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菜 系吧。
上海菜又稱海派菜,起源於清代中葉的浦江平原,並隨著上海的演變而發展。上海菜大致由海派江南風味,海派北京風味,海派廣東風味,海派西菜,海派功德林素菜6個方面組成。上海菜的風味特點是:精於紅燒,生煸和糟炸,油濃醬赤,湯醇鹵厚,鮮香適口,重視原味,勇於開拓,推陳出新,以精細善變著稱。代表性名菜有:八寶鴨,蝦子大烏參,扣三絲,下巴劃水,貴妃雞,葫戶鴨子等。
上海菜不屬於任何菜系,它也不是壹個單獨的菜系。這種情況在中餐中是唯二的特例,還有壹個同樣的特例是臺灣菜。不知江湖菜能否算第三個特例。
出現這種情況與上海是壹座移民城市有關。兩百多年前上海還是落後小農村。那時候的上海 美食 除了農家菜,就數村宴菜了。比如村裏有家人辦喜宴,這家出資置辦食材,鄰居紛紛出借桌椅碗筷,由壹名擅長烹飪的能手主廚,七大姑八大姨幫廚。村宴廚師這個行業世代相傳,卻不是專業廚師,而是壹種副業。在只有壹名主廚的前提下,為了同步給每桌上菜,村宴菜主要是蒸菜和冷菜,比如流傳至今的浦東老八樣。
元末明初,松江(蘇州河和虬江的前身)淤塞,市泊司從青龍鎮遷往上海鎮,上海成為重要港口。不久之後上海鎮升格為上海縣。碼頭經濟產生碼頭菜,此階段的上海碼頭菜主要學蘇州。當年蘇州是大城市,上海是偏遠小縣城,上海沒有蘇州那麽多高端顧客,主要顧客是碼頭苦力和人力車夫,所以高脂高糖更受歡迎,上海菜濃油赤醬的印象主要形成於這個時期,精致典雅不如蘇州菜。
清末上海開埠以後,蘇錫幫、揚幫、廣幫、杭幫、寧波幫、徽幫、西餐各路廚師匯聚上海爭奇鬥艷。世代相傳的上海村宴廚師也進了城,稱為本幫,與上述各幫平起平坐。
這裏有個有趣的比較。老北京的廚師大部分以做魯菜為榮。雖然北京菜也受山西菜和滿蒙飲食影響,但是把北京菜劃歸到魯菜似乎沒有多大意見。上海本幫菜十之八九學蘇州,但本幫廚師堅持自己是本幫,有別於蘇錫幫。意思大概是妳蘇州菜我也會做,但是我世代相傳的老八樣妳蘇州就沒有。不過老八樣等不足以支撐起壹個菜系,上海本幫菜與其說是壹個菜系,不如說是廚師的出身。
青魚禿肺
青魚禿肺是上海本幫菜,但是禿和肺卻是蘇州方言,這是壹道用蘇州話命名的上海菜。上海獨有,蘇州沒有這道菜。
白斬雞
白斬雞在上海古已有之,如今上海的白斬雞已經粵菜化。將上海白斬雞帶偏的並非廣幫廚師,而是從紹興來上海的章氏兄妹。
腌篤鮮
源自皖南山區的春筍鹹肉,流傳到杭州添加了鮮肉,稱為腌篤鮮。再從杭州流傳到上海。
羅宋湯
羅宋就是俄羅斯,上海羅宋湯就像美國的左宗棠雞、日本的天津丼讓中國人不認識,俄國人也不認識這道菜。據說這種做法是上海的法餐廚師做出來招待蘇聯專家。其實它更接近粵菜的番茄牛腩,而粵菜番茄牛腩是明末清初的廣州為了迎合洋人水手,模仿法國番茄濃湯而來。
炸豬排蘸辣醬油
上海炸豬排的源頭是奧地利炸豬排,上海辣醬油是山寨英國喼汁。
響油鱔絲
淮安菜軟兜長魚,流傳到蘇州加上了澆響油叫做響油鱔糊。上海從蘇州學過來叫響油鱔絲。
肉皮湯
肉皮湯是上海本幫菜,浦東老八樣之壹。源自淮安皮肚湯,明朝時期從事漕運的淮安人到浦東下沙鹽場運鹽,帶來制作方法發展出三林肉皮。
扣三絲
扣三絲是上海本幫菜,浦東老八樣之壹。源自揚州大煮幹絲,上海早年的村宴廚師改煮為蒸,造型更好看,味型不變。
爛糊肉絲
上海爛糊肉絲,源自寧波肉絲糊辣,與中原糊辣湯有壹定淵源。北宋靖康之難,趙構皇帝衣冠南渡,開封胡辣湯跟隨而至浙江。胡辣湯在浙江變化出宋嫂魚羮和肉絲糊辣等浙菜。
海派菜
上海作為移民城市,各幫廚師不僅帶來各地 美食 ,還有就地創新。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上海飲食行業開始國營化,各區成立飲食公司。無論以前分屬哪幫,都同屬飲食公司領導,各幫之間加速融合,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上海菜不再是本幫,而是各幫融合的上海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將這種各幫融合的上海菜,創建了壹個新名字:海派菜。
它不是菜系,不屬於哪個菜系,但是它超越菜系。
淮揚菜變種。
江南的菜系,江南 美食 高地在江蘇揚州、浙江紹興,上海集大成,沒有其它。所謂的蘇州,杭州等也是在揚州菜紹興菜的基礎上根據地方延伸發展的。
上海菜屬於淮揚菜的分支。
當然是淮揚菜系了 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屬於大的淮揚菜系包括閩地的福州
應該是屬於淮陽菜系吧
上海菜是淮揚菜系。
本來就沒有菜系!只有中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