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 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東部隔伶仃洋與深圳市相望,南部通過丘陵臺地與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門水道與江門市毗鄰,北部以河網縱橫的沖積平原與佛山市、廣州市相連。中山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3°09′至113°45′,北緯22°11′至22°46′,東西寬45.3公裏,南北長64.3公裏,總面積達1800.14平方公裏。市政府駐石岐。 1987年轄市區及市郊24鎮。古稱香山。因香爐山(亦稱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設香山寨。唐 設 香山鎮。宋初置香山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縣。
民國14年(1925)為紀念孫中山 ,改為中山縣。 1983年12月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1、小欖鎮 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西北與 順德縣均安鎮隔河相望。鎮區地處鳳山四周,鳳山形似橄欖,故名小欖。原有大欖都。清光緒初稱欖鎮。1958年成立小欖公社。1963年改設小欖鎮。
2、石岐 又名鐵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與廣珠公路及岐灣公 路交會處。慣稱石岐城區。中山市人民政府駐地。舊為中山(香山)縣治。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時寫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壘堤,山延伸臨江,堤由此分歧,故稱石歧山。後 取“風鳴岐山”吉祥意,寫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稱石岐圩。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鐵沙於地以築城,因號鐵城”。城內稱鐵城,城西仍稱石岐。民國10年(1921)拆城墻,統稱石岐,民國17年(1928)設石岐鎮。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稱石岐鎮,1984年撤 銷石岐鎮,石岐成為中山市區主要部分。?
3、中山路 在中山市區西南邊緣。呈半環狀,北 起獅口大橋,向南經中山大橋,折東至白廟村與中山港大道相接。為原人民路,長洲路合並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為紀念孫中山,改稱今名。
4、孫文路 在中山市區中部。西起岐江橋,東至齊東村口,由孫文東、中、西路三段組成。民國14年(1925)由觀瀾街、岐陽裏、永寧街、文集坊等 8條街合並而成,為紀念孫中山而命名。?
5、悅來路 在中山市區中南部。北接孫文路,南連廣珠公路。由悅來路、悅來中路、悅來南路組成。民國25年(1936)初由悅來街和逢源街擴建而 成。據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建城時已有悅來街,街口門樓橫匾書“近悅遠來”。19 69年曾改為紅旗路,1981年復稱悅來路。?
6、長洲又名煙洲。在中山市區西緣。含西村、北村、 中心村。因所處沙洲狹長,故名長洲。又因朝暮時刻,沙洲沿馬山上空煙霧繚繞,“長洲煙雨”為石岐壹景,故雅稱煙洲。?
7、員峰又名員山仔。在中山市區北偏西1.4公裏處。相 傳元初由施、伍、吳等姓人建村,因村處員山南麓,名員山仔村。清光緒初年稱下員山村。 民國期間,鄉人認為峰比山高,改稱員峰,村亦改稱為今名。
8、恒美在中山市區西南6公裏處。南宋末,李姓人從新會河塘村遷此。為紀念故裏,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9、渡頭在中山市區西南6.7公裏。屬環城區。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於石岐河南岸,岸邊築船渡碼頭,俗稱渡頭。
10、 張家邊在中山市區東北7.5公裏。北瀕橫門水道。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張鳳岡壹家從良宋都張婆澳遷此,因村處海邊,且為張姓首居,故名張家邊村。?
11、西椏在中山市區東9.3公裏。村處小隱湧上遊分叉之西,初稱 西溪,後改名西丫。因“丫”與“椏”同義,清宣統三年(1911)後稱今名。?
12、濠頭在中山市區東4.5公裏。含員山、李家村等4個自然 村。屬張家邊區。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鄭氏建村。臨海,盛產蟲豪、溪稱蟲豪溪 ,後溪易名為濠頭湧。村因溪而名。?
13、黃圃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北部,西北鄰順 德縣桂洲鎮,東北隔洪奇瀝水道與番禺縣大崗鎮相望。因鎮區附近山坡曾盛長黃菊,如天然大花圃,名大黃圃,後簡稱黃圃。1952年建黃圃鎮。1958年成立黃圃公社。1986年黃圃區並入,仍名為黃圃鎮。?
