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壹。冬至在哪壹天,每年不壹樣。潮汕民間有“冬至不離十壹月”的民諺,指的則是陰歷。而陽歷日期則非常準確,多數年份是在12月22日,但也有在12月21日或23日。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潮人先賢從生活實踐中得知,冬至日,“日南極,影極長”。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潮汕地處北半球,是壹年中白天最短,長夜漫漫的壹天,因此,民諺有“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 還有“冬節夜,啰啰長,糯米丸未食天唔光”的民謠。“冬節丸,壹食就過年”。俗謂“添歲”或“小過年”的別稱。 冬至這壹天的天氣與整個隆冬天氣及農事活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農諺有“冬至無雨壹冬晴”之語。潮汕冬至的農諺及保健諺語富含民俗風情與氣象內容:“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冬節烏,年夜蘇。晴暖);冬節紅,年夜耽(淋濕陰雨)。” “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節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無刈,壹夜脫壹籮”二“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犁田冬至內,壹犁比壹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後犁鐵”。 還有:“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冬至地幹燥,鐘響人咳嗽”。 節令的諺語,是潮人先賢實踐經驗的總結。 冬至交九 潮汕冬節的民俗活動多姿多彩,奇趣的是它與“九”有獨特之聯系,使這個節日騰溢出哲理味,卻又有厚澱文化底蘊。 析“九”。古書上說:“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冬至日。在農歷十壹日,陽歷十二月二十壹日至二十三日中之壹日。 潮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故稱為冬節。俗諺說;“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了,潮人也有“數兒”的習俗。按過去“陰陽”的說法,奇數為陽,“九”是陽數中最大者,稱為“極陽數”。 古人說:“冬至壹陽生”,饒平縣詩人楊繼欽撰冬至聯雲:暢月時來終短晷;仲冬日至給長陽。暢月、陰歷十壹月的別稱。晷就是日影。此朕既照應上述“仲冬節”別稱的時令特點之解析,又說明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正善要壓倒邪惡了。 蔔“九”。這個蔔取預測義。饒平楊繼欽又撰二冬節聯。 壹為:律管吹葭占吉候;冬時俟雪兆豐年; 二為:日至香閨添繡縷;冬分緹室動飛灰。 二聯皆扣冬至析“蔔”之良俗,“吹葭’、“飛灰”二難點須從“葭灰”之釋義去理解: 古代為了預測節氣,將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內,到某壹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 會自行飛出。 從聯可見潮鄉前有蔔“九”之習俗,揭陽榕城有諺雲:“冬節在月頭,寒凍年夜(除夕)交,冬節在月中,無凍又無霜(暖冬),冬節在月尾,寒 凍正二月”。又;“冬節烏,年夜酥(晴暖),冬節紅,年夜淋(春節陰晦有雨)”潮人以此預蔔“冬至交九”氣候頗驗。 寓“九”。揭陽榕城店街有條九龍巷,住戶林姓,原籍霖田都,父生九子,入城創業,建立宗詞,左巷遂名九龍巷。冬節祭祖時以四枚紅甜團置於紅桃粿上。九與久、四與世、團與傳同音,這個民俗活動便有“龍生九子”、“世代相 傳”的深長寓意。 寫“九”。揭陽榕城西門菱角池“草廬”主郭篤士曾作壹九對聯,每聯九個字。聯雲:日長風軟花影剛相照;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聯寫冬節外網時空景觀,下聯意出曾寫《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之蘇軾的名篇詞句。 畫“九”。潮鄉的畫“九”不同於北京和中原之畫九瓣素梅或作《九九消寒圖》而是圖形於粿品上,如惠來縣冬節日粿品有稱為大團的,它又分為二類:壹類叫大紅四,表現貼滿染紅的米粒,頂端疊放著多種顏料剪成的小花片,稱為團花;另壹種沒貼上紅米,在光滑的表面上,用小剪刀剪上文字、花樣、動物圖形或圖案,稱為毛團,是惹人欣賞的手工藝品,為冬節增添了巧趣和藝韻,在粵東民俗史上因罕見而珍貴。 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壹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餐,壹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壹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古人認為“冬至陽生,萬物蘇醒。”雖然還處於寒冷季節,人們卻已聞到了春的氣息,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節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節這天壹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壹樣的丸子,叫“冬節丸”。“冬節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節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節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壹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 冬節甜丸壹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壹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壹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壹歲。 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壹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 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壹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壹天把甜九祭拜祖先之後,拿出壹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 相傳有2個原因: 壹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壹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壹樣。如果這壹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壹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 壹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壹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壹個貪心的人,把田裏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壹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壹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壹”。 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壹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壹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壹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壹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壹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壹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壹歲了;壹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壹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壹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壹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 歲 時 節 日 ≡
