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日松蒙古部落不但可以品嘗到蒙古特色的飲食文化,吃烤羊排、手把肉、傳統的米腸、純正的蒙古奶茶,還可以享受純正的草原歌曲和馬頭琴優美的韻律。
“經年琴聲繞耳邊,馬頭情牽香草原。英年早逝成新鬼,酒斷琴弦淚淒然”。這是我寫給琴師巴特爾的壹首悼亡詩。
幾次到莫旗那日松遊玩,印象最深的要數巴特爾,他既是地道的蒙古人,又是壹個琴藝高超的馬頭琴師,他的演奏及富感染力,展現了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的無窮魅力。可惜的'是他酗酒,僅32歲的年齡就因酗酒死在了那日松蒙古部落。他瘦弱的身材和酗酒後的那種迷茫和木納壹直在我眼前晃動,七年短暫的壹瞬間,他死了,終覺可惜,沒有妻室,孤獨壹人,喝死在這人際稀少的旅遊之地,真有壹種悵然的感覺。
這裏的原始創辦人劉鎖柱先生雖然不識字,但他做起了旅遊產業,還有寺廟。他的虔誠無不帶有迷信盲從的色彩。僅從他懂得打造蒙古文化這壹條,還是應該肯定他的頭腦的精明。盡管我和他談了許多和文化相關的話題,他確實不懂其中的寓意。沒有文化為主線,僅評吃喝的單壹的美食文化,作為蒙古草原特色的旅遊景點還是不夠的。就像提起蒙古草原沒有馬頭琴聲,沒有蒙古歌曲,沒有馬奶和哈達,沒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現牛羊”,會失去許多噱頭,讓人不得不感到有些遺憾。不過他在東北林大科考活動的啟發下,又開發了壹棵大興安嶺以北最古老的落葉松項目。據專家說這顆古落葉松已有1500年的歷史,劉鎖柱先生剛剛請高僧開了光,他告訴我,只要模壹摸就能長壽,系上壹條紅布更能祈到幸福吉祥。我讓讀大二的兒子用十元錢賣了紅布系在了樹上,算是壹種虔誠的精神寄托吧。
“蒙古烤羊鯽魚肥,馬頭琴低雲雪飛。紅綃壹系三千丈,千年落葉幾輪回”?人的生命和這顆千年古樹相比真是渺小的可憐。
在三教堂前,劉鎖柱先生告訴我,他復建娘娘廟時,盡管圖紙是五臺山高僧無償提供的的,並沒有實地考察,也沒有原來的圖紙和資料,施工時,廟前正方的八個柱子和地下的遺址柱子的位置出奇的重合,無行當中,這種神奇給三教堂蒙上神秘色彩。
臨別時,我真想把我的幾首草原詩作送給他,「嫩江」“天香草原綠嶺南,大漠弓刀走契丹。春江古渡泊新客,北門細雨送客船”。「契丹剪影」“風雪江道赦勒車,北市沽酒換柴禾。壹壺老酒胡人醉,老馬空車碾舊輒”。「四月」“四月柳細不吹綿,勒勒平明出古原。江南已落清明雨,古驛寒鴉風滿天”可惜的是他無緣這些純文化的東西,這對他來說也許太深奧了,也許是我的詩太生澀了,他讀不懂。但是,三教堂裏的供奉的神靈和經書對他來說壹定會經通嗎?其實宗教的知識更深、更難、更澀。
沒有了馬頭琴的優美旋律,沒有了音樂奇才巴特爾,不能不說是壹種遺憾,但我依然對那日松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