14、橫檔在中山市區北22.5公裏,東瀕洪奇瀝水道。屬 黃圃鎮。含4個自然村。因當地有海拔76.2米小山,山勢如屏擋潮得名橫檔山。清乾隆二十 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鎮南,後範圍擴展,改用山名村。
15、頃二在中山市區北26.2公裏。屬黃圃鎮。清同治七年(18 68),順德縣梁氏遷居於此,時墾田約120畝,故名頃二。
16、翠亨村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部, 東瀕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間(1662—1722),蔡氏來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稱蔡坑村。 後人見山林青翠,以方言諧音,於道光初改名翠亨。寓“萬事亨通”意。鎮因村名。1955年設翠亨區,1957年改設翠亨鄉。1958年建翠亨公社。1986年建翠亨村鎮。保留有孫中山故 居。
16、崖口在中山市區東偏南18.6公裏。屬翠亨村鎮。含東堡、 中堡、西堡等6個自然村。元至順元年(1330),譚姓從東莞縣大寧鄉徙此建村,因處崖門山西北側,又當溪流出海口,故名。
17、中心海在中山市區西北22.5公裏。屬小欖鎮 。含太樂、同豐等4個自然村。因地處河湧交錯的中心,故名。?
18、北村又名北街。在中山市區西22.3公裏。永寧辦事處駐 地 。屬小欖鎮,清中葉,在妙靈宮至文昌廟壹帶已形成街市,稱大欖市。因地處天妃廟北,故 名北街,後改稱今名。?
19、 沙口在中山市區西北22公裏。屬小欖鎮。1960年始漸成村 莊。因地處欖面沙及小欖水道東埒口,故名。
20、金龍原名寶豐,曾稱新豐。在中山市區西北14.8公裏 。 屬小欖鎮。清鹹豐七年(1875),張坤海從順德來此建圍館,稱寶豐。光緒十二年(1886)成村 落,易名為新豐。因避鎮內同名,1985年改為今名。?
21、阜沙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北部。東臨雞鴉水道 。鎮人民政府駐阜圩。清初有人聚此墾耕,後形成集市,稱浮圩,因處浮圩山南麓而得名, 諧音埠圩。1957年設阜沙鄉。1983年改阜沙區,1986年建鎮。
22、低地原名牛角。在中山市區北偏西17.9公裏。屬阜沙鎮。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因地勢較低,故名。
23、南頭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清道光年 間(1821—1850)建圩,名南和。同治三年(1864)因處坡頭沙之南改名南頭圩。鎮因圩名。19 55年設南頭區。1957年設南頭鄉。1958年成立南頭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24、聚財在中山市區西北23.6公裏。屬南頭鎮。清同治初, 村民從順德縣容奇、桂洲及本市黃圃等地遷此,建聚財社,故名。?
25、東鳳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北臨 桂洲水道與順德縣桂洲鎮相望。鎮因圩名。1958年建圩。取東海、鳳儀、鳳鳴三鄉之首字名 東鳳。1957年設東鳳鄉。1958年成立東鳳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26、同安在中山市區北偏西26.5公裏。屬東鳳鎮。含怡安 、同樂等4村。清初,順德縣桂洲、大良及本市黃圃人先後遷此,築成怡安、同樂、裕豐、 廣益等圍。1951合並,建同安鄉,寓意“大家安樂”,後以鄉名村。
27、古鎮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西臨磨刀 門水道。傳說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初稱古溪。清中葉已漸成圩鎮,遂改為古鎮。1957年設古鎮鄉,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28、岡鎮在中山市區西北22.6公裏。屬古鎮鎮。含四巷 、南勝、廣厚裏等自然村。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建村。清末因其地處大岡山之南,名 岡南坊。1950年改稱十坊。1955年改為今名。
29、教昌在中山市區西北26·5公裏。屬古鎮鎮。 含新圩、外閘等5個自然村。清末因有教昌廟而得名。寓“教化其昌”之意。?
30、曹二在中山市區西北21·9公裏。屬古鎮鎮。含首龍南、首 龍北等5村。1958年原為曹步二、六兩大隊,1965年兩大隊合並,稱為曹二村。?
31、民眾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東北隔 洪奇瀝水道與番禺縣萬頃沙相望。清末成圩。民國19年(1930)間黃澤生從番禺遷此建民眾茶 室,因此得名民眾圩。鎮因圩名。1950年設民眾鄉。1959年置民眾公社,1983年改區,1986 年建鎮。
32、易家在中山市區東北18·6公裏。屬民眾鎮。清末,有易姓人 在此承耕,稱易家圍,因以名村。?
33、浪網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北部。流動 漁民常在 此處沙灘晾曬漁網,方言“晾”與“浪”音同,稱浪網沙。清光緒十二年 (1886)始有人定居 ,宣統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萬安圩,1949年改名浪網圩。鎮因圩名。1950年設浪網鄉 。1974年成立浪網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34、三墩在中山市區東北16.9公裏。屬浪網鎮。明代海邊有 三墊沙,當地稱三墩沙。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為村名。?
