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新倉的總覽

南新倉的總覽

位於東四十條22號,是明清兩代皇家倉庫之壹。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遷都北京時,城市發展迅速,糧食需求日益增長,但北方糧食產量不足,急需將南糧北運。永樂九年(1411年),征調30萬民工疏通元代的河道,開展漕運,使江南糧食得以源源不斷運至北方,為此,後來在通州及北京逐步修建了包括南新倉在內的許多糧倉。清代仍實行南糧北運,官家倉廒仍盛。每院倉房主要建築有:廒座、龍門、官廳、監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鐘樓、激桶庫、太倉殿、水井、轅門、倉神廟和土地祠等,而保存至今的只有部分廒座。

南新倉,俗稱東門倉,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倉舊基上起建而成,原貯米、黑豆飼料等。清初時南新倉為30廒,後屢有增建,到乾隆時,已增至76廒。清乾隆中期以後,國家財政困難,清晚期又因貪汙之風盛行,貯糧日益減少。到道光年間,該倉貯糧比清初大幅度減少。民國時,該倉改為軍火庫,現為北京市百貨公司倉庫。由於近十數年新建頻仍,又拆了幾座倉,現剩9廒。

南新倉的廒房,清沿明制,有壹座壹廒者,有壹座二廒聯排者。以每五間為壹廒,每廒面闊約24米,進深約17米,高約7米。建築屋頂采用懸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條脊,兩端原有蠍子尾,現殘缺不全。屋頂前後出檐椽,不用飛子,於前坡出寬4.4米、進深2米的懸山披檐廒門,並於廒頂中心位置開氣樓(天窗)壹座。廒底砌磚,其上鋪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廒房用五花山墻,墻體用“黑城磚”,以糙淌白砌法成造,僅於各開間中開小方窗。墻體厚重,以達到保溫要求,其底部厚達1.5米,頂部約1米,收分顯著。倉房結構為五間七架椽屋,內用金柱八根,中三架梁,前後雙步梁。建築的屋頂、墻身做法和構架形式與明何士晉撰《工部廠庫須知》卷四中“鼎新倉廠”中的記載基本壹致。 南新倉文化休閑街位於平安大街“龍頭”(東城區東四十條22號),具有“新的在舊的中,時尚在歷史中”的特色。街區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步行街總長千余米。由南新倉古倉群、仿古建築群和南新倉商務大廈底商組成。現有30余家商戶進駐經營,業態分為文化、休閑兩大類,涉及藝術文化、演出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類有藝術畫廊、音樂傳播中心、影視文化俱樂部、文化傳媒工作室、昆曲小劇場、會所等;休閑類有中外特色風味餐廳、酒吧、茶苑等。

南新倉文化休閑街主打文化創意牌。自2007年5月18日至今,在“皇家糧倉”上演廳堂版昆曲《牡丹亭》300場,600年歷史文化遺產與60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妙組合,成為文化熱點,被列為向2008奧運代表團和國際賓客重點推介的北京新派傳統文化項目;北京奧運會期間,國內首家奧運冠軍俱樂部“柏林北京2008冠軍俱樂部”設在南新倉,活動非常成功。大董烤鴨南新倉店、飯前飯後、天下鹽餐廳也以其鮮明的經營特色,吸引眾多國內外賓客來休閑享用。

“南新倉”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建設南新倉文化休閑街之初,就針對文物資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制定了“嚴格執行《文物法》,堅持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以保護為重”的工作原則,並將古倉保護工作納入企業“十壹五”發展規劃,努力做到使歷史文化遺產與街區建設發展有機融合,按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遺產和諧、環境與遺產和諧、傳統與現代和諧的理念,使文物保護與特色街商業運作有機結合、均衡發展、和諧***生;使古都歷史文脈不斷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