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灌腸是啥玩意

灌腸是啥玩意

灌腸是壹道美食,是在新鮮羊、豬、牛等動物的腸子裏灌註不同湯料,煮或蒸熟後氽食、煎食的壹種食物。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清末民國初經營灌腸的食攤,都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面團,做成豬腸形狀,蒸熟以後,晾切成薄片,在餅鐺內用豬油煎焦,取出盛盤,淋鹽水蒜汁,趁熱食用。後門橋壹帶的福興居算是老字號,距今有200年左右歷史因其灌腸煎得地道,人們管它叫北京灌腸鋪,1917年才取名福興居。

至於廟會、集市上擺攤販賣的灌腸,乃是用澱粉加紅曲,團之為腸形,蒸熟成“粉灌腸”。賣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塊,於平鍋內用次湯油煎焦,盛於碟內,澆上鹽水蒜汁,讓顧客用竹簽紮著吃,是壹種平民化的經濟小吃。

1927年在福興居對面又開了壹家合義齋灌腸鋪,對制法加以改進,除用紅曲水調制面糊,還加入丁香、豆蔻等10多種香料,並把面糊灌入真豬腸內,蒸熟切片,並用油煎,使之更加香脆鹹辣,成為壹道風味獨特的佐酒菜,因而享有盛譽。當時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當壯工的以及青年學生,都喜歡到後門橋來吃煎灌腸。

這種灌腸才是真正的灌腸,但已經找不到了。另壹種就是用澱粉加紅曲水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後,澆鹽水蒜汁食用。其實這壹種當時稱攥腸,或者叫煎粉灌腸,但由於前壹種已經消失,灌腸這名字就被純澱粉獨享了。

灌腸的分類:

1、魏縣血灌腸

血灌腸是魏縣地方風味小吃。以豬血、豬腸、面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制成。用手托腸,以刀剖為適量薄片,根據不同季節和食者愛好,用蒜汁、香油調拌,此為涼調灌腸;另壹種為煎灌腸。將血灌腸放入底平煎盤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塊體由紅變紫黑,腸衣向外浸油,用小鐵鏟翻動,即可盛入分盤食用。用小磨香油煎更好吃。

2、徐溝灌腸

徐溝灌腸亦分紅、白兩種,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範慶林灌腸著名,有“範壹品”美稱。

3、太原蕎面灌腸

蕎面灌腸是盛行於山西省祁縣、太谷、榆社、文水壹帶的傳統風味小吃。適合消暑,所以和山西涼皮,涼粉壹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歡吃的食物,也可以作為零食,或者直接當作壹頓飯也可以。

4、米灌腸

米灌腸是迪慶州的壹種風味食品,將豬血、米飯及各種香料,按照壹定的配比拌在壹塊,灌入加工過的豬腸子而制成的米飯腸。加工制作米灌腸是迪慶州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習慣。等到殺年豬時,幾乎每戶人家都要做壹些米灌腸。米灌腸在食用時需切成圓片,或用熱油煎炸,或用蒸鍋蒸熱,熟後色澤古樸油亮,香味濃郁,非常可口。

5、晉中榆次灌腸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壹。灌腸是用蕎面加工制作的。榆次灌腸制作講究,和面先硬後軟,再將稀面摻順。冷食面宜稀,熱食面則宜稠,最好摻點豬血。這樣做出來的灌腸勁氣大,晶瑩透亮,精而柔軟,且有彈性。

冷食時佐以鹽、蒜、醋、辣醬,再滴幾點香油,利口、涼爽、辣香適口,有咬頭。熱食切塊,豬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灌腸以勁氣愈大愈佳,出名的雞爪灌腸就是因和面好,在灌腸中間擰著壹個雞爪印而聞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灌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