報的人。
2. 《精選文言文》的囊螢夜讀的原文和譯文
《囊螢夜讀① 》文言文 胤恭勤不倦②,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③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④焉. 字詞註釋 ①選自《晉書》.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囊: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袋子裝".②胤恭勤不倦: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恭:謹慎的意思.③練囊:用白色絹子做袋.練:白絹,文中作動詞用,意思是"用白絹做".④以夜繼日:用夜晚接著白天(學習). 詩文翻譯 晉朝人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知識廣博,學問精通.(車胤)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著. 啟示 無論環境有多麽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這樣日後必有成就.。
3. 文言文翻譯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妳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妳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
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麼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妳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
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賞析:曾子為了不失信於小孩,競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於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後代、影響後代。但這不見得是韓非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壹。有壹天,他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因為他在當時已經很有名氣,魯國的國君覺得這樣的名人穿如此破舊的衣服在田裏耕作,有失魯國的體面,也失曾子的面子。於是,他就派人對曾子說,國王看到妳如此大名鼎鼎的學者卻穿著這麼破舊的衣服勞作,要封給妳壹塊采邑,權切給妳添置幾件衣服用吧。可是,曾子並不領情。他堅決不受。沒辦法,國王派的人只好回去。國王又讓他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來來回回反復多次,曾子堅持不收。使者就說,這又不是先生妳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妳的,妳為什麽不受。曾子說了壹句很經典的話。他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麽,就算國君賞賜我的采邑而不對我顯露壹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 後來這件事讓孔子知道了,孔子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這就是人的節操,幾千年來中國的文人們崇奉的節操。離我們久遠的文人,寧可穿破舊的衣服,也不願接受別人的饋贈,那怕是國君的。也許在今天的人看來,這曾子也太迂腐透頂了,國君送的,也不是他私人的所有,應該說是國家的,國家的麽,不要白不要。也不需去感謝何人。況且,國家這麽大,他曾子享受壹點也少不了什麽。可曾子為了節操,竟然甘願穿破衣,苦勞作,過清貧的日子。真的讓人不可思議。回過頭來看看現在吧,那還會有如此的傻冒,受賄的畏恐妳不行賄;侵吞國家利益,畏恐手段不狠,畏恐撈之不足,哪裏還管什麽節操。這些貪心的人,已不能用蛀蟲來形容他們了,他們是壹群饕餮著,饕餮的是國家,是人民的血肉。 曾子的話,已經說過了幾千年,壹個奴隸社會的窮文人說的話,完全不必當作什麽教義頂禮膜拜,他的話也絲毫沒有約束力,但我還是要妳記住這句話: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我能不畏乎
4. 文言文翻譯習慣說》原文: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壹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壹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壹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註釋:
[1]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
[2]浸(qīn侵)淫:漸漸擴展。
[3]中(zhòng眾)人:擊中、深入於人。
劉蓉(1816--1873),清代文學家。“蓉”壹作“容”。字孟蓉,號霞仙。湖南湘鄉人。諸生出身。曾在鄉辦團練,從曾國藩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同治元年(1862)任四川布政使,同年石達開軍入川,奉命赴前敵督戰。石大敗,自投清營,他將其檻送成都,酷刑處死。次年調升陜西巡撫,督辦全陜軍務。後為張宗禹所部西撚軍所敗,革職回家。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耕錄疑義》等。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壹間屋子裏讀書。他專心致誌,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
這屋有處窪坑,每經過,劉蓉總要被絆壹下。起初,他感到很別扭,時間壹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裏就同走平地壹樣安穩。
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妳連壹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麽?”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裏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壹塊,他心裏壹驚,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他別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
劉蓉不禁感慨道:“習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意思是說:壹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參考資料:
《三余勤讀》原文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運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現”。從學者雲:“苦可無日。”遇言:“當以三余。”獲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三余勤讀》譯文
是壹個人跟隨他的老師學習,遇到問題,向老師提問,但是老師不肯教,只告訴學生,要他先把書多讀幾遍,書中的意思自然就會明白。就說:“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時間”。有人問“三余”是什麽?董遇說:“三余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壹年裏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壹天裏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壹種空閑時間。”
6. 劉恕讀書 文言文翻譯劉恕,少穎悟,求書不願數百裏,身就之讀且抄,殆忘寢食。偕司馬光遊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乃五代列將,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終,歸驗舊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恕枉道借覽。次道日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悉去之。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為了得到書來讀,即使跑幾百裏路也不怕遠,親自接近書,壹邊讀壹邊摘抄,幾乎廢寢忘食。(壹次,)和司馬光壹起遊萬安山,路旁有石碑,讀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壹位將軍,人們不熟悉他的名字,劉恕能夠說出他的生平事跡,回去後查驗過去的史書,確實如劉恕所說。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時,家裏有很多藏書。劉恕繞道去他家裏借閱。宋次道每天為他準備美食顯示主人的禮節,劉恕說:“這不是我來妳家的目的,還會耽誤我的事情。”於是把這些禮節都去除了。劉恕獨自壹人關在書房裏,白天黑夜誦讀和抄寫書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書然後離開了。
這是我們學的,望樓主采納。。。。..