正月初壹,俗稱“過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稱“開門炮”,辭去舊歲迎來新年。早餐用齋菜禮佛、拜神,合家人吃素。 平時常吃粥習慣,此日要吃幹飯,含意在出遠門不遇雨之兆。這壹天,人人都要說吉利話,不準惡口罵人,不準掃地、倒臟水,不準動刀、剪,不得向人家討債務,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馬上說“無禁忌、勿過是”,或“缶開嘴、大富貴”的吉利話。 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葷,俗稱“開臊”。親朋友熟識者見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還有“初壹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掛”的俗語。 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連續不斷,神廟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稱“初五過,各人覓工課”,人們才開始進行正常工作和生產勞動。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壹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壹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壹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 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壹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壹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壹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壹家在過年時歡聚在壹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壹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壹家人不論平時天各壹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壹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壹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壹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 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幹。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壹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壹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壹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妳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壹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楞楞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壹個利市包中,或者用壹塊紅紙包看。 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壹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壹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壹壹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壹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壹、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 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 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妳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 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壹壹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壹大袋的餅幹、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裏鄉親,壹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壹天歸來,那麽,就要來壹個分壹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幹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 人 日 七 樣 菜 ≡
正月初七本地風俗,有食壹種叫七樣菜的習慣。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這天,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壹起烹調,取個好意頭,謂之能明目,並且財運亨通。 這種風俗習慣最早可上溯到晉朝,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載:“正月壹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因而初七稱為人日, 也稱“人勝節”。人日必須食壹種用七樣青菜作成的餅食,往後沒作那些餅而直接食七樣菜。 潮汕地方把七樣菜在鍋中煮熟後於中午吃,稱“七樣羹”。這七樣菜壹般取蘿蔔、厚合菜、蔥、大蒜、韭菜、芹菜、春菜。 因為蘿蔔取“清白”; 韭菜俗稱久菜,與春菜壹樣取“長年回春”; 蔥取“聰明”; 芹菜取勤勞; 大蒜、厚合菜取“諸事合算”。 在吃前長輩總要說: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百事無忌。 其實,人日吃七樣菜,是有壹定的科學根據的,此時,春氣生,天寒漸暖,菜蔬逐漸多起來。食混合菜,能使腸胃適應季節轉變。 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這壹古老的中原習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來、歷久彌新,正在於它的好意頭。它使人們吃出了好心情,同時又寄托了人們期盼財運興旺、順風順水、吉祥如意的心願。
≡ 正 月 初 九 ≡
潮汕地區農村稱正月初九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媧娘娘開天地,造萬物。 初壹為雞日, 初二為狗日, 初三為豬日, 初四為羊日, 初五為牛日, 初六為馬日, 初七為人日, 初八為谷日, 初九為天日, 初十為地日。 這壹天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在“天公生”這壹天還有許多禁忌:早晨起來洗臉後洗臉水不可倒入汙溝、地上,恐汙了天公的臉,壹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責 ; 當天露天場所不掃地,屋內掃的垃圾也要停放起來,第二天才倒; 婦女內衣壹律不準晾於外面,要在室內,否則有辱天公,陰陽相沖,必遭天責; 農民不去挑糞,恐怕潑在地上汙了天神、日爺。
≡ 元 宵 節 ≡
又稱上元節,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宮、地宮、人宮),以正月十五為天宮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宮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遊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 潮汕的元宵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舊俗的遊神賽會都集中在元宵前後進行,活動時間長、項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為濃烈。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各地政府倡導在這段時間開展各種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動和對內對外的聯誼活動,使這個節日更具時代色彩和積極意義。 元宵遊花燈,歷來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睇燈”壹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誌》引舊誌雲:“十壹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又說:“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彩,競為鰲山,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 最盛名的當推潮州。 