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中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也很流行。因為秋天的七月、八月和九月(指農歷),八月在中間,在八月的三十天裏,它在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因此,晚上天上的人比家人團聚的人多,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拜秋習俗和拜月。《禮記》載“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對朝,夕中對夕。”“晚上的月亮”在這裏指的是拜月。它形成於漢代。在唐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開始流行,並被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 ~ 827年)在《長安戲月詩序》中說:“八月在秋。季節開始和結束;十五在夜裏,月亮在雲裏。從天取之,則寒熱,從月數取之,則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將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8月15日也被稱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常用“月圓”和“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而遠居他鄉的遊子們則依靠月份來表達自己的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去,原來是月色。又沈入水中,忽然想起了故鄉”等詩句,“他知道今夜的露珠將是霜,故鄉的月色是多麽明亮啊!”杜甫的《春風綠江南岸》和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幾時照我身》都是永恒的。
中秋節、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調查中秋節的起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密切相關。因此,中秋節的民俗大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和吃團圓月餅都源於此。古代皇帝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百姓也有中秋祭月的作風。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歌。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祭祀月亮而建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都會在戶外設置壹個箱子,桌案上擺放著月餅、石榴、棗和其他水果。在拜月之後,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壹起賞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它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美。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瓤”,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以桃肉為餡,冰淇淋以糖霜為餡”。好像那時候的月餅和現在的挺像的。
通常,許多人說中秋節起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昨天嫦娥服用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所以她作為月亮的精華去了月球。“嫦娥為這壹舉動付出的代價是勞役,她終身無法返回人間。李白為此相當傷心,並寫了壹首詩:“白兔在秋天搗藥,在春天復活。女的鄰居是誰?”雖然嫦娥自己對月宮的感覺很好,但她耐不住寂寞。她每年8月15日月圓之夜返回地球與丈夫團聚,但她必須在黎明前返回月宮。中秋節過後,世人不僅想和嫦娥在月球上相聚,還希望嫦娥能下凡來看看她的美麗。因此,當許多人在拜月燒香時,他們祈禱“男人想早點在蟾宮散步並爬上仙女的月桂”...女人們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當作節日來慶祝。
有些人認為中秋節始於唐明皇賞月。唐代《開元遺事》中記載,中秋之夜,唐和楊貴妃在月下遊興。他們去了月宮,在那裏唐也學會了壹半的五彩羽毛,後來補充,成為壹個傑作。唐·黃明對這次月宮之行念念不忘。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賞月。人們紛紛效仿,在滿月時聚在壹起欣賞地球上的美麗風景。久而久之,這已經成為壹種傳統。
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政府的統治。在中秋節,他們寫下了“殺韃靼滅元朝;紙條“讓我們在8月15日壹起做吧”藏在壹個由鉻制成的小圓餅中,並相互傳遞。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聯合起來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來,每年中秋節,我們都吃月餅來紀念這壹歷史性的勝利。
也有人認為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成熟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和表達喜悅之情,農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天中間的壹個月,而十五日是下個月中間的壹天。
中秋節壹詞出現在李周,但它不是指中秋節,而是指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壹個“中秋節”,是在立秋那天,而不是八月十五日。唐朝的書籍中有關於四季和十二節的記錄,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出現了“中秋節”。“八月中秋月圓,我送妳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去靖西》)。南宋人吳子壽首次明確記載了中秋節。在他的書《梁璐之夢》中,他說:“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日,三秋在半路上,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這壹夜,月光比平時更亮,也叫‘月光’。”書中還描寫了南宋京都(今杭州)臨安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8月15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所有活動都圍繞著月亮這個主題。吃月餅、拜月、招男妓等。月亮在漢代被廣泛崇拜。古代皇帝祭祀太陽和月亮。北京的月壇是獻給月亮的建築。中秋節是壹年中最舒適的季節。中秋節的象征性食物是月餅。月餅也象征著家庭團聚。這個標誌在明朝就已經開始了。