7. 文言文加翻譯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 燭夜遊,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 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飄浮無常,好似夢幻壹般,歡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遊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提供了壹派錦繡風光。
現在聚會在桃李芬芳的花園裏,暢談兄弟之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
大家吟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羞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未盡興,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
擺出豪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有詩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壹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沈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 1.陸遊築書巢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 *** ,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閑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選自《渭南文集》 譯文: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擡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
我的飲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壹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
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象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這象鳥窩。”
董遇談“三余”勤讀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
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選自《三國誌·董遇傳》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壹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
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
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壹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壹年四季都有余。”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張)溥幼嗜學。
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壹時。
--選自《明史· 張溥列傳》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誦過了,就焚燒掉,然後又抄,像這樣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
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裏浸好幾次。後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起草,當。
8. 歐陽修苦讀文言文翻譯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9. 祖瑩偷讀 文言文翻譯祖瑩,字元珍,是範陽遒人。
父親叫季真擔任中書侍郎、鉅鹿太守職務。 祖瑩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十二歲時是中書的學生。
喜歡學習,迷戀讀書,日日夜夜地學習,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夠使他停下來讀書,他經常偷偷地在灰裏藏木炭,趕走童仆,等到父母睡著之後,點燃木炭讀書,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蓋窗戶和門,害怕漏光,被家裏人發覺,因為這件事情他的聲譽更加被傳開了,裏裏外外的親屬都叫他聖小兒,他特別喜歡寫文章。中書監的高允每次感嘆說:“這個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最終會大有作為的。”
當時中書博士的張天龍在講解《尚書》,選祖瑩為主講。學生們都聚集來聽,祖瑩在夜裏讀書不覺疲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師催促著講課十分急切,他於是就錯拿了住在同壹個房間的學生趙郡李孝怡的《曲禮》卷就去聽課了。
博士嚴厲,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禮》放在面前,背誦多篇《尚書》,不遺漏壹個字。講完,孝怡對他感到驚異,向博士說這件事,全部的學生都很驚異。
後高祖聽說這件事,召他入宮,讓他背誦五經的章句,並且陳述大概意思,皇帝稱贊並賞賜了他。 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能任職作為太學學士。
10. 刺股夜讀文言文翻譯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為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憤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譯文:蘇秦是洛陽人,學合縱與連橫的策略,勸說秦王,寫了十多個建議書都沒有派上用處,最後他所有的錢都用完了,悲慘而歸。到了家,他的妻子不為他縫紉,他的嫂子不為他做飯,他的父母親也不認他這個兒子。蘇秦嘆了口氣,說:“都是秦王[這個不用抄上去,解釋上說的是蘇秦自己錯,但是我們老師覺得是秦王的錯,妳如果想用蘇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錯啊!”就發誓要勤奮讀書,說:“哪有事情辦不成的?!”讀書快要睡著的時候,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腳。後來聯合了齊、楚、燕、趙、魏和韓國反抗秦國,然後成了六國的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