35、三角鎮中山市轄鎮。在市鎮東北部,東北臨 洪奇瀝水道 與番禺縣橫瀝、萬頃沙相望。明代為海邊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清道光末漸成聚落 。民國5年(1916)形成圩集,初稱萬和圩,後易名為三角圩。鎮因圩名。1957年設三角區。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36、高平在中山市區東北22.3公裏。原名高沙。屬三角鎮。 含上賴生、 下賴生、蔡份等自然村。清中葉建村,因地屬高沙田,初名高沙。地勢平坦,1953年改稱高平。?
37、南蓢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部,東瀕珠江口。鎮區原是壹片海灘,元至元年間(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長蓢草,故名南蓢。明末成南蓢圩。鎮因圩名。1957年設南蓢鄉。1958年設南蓢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38、東濠湧在中山市區東17.1公裏。屬南蓢鎮。南宋末年,嚴姓人從南雄珠璣巷徙此建村,因地處湧 邊,村民以采蠔為業,稱蠔湧。因同音,易名為濠湧。後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時曾稱東鄉 而改稱今名。
39、港口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中北部。北臨雞 鴉水道。 駐地於清末成圩,為當時石岐往來廣州的必經港口,故名港口圩。鎮因圩名。1949年設港口鄉。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40、馬大豐在中山市區東北9.7公裏。屬港口鎮。據傳, 民國22年(1933),順德馬姓人在此建村,名馬大豐,寓意“馬氏大圍田豐收”。?
41、前進在中山市區東北10.8公裏。屬港口鎮。清光緒五 年(1879) ,港口公廟黃姓、新會縣陳姓徙此,建村於囊湧河岸上,初名囊湧村。1952年改稱為前進。 寓“不斷向前”意。?
42、坦背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元初淤成 白鯉沙。清 中葉大量圍墾。建村後漸成圩集,名利生圩,1986年改名坦背圩,鎮因圩名。1966年成立坦 背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43、興隆在中山市區西北9.2公裏。屬坦背鎮。清鹹豐末 年有人遷此聚居墾耕,因村處長興和隆生兩圍之間,各取壹字名村。?
44、橫欄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部,西臨磨刀 門水道與新 會縣大鰲鎮相望。因地處橫欄沙,故名橫欄圩。鎮因圩名。1955年設橫欄區,1957年夏改橫 欄鄉。1958年秋建橫欄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底建鎮。?
45、三沙在中山市區西偏北18.7公裏。屬橫欄鎮。明初有人 墾耕,按序稱當地三塊沙灘為壹、二、三沙。清乾隆初始有人定居。1953年稱三聯鄉。1958 年稱三沙大隊,1983年稱三沙村。?
46、六沙在中山市區西16.6公裏。屬橫欄鎮。元初淤成沙洲 ,與五沙同稱白蠔沙。後按次序改稱六沙。清道光年間(1821—1850)順德容奇等地人來此建 村名六沙。?
47、橫西在中山市區西12.2公裏。屬橫欄鎮。原名橫樂村,1 960年因位於橫欄沙之西而名橫西大隊。1983年稱橫西鄉。1986年改稱橫西村。
48、沙溪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中部偏西。清初建圩 ,以沙溪湧為名,鎮因圩名。1957年設沙溪鄉。1966年成立沙溪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 建鎮。?
49、龍頭環在中山市區西7公裏。屬沙溪鎮。清初 建村。雍正年間(1723—1735)與龍聚環合並,稱屯村(分南、北兩寨)。乾隆初以“雙龍環繞 ,頭尾聚居”之意,將北寨定名為龍頭環村。?
50、聖獅在中山市區西7.6公裏。屬沙溪鎮。南宋寶慶年 間(1225—1227),阮姓從南雄珠璣巷遷居於此,建村於獅山東,山下有洪聖社廟,故名。?
51、湧頭在中山市區西偏南8.3公裏。屬沙溪鎮。南宋末 已有人到此定居。建村時,多數人聚居下曲湧源頭,故名。?
52、 濠湧在中山市區西南7公裏。濠湧村委會駐地。屬沙 溪鎮。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遷此,因瀕石岐海,築堤禦潮,村居堤邊,名濠湧。?
