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城市的代表小吃有哪些?

城市的代表小吃有哪些?

說起開封,大家都知道的是開封有個包青天。其實開封小吃也是久負盛名的,接下來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開封的小吃到底有哪些?

開封小吃是指開封地區的系列小吃總稱,包括灌湯包、花生糕等壹系列小吃。開封小吃歷經千年、聞名遐邇、長盛不衰。開封小吃源於夏商,盛於北宋。開封小吃在我國飲食文化歷史上享有較高的地位。開封小吃對國民的生存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開封小吃之開封套四寶

套四寶是開封的傳統菜肴,堪稱“豫菜壹絕”。“套四寶”絕就絕在集雞、鴨、鴿、鵪鶉之濃、香、鮮、野四味於壹體,四只全禽層層相套,個個通體完整,無壹根骨頭。每當酒席宴會上過幾道菜之後,這道菜便用青花細瓷的湯盆端上,展現在食客面前的是那體形完整、浮於湯中的全鴨。其色澤光亮,醇香撲鼻。當食完第壹層鮮香味美的鴨子後,壹只清香的全雞便映入眼簾;雞肉吃後,滋味鮮美的全鴿又出現的面前,最後又在鴿子肚裏露出壹只體態完整,肚中裝滿海參丁、香菇絲和玉蘭片的鵪鶉。壹道菜肴多種味道,不肥不膩,清爽可口,回味綿長。套四寶屬衙門派,制作精細,色香味形十分講究,制作時費工費時,技術不過三硬不行,火候掌握不好也不行最復雜的是剔骨,全神貫註,猶如藝術雕刻。以頸部開口,將骨頭壹壹剔出,個個原形不變。有的地方雖皮薄如紙,但仍得達到充水不漏。剔骨後將四禽身套身、腿套腿,成為壹體。套四寶始創於清末開封名廚陳永祥之手,陳曾為慈禧太後辦過“禦膳”。陳家名菜達300多種,“套四寶”屬其的壹顆明珠,2012年由陳景和三兄弟繼承祖業,將此菜發揚光大。

開封小吃之馬豫興“桶子雞”

桶子雞是開封特產名菜,它選用當地的優質筠母雞,采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馬豫興”是開封有名的傳統食品老店,全名“清真馬豫興雞鴨店”。最初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馬永嶺在鼓樓東南側設店開業,桶子雞是其經營的主要品種之壹。

“馬豫興”桶子雞體形渾圓完美,色澤鵝黃,油潤光亮,食之肥而不膩,鹹香嫩脆,略透荷香,成為開封酒會宴席上必備名菜。燒雞,北宋稱“熝雞”。熝,即煨烤之意。北宋時期東京(開封)城內經營熝雞的名店眾多,爭相媲美,制作工藝極高。

 開封小吃之棒棒雞

棒棒雞美味的烹制確別有技巧。首先妙在煮雞。煮前要用麻繩纏上腿翅,肉厚處

開封小吃用竹扡打眼,使湯水充分滲透,以文火徐徐煮沸;二是以特制的木棒將煮熟的雞肉拍松,撕成粗絲入盤,利於調料入味;三是以眾多調料調成的味汁,澆於雞絲上,使雞絲分外鮮美香嫩,有濃郁的香甜、麻辣味。

開封小吃之鯉魚焙面

"開封溜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依然佳肴之壹,久負盛名。焙面也稱龍須面。據《如夢錄》記載:明清時,開封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稱為"龍擡頭","筵客吃龍須面,節禮送面"。當時制作"龍須面"。只是用水煮熟,後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

鯉魚焙面是開封傳統-名菜,由"糖醋溜魚"和"焙龍須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傳說,清代慈禧太後逃難時停留在開封,開封府名廚貢奉"糖醋溜魚"和"焙面"。慈禧見狀後,心血來潮說道,鯉魚靜躺盤中,大概是睡著了,應該給它蓋上被子,免得受涼。隨之起筷將"焙面"覆蓋魚身,"鯉魚焙面"從此傳為佳肴了。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發絲,蓬松酥脆。

開封小吃之紅薯泥

開封小吃之凡吃過杞縣紅薯泥的人,無不嘖嘖稱贊杞縣人的獨具匠心。名食紅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們常見的紅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講究,需先把紅薯煮熟,剝掉外皮,去其內絲,用幹凈的白布包裹起來,軋壓成泥,然後將白糖倒入鍋內化成糖漿,兌入香油、紅薯,不斷攪拌,呈柿紅泥狀。裝盤後,分層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開胃,色澤鮮艷,營養豐富。

以上就是開封小吃,開封最有名的小吃,妳是不是已經口水流下三千尺了?有機會壹定要去嘗壹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