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後,每年遊安濟聖王壹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壹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燈歌》,可見潮州賽花燈之盛。 除大型遊花燈盛會之外,家家戶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興燈。“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 現在的元宵賞燈,基本上已沒有了這種內涵。在城鎮和壹些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已經摒棄舊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樣的商業廣告霓虹燈、機關團體的裝飾性照明燈、公園和馬路的滿天星和孩子們玩賞性的裝有幹電池的各式提燈。 各家各戶多有彩燈,也有依傳統掛上裝有電燈泡的紅燈籠的。各市縣也舉辦大型花燈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舊瓶新酒,其樂融融。
≡ 清 明 ≡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候之壹,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按農歷計就沒定月沒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壹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則為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潮汕人過清明節,和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有所異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裏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屍,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面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幹、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沿變來的。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壹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樸籽粿。潮汕有壹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棵是采摘樸籽葉和果實(俗稱樸幟)搗爛,與大米壹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制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酵,然後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於蒸籠裏(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味香色美的樸籽棵。 掃墓。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舉行祭禮。不少僑胞,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郊遊踏青。清明期間,春臨大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人們三五成群到野外去遊玩踏青。這種風俗,很早便相沿下來,因而清明節又有踏青節之稱,潮汕人同樣也有清明日郊遊踏青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鬥雞、踢球、踢鍵子、蕩秋千、放風箏等項目,十分逗人。
≡ 端 午 節 ≡
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究其端午來由,俗稱農歷五月別稱為午,另壹方面每月三個五,即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第壹個五,是五月開端的五,又因為五與午諧音,故稱五月五日為端午節。 自古盡管對端午的得名和始源歷來眾說不壹,但農歷五月初五,是愛國詩人屈原懷才不遇,憂國傷時,悲憤投汨羅江殉難的日子。屈原說的最早記載是: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在五月初五殉難後,楚國百姓便往江裏扔粽子,使屈原之屍免遭魚蝦之侵吞,此說相沿至今。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紀念屈原的日子。 潮汕端午有各種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習俗。潮人《端午》有名詩雲:“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詩文活靈活現地道出了潮汕人過端午節的生動逼真情景。 端午節這壹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祭祖先,蒸“梔粿”,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於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祭祖先,蒸“梔粿” ——端午時節,潮汕千家萬戶喜愛做梔粿美食的風俗世代相傳,加工制作精細,配制方法考究,美食風味獨特,且有助消化,增食欲之功。 梔粿的原料為糯米,古代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漬後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漿,配入搗碎梔子(民間通稱枝子或黃枝)浸泡濾渣成為黃色藥液,然後又再用鋪姜堿液拌勻(鋪姜是潮汕通稱的青草藥,曬幹煆成炭末,浸水濾渣取液)時下因加工工序麻煩而難得,故常用碳酸氫鈉(蘇打粉)加入濃茶水與糯米漿(粿漿)搓勻盛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爐火蒸熟便成粽黃色晶瑩潤滑的香噴噴優質梔粿。 主婦們喜用紗線牽拉切成壹小片壹小片,盛放於白瓷盤上,用白砂糖蘸粘著美食,甜潤爽口,涼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愛。 古代潮人世傳五月為“惡月”,此時陰氣萌生,毒瘴猖獗,時疫流行。端午時令氣候炎熱,蚊蠅孽生,病邪襲人,在缺醫少藥的歲月古人采取“時節做時粿”的既美食又防時疫的科學加工制作粿食方法,以達到“時令防時病”的目的,故稱得是時令的保健粿食。 現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梔子,清熱瀉火,除煩解郁,主治胃中熱氣,瀉三焦火,除時疾熱,去熱毒風等功效。潮汕人家端陽食梔粿,清熱祛疫助消化,真是妙極,今日,端陽時節,市場街道粿品攤檔也紛紛加工應市,滿足市場供應。 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壹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壹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壹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 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壹束束用“紅頭繩”系紮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澄海舊縣誌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上,可辟邪。” 上山采青——因為這壹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須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壹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端午包粽——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遺風之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古人以菇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潮汕人俗稱“粽”為“粽球”。粽球是壹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壹邊甜壹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 食粽球——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