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羔羊離開母體後,基本以母乳為主,因此應加強母羊的營養,羔羊出生後必須吃母羊1-3日內分泌的“初乳”。“初乳”營養價值高,蛋白質是常乳的4-5倍,維生素的種類齊全,並含有羔羊不能合成的維生素,微量元素也很豐富,“初乳”中的鎂鹽具有輕瀉作用,促進胎便排出。同時“初乳”中含有常乳所不具有的免疫球蛋白,能增加羔羊的免疫力與抵抗力,增加羔羊體質。
二、缺奶吃的羔羊如果找不到“保姆”羊,就要人餵養,人工餵養多用羊奶、牛奶及奶粉等。餵奶粉不當宜引起消化不良導致羔羊痢疾而死亡,所以要隨時註意羔羊糞便變化,及早防治。要想人工餵養獲得成功,飼餵時必須做到定時、定量,要專人負責。
(1)1月齡內的羔羊,每3小時餵1次;1~2月齡時,日餵4次;2~3月齡時,日餵3次;3月齡後,日餵1~2次。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減少餵奶次數,適當增加每次的餵量。
(2)定溫 人工哺乳的奶溫應接近或稍高於母羊體溫,即以38℃~42℃較好。
(3)對初生羊羔皮下註射0.5ml大腸桿菌菌苗,對羔羊痢疾能直到預防作用,對體質過弱的羔羊,可在溫水浴的同時,用葡萄糖氯化鈣10ml,加入25%葡萄糖10ml,緩緩靜脈註射。壹般羔羊在出生後5-7天,選擇無風、溫暖的晴天把羔羊趕到戶外運動,以增強體質,增進食欲,促進生長,減少疾病初生羔羊,特別是瘦弱母羊所生羔羊體質較弱,生活力差,調節體溫的能力尚低,對疾病的抵抗力弱,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有利於羔羊的生長發育。
(4)羊舍最好墊壹些幹凈的墊草,室溫保持在5~10℃之間,不要有較大的變化。剛出生的羔羊,如果體質較弱,應安排在較溫暖的羊舍或熱炕上,溫度不能超過體溫,等到能夠自己吃奶、精神好轉,隨之可逐漸降低室溫直到羊舍的常溫。
(5)餵羔羊奶的人員,在餵奶以前應洗凈雙手。平時不要接觸病羊,盡量減少或避免致病因素,“定量”是指每次餵量,掌握在“七成飽”的程度,切忌餵得過量。具體給量是按羔羊體重或體格大小來定,壹般全天給奶量相當於初生重的1/5為宜。餵給粥或湯時,應根據濃稠度進行定量,全天餵量應略低於餵奶量標準,特別是最初餵粥的2~3天,先少給,待慢慢適應後再加量。羔羊健康、食欲良好時,每隔7~8天比前期餵量增加1/4~1/3;如果消化不良,應減少餵量,加大飲水量,並采取壹些治療措施. 初生羔羊每天應餵6次,每隔3~5小時餵壹次,夜間睡眠可延長時間或減少次數。10天以後每天餵4~5次,到羔羊吃草或吃料時,可減少到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