53、 大湧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部,東濱石岐 河,西臨磨 刀門水道。清末形成市集。因臨石岐河,故名大湧圩。鎮因圩名。1957年置大湧鄉。1966年成立大湧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54、疊石在中山市區西偏南13.4公裏。屬大湧鎮。含仁和、 新地等5個自 然村。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羅雪梅自南海縣溶洲遷此,因村三面繁石疊嶂,故名。
55、神灣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南部。地臨磨刀 門水道,有 天然避風港,初名船灣,因避風優良,船民建神廟,後改稱為神灣。1957年設神灣鄉。1959 年設神灣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56、山腳在中山市區南25公裏。屬神灣鎮。因地處磨刀山東部南麓,故名。
57、藕圍在中山市區南21.3公裏。屬神灣鎮。地處西江畔,原是藕塘。清光緒初建村,因築圍造田而得名藕圍。
58、三鄉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東與 珠海市接壤。鎮人民政府駐圩仔。三鄉原為圩仔周圍平嵐、烏石、橋頭3村的合稱。1957年稱三鄉鄉。1958年建三鄉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59、圩仔在中山市區南19.8公裏。三鄉鎮人民政府駐地。清初 為小圩市,名圩仔。道光初稱圩仔市。光緒初與平嵐圩合稱烏石圩,俗稱圩仔街。1953年設 圩仔鎮。1958年後仍稱圩仔。?
60、蕭家在中山市區南偏東21公裏。屬三鄉鎮。清康熙末建 村,曾名長埔。又因村民皆姓蕭,乾隆初改稱蕭家村。
61、板芙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南部。清初鎮內形 成板尾沙與 芙蓉沙,後兩沙建有村莊,名板尾、芙蓉。1953年兩村合並,取名板芙。1961年設板芙公社 ,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62、白溪在中山市區南14.7公裏。屬板芙鎮。新石器時代晚期 已有先民棲 息。明嘉靖年間(1522—1566),楊姓從新會縣遷此,因溪畔多白陶土,稱白泥坑。清末改為今名。?
63、祿圍又名魚寮。在中山市區西南17公裏。屬板芙鎮。清道光初築圍, 按福、祿、壽字順序排列命圍名,村因祿圍而得名。常有漁民在此售鮮魚,故又名魚寮。?
64、東升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西北部, 北臨小欖水道。原地有雞籠圩。1959年成立雞籠公社,1986年建雞籠鎮,1987年改稱東升鎮 ,寓“旭日東升,前程萬裏”之意。?
65、東角在中山市區西北12.7公裏。屬東升鎮。清乾隆 四十五年(1780),東莞縣人在此築西盛圍,因村莊地處圍東,故名東角。?
66、佑生在中山市區西 北14.5公裏。屬東升鎮。清道光末有人徙居此。後築成佑生圍,村以圍名。?
67、 裕安在中山市區西北16.6公裏。屬東升鎮。清康熙四十八 年(1709),蕭氏在此築裕安圍。因村莊地處裕安湧東岸,故名。?
68、源和在中山市區西北15.9公裏。屬東升鎮。明洪武四年( 1371) 香山衛所在此設寨屯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有源豐及啟和社壇,各取壹字名村。?
69、坦洲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南端。清初淤積 成灘,當地 稱“灘”為“坦”,故名坦洲。清同治年間(1862—1874)形成坦洲圩。1957年設坦洲鄉。19 59年成立坦洲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70、申堂在中山市區南25.9公裏。屬坦洲鎮。明洪武二 年(1369),村民周桂顯分壹房居此,名申堂,村名源於此。?
71、孖洲在中山市區南29.3 公裏。屬坦洲鎮。清初兩小山因四周淤成沙洲,而相連結,故名孖 洲山。雍正初村建於孖洲山東南麓,故名。?
72、 蜘洲又名蜘洲仔。在中山市區南33.7公裏。屬坦洲鎮 。清雍正初築成圍,後聚民成村,因地處蜘洲山北麓,名蜘洲仔,簡稱為今名。?
73、壹沖在中山市區西北6.3公裏。隆平村委會駐地。屬沙艹朗鎮。清同治年間(1862—1874)有人遷此 墾耕,地處石特沙6條湧的第壹條,名壹湧圍,後人把“湧”寫作“沖”,村以圍名。曾稱 龍平三隊(三村)。1985年復稱今名。
74、崇章在中山市區西北7.3公裏。屬沙蓢鎮。清嘉慶年間(1796—1820)築大興圍。光緒年間( 1875—1908)隆鎮奚谷角人接收地產,以業主 名改稱崇章圍,村以圍名。曾稱龍昌四隊。1985年復稱今名。?
75、五桂山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南部。 鎮人民政府駐石瑩橋。因地處五桂山腹地,故名。1949年設五桂山區,1986年建鎮。?
76、石瑩橋原名石松橋。在中山市區東南13公裏。 五桂山鎮人民政府駐地。清乾隆初古琪祿從馬溪徙此建村,村前建石墩松木橋,稱石松橋。 道光初,改用石英石築橋墩,鋪以石條,遂改稱石瑩橋,村名從之。
77、橫門鎮中山市轄鎮。在市境東端,東北臨橫 門水道南支 流。因地處橫門口,故名。1970年前只有少數居民,置漁業公社。1983年改橫門區,1986年 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