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萬聖節為什麽會從“宗教節日”變成“惡作劇之夜”?

萬聖節為什麽會從“宗教節日”變成“惡作劇之夜”?

萬聖節並不是“惡作劇之夜”

現在的萬聖節,晚上小孩子和青少年都會化妝成鬼怪沿街要糖果,挨家挨戶的敲門,邊敲門邊唱歌“不給糖果就搗蛋,不給糖果就搗蛋,快拿好吃的招待我”(翻譯成中文的),這樣主人就會開門拿出糖果分發給孩子們,得到糖果的孩子們就會開心的離開,其實如果沒有糖果也不會說被惡作劇的,這只是壹個形式而已。

其實萬聖節的本意是慶祝贊美秋天的節日。

這個所謂的惡作劇之夜是由壹個靈魂之餅的東西轉化過來的,在中世紀時期,萬聖節有壹個流行的活動——制作“靈魂之餅”。“靈魂之餅”實際上就是壹種上面覆有葡萄幹的面包甜點。按照所謂的“慰靈”風俗,孩子們要挨家挨戶討要這種餅,這與現代的“不給糖果就搗蛋”活動非常相似。孩子們每得到壹塊這種餅,就要為送餅人的已故親友祈禱壹次。這些祈禱會幫助他們的親友找到從煉獄通往天堂的道路。孩子們還會唱壹首靈魂之餅的歌,類似於現代的“不給糖果就搗蛋,不給糖果就搗蛋,快拿好吃的招待我”。就這樣慢慢的靈魂之餅變成了現在的糖果。

上面的這個說法是最靠譜的,因為制作甜點比較費時間,而且來的孩子太多的話制作甜點根本不現實,那麽主人沒有辦法,只好找壹些甜品代替“靈魂之餅”,那麽孩子最喜歡的東西莫過於糖果了,使用糖果來發給孩子們,那麽前來討要的孩子們會更加高興,就這樣壹家傳壹家,慢慢的大家都不在制作餅,而是使用孩子們更加喜歡的糖果來代替,只要孩子們開心就好了,大人對於這個改變倒是沒什麽想法的。

在10月31號這天,最高興的莫過於孩子們,就跟中國大年初壹的孩子們差不多,可以得到各種零食,只不過西方國家的孩子在這天得到的基本就只有糖果和巧克力等甜品,而且孩子們往往是集體出動,壹群孩子壹起去討要糖果,成功率更高,很多孩子攜帶的袋子很快就裝滿了,不得不回家壹趟清空袋子再出來,不得不說這天的糖果消耗量非常的大。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萬聖節的糖果銷售額遠超情人節、聖誕節、復活節這些節日,基本上每家每戶都要采購大量的糖果才能滿足萬聖節的需要,除了糖果還有壹樣消耗量特別大的東西就是南瓜,萬聖節制作南瓜燈也是傳統習俗之壹,孩子們討要糖果要手上提著壹盞南瓜燈,而且家裏的裝飾也要用到南瓜燈,消耗量也是非常大的。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說壹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魔鬼困在壹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至惡魔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地獄。Jack死後,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進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Jack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壹塊燃燒的炭,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壹個燈籠內,這第壹個“Jack的燈籠”,幫助找尋他的路徑回愛爾蘭,但他從沒找著,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