在蒙古族、回族、壯族、彜族、朝鮮和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中,中秋節也很受歡迎。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傳統節日文化尋根對於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構建和諧社會,乃至營造健康的節日市場氛圍都具有壹定的啟示意義。
明清時期,中秋節成了壹個“大節日”
中秋節也叫“中秋彩燈”。
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中間,所以被稱為中秋節。現在是晚上,月亮又圓又亮。東晉時期,在屬南靖的牛渚(今采石磯),高士謝尚和袁弘在中秋之夜泛舟賞月,因此有了“牛渚賞月”的佳話,這對中秋節賞月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宋朝,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從明清到民國,中秋節成為壹個盛大的節日。解放後,中秋節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比如賞月、吃月餅和吃團圓飯。
在中秋節賞月在蒙古族、回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滿族、白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拉祜族、納西族、達斡爾族、羌族、錫伯族、鄂溫克族、裕固族、北京族、鄂倫春族和赫哲族等民族中也頗為流行,這表明中國在中秋節賞月是壹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食物的“文化密碼”
月餅是中秋節的第壹種食物,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元朝末年,江蘇泰州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節人們互贈圓餅的機會,將“八月十五日晚殺韃靼”的紙條夾在餅中。每個人都看到了蛋糕裏的紙條,它被廣泛傳播,正如所承諾的那樣,在這個晚上壹起做了各種壞事的“韃靼人”(袁兵),然後每個人都吃蛋糕慶祝起義的勝利,並正式。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許多月餅仍然貼著壹張小紙條!遺憾的是,近年來生產的月餅消失了,月餅中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消失了。另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他宣布全世界都將慶祝中秋節,並賞賜給他的臣民月餅,這些月餅傳達了反元起義期間的信息。從此,月餅成為中秋節的“法定”食物,而且必須吃。
民國時期,南京的月餅市場是廣式、蘇式、地方式“三分天下”。廣式餡料主要是火腿、棗泥和椰蓉,制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是大三元和康樂園。他們以大規模的廣告宣傳為手段,在報紙上刊登巨幅廣告,並在櫥窗裏裝飾霓虹燈。著名的蘇鋼廠家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制作上具有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的質量不比廣邦差,但價格更便宜。所以節後財力比廣邦好。廣邦的客戶是達官貴人和商人;蘇鋼的客戶大多是小康家庭;雖然大眾很樂意加入這個幫派。雖然它的餡料只是五仁和普通椒鹽兩種肉,但該團夥在該市的點心店中有超過6543.8萬家是老式的。他們不裝飾窗戶,更不用說打廣告了,但他們都以質量、誠信和低價贏得客戶,他們的市場份額甚至比廣幫和蘇幫還要差。
這組月餅中還有獨特的“金陵套餅”。不同大小的月餅層層疊疊,頂部裝飾著壹個壽桃,看起來像壹座寶塔,成套出售。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時,中華門永茂食品店贈送他這套糕點,孫中山先生從此愛上了這套糕點。這組月餅中有壹朵奇葩——“萊月月餅”。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六合瓜步寺停留。這天是中秋節,方丈和和尚賴月帶領弟子精心制作祖傳月餅以供祭拜。它被命名為“萊月月餅”,並被列為朝廷的貢品,以顯示其優點。1984年,“萊月月餅”在江蘇省供銷社系統月餅評比中獲得第二名,還遠銷港澳地區。
中秋節恰逢瓜果豐收。作為祭祀月神的節日供品,瓜果還蘊含著許多文化象征意義:西瓜象征著團圓,石榴象征著兒孫滿堂,柿子象征著吉祥如意,大棗象征著早生貴子,栗子象征著早婚早育和事業等等。然而,也有文化禁忌,例如“甜梨不供應月亮”,這是“梨”的諧音,暗示災難和與中秋節團圓的意義相反。
中秋節的高潮是8月15日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團圓飯,這被稱為“滿月”。如果親戚還沒有回來,桌子上會放壹杯筷子,以象征家庭團聚。在菜肴中,“八月桂花鴨”(鹽水鴨)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毛豆燒雞和栗子紅燒肉、芋頭或老淩。
阿清人潘在《金陵年譜》中記載:“中秋祭月,以荷、栗、柿等果為名,以紙桶紮香,名曰‘鬥香’。”人們遠道拜月,燒造像紙,最後取出全家人都喜歡吃的月餅、瓜果等祭品。在“老南京”還有壹個奇怪的習俗:在拜月,賞月時,如果有月食,每個人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這被稱為“趕走天狗”。南京還有壹個民俗:“女不祭竈,男不拜月”。傳說嫦娥遇到男人時會害羞,所以家裏的主婦做供品,撤回供品,燒香燒紙,甚至分享供品,男人們只陪著祭祀。作為首席牧師,女性家庭主婦必須穿上新衣服、裙子和花鞋,以取悅月神並讓全家人安全團聚。因此,中秋節在南京也被稱為“女兒節”。
在中秋節的晚上,還有壹項特殊的活動叫“漫步月球”。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在秦淮河上缺少船只,或上樓觀看月華,有說有笑。在明朝,南京有壹座看月亮的建築和壹座玩月亮的橋。在清朝時期,獅山下有壹座望月樓,是遊客“漫步月球”時賞月的景點。解放後建成的莫愁湖公園月亮樓成為市民賞月的新景點。在過去,南京人有壹個特殊的“月球漫步”祈禱:任何沒有生兒子的已婚婦女都會去夫子廟,然後過橋,據傳說,那裏會有“夢熊之樂”(意思是生男孩)。中華門外窯灣街上橋墩上有壹座“尖子橋”。中秋節晚上,未出生的家庭男子來到這裏,在橋下扔了壹個瓦罐,據說這會使他的妻子懷孕。久而久之,這座橋也被錯誤地稱為“尖